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牧天
于丹在《百家講壇》中說:“真君子從不攻擊他人,而是拓展自己?!?/p>
仔細(xì)想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這樣的“真君子”還真的不多。于丹的話,給了我一個啟示:千回生氣,不如一次爭氣。
生氣不僅于事無補,還會使人喪失前進的動力,爭氣則正好相反。
這讓我想起了爺爺小時候的故事。由于家境貧寒,爺爺13歲才去上學(xué),他很聰明,每次考試都是班上第一名。
老師便建議他直接去上四年級,爺爺答應(yīng)了。一次上地理課,地理老師問爺爺:“中國有幾座大山?最高的是什么山?”爺爺沒學(xué)過,當(dāng)然不知道。
于是,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個很大的“鴨蛋”,意思是爺爺?shù)拇鸢钢荒艿昧惴?。這讓爺爺很傷心。
課后,班主任對爺爺說:“你不用覺得委屈,地理老師這樣做不是為了取笑你,而是為了激勵你。”
爺爺覺得老師說得對,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就不怕老師再問到自己了。到了期末,爺爺又成了成績優(yōu)秀的學(xué)生。
其實,每個人都難免遭遇各種打擊,有的人會覺得不公平和委屈,于是生氣、抱怨,爺爺?shù)淖龇▍s是選擇爭氣而不是生氣。生氣的后果往往是消沉的,而爭氣會滿足你的長遠(yuǎn)利益。
爸爸小時候酷愛讀書,但因家境困難,買不起書。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得到《三國演義》的上冊。一個高年級的學(xué)生對爸爸說:“我有下冊的《三國演義》,不如我們換著看吧?!卑职执饝?yīng)了,給了對方書??蓭滋爝^去了,他既沒有還爸爸的書,也沒有按承諾將自己的書借給爸爸。
爸爸去向他要,他不但不給,還說自己根本沒拿爸爸的書,并打了爸爸一頓。這讓爸爸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發(fā)奮,以后要買得起無數(shù)本《三國演義》。
爸爸后來考上重點大學(xué),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再后來他創(chuàng)業(yè),擁有了自己的培訓(xùn)機構(gòu)。
騙爸爸那本《三國演義》的人,卻到現(xiàn)在還在過著“小混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