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翟雙慶
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本是自然環(huán)境中最為明顯的氣候變化,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機體不能適應,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或當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乘虛而入,也會導致人體發(fā)生疾病。
這半年中,我通過這個專欄為大家講述了《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風、寒、暑、濕、燥、火。這些自然環(huán)境中最為明顯的氣候變化,是“天地”之氣影響我們最直觀的方式。而這些內(nèi)容都是基于中醫(yī)的“天人相應”的觀點。
可能有朋友會問,什么是天人相應?有一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研結(jié)果有助于大家理解這個概念。
2016年2月11日,農(nóng)歷大年初四,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正式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了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這個被證實確實存在的微小的引力波,告知我們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即使是千里之外、幾億光年之外的一個事物運動。這正如《靈樞·邪客》所言,“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說明人與萬物、與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是一體的,相互影響、相互感應。
也正是因此,唐朝洛陽的僧人,才會向?qū)m廷中掌管音樂的曹紹夔(kuí)求助,起因是僧人房間里有個磬,白天黑夜都會自己響起來(典故出自韋絢的《劉賓客嘉話錄》)。自然界中物質(zhì)與物質(zhì)之間的相互感應,在古人眼里正是由于那些無形的、連續(xù)不斷的氣。
基于這樣的思考,古人在對宇宙自然的觀察中,逐漸領悟到生命的奧秘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提出了“天人相應”的觀點。因此有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人與天地相參也”和“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的著名論斷。
有一句吉祥話叫做“壽與天齊”。既然人與天地是一體、相互感應的,那么我們都說天長地久,是不是人也會與天地一樣,同壽而不產(chǎn)生疾病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本是自然環(huán)境中最為明顯的氣候變化,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以及氣候變化過于急驟,機體不能適應,就會導致疾??;或當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風、寒、暑、濕、燥、火乘虛而入,也導致人體發(fā)生疾病。
而同樣,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這些特點,并將其運用到對人體以及病證的分析中來。比如,之前講的主動的風,具有善行而數(shù)變的特點,因此當人體出現(xiàn)一些搖動、震顫、突發(fā)突止的疾病,我們就將其歸為風;自然界的寒冷來臨時,萬物蕭殺、動物蟄伏,物體收縮和凝固,因此人體出現(xiàn)諸如寒冷、收縮、凝滯等相似的癥狀,認為歸屬寒邪一類;而火勢兇猛,火光沖天,人們出現(xiàn)上部病證,熱灼津液,我們將其歸為火一類。這其實就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思維方式——象思維。
在這段時間,通過《黃帝內(nèi)經(jīng)》,講述古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象思維的智慧,以及運用 “天人擁有同樣道理”,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諸多健康問題。這些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至今依然有效指導臨床,并可在其他領域靈活運用。希望大家能夠領會其中的奧妙,通過這些方法,與人、與社會、與自然、與自身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