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俊,錢漢超,高漢庭,林志鵬,杜學海,彭宏偉
(1.遼寧省畜牧業(yè)經(jīng)濟管理站,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省牧經(jīng)種牛繁育中心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32;3.河南省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8)
種公牛在育種工作中處核心地位,更多更優(yōu)質的精液產量是調節(jié)一個區(qū)域牛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種公牛為稀缺資源,其采精量與精液質量的數(shù)據(jù)較難獲取,加之影響因素過多,因而很難進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需要綜合多方面的相關分析進行合理的指導。
雖然目前相關的研究很多,從品種、季節(jié)、日糧等方面[1-3],到疫苗、采精頻率等因素[4-5],但由于氣象與環(huán)境因素[6-7]的影響,使得不同區(qū)域相同方面的研究往往出現(xiàn)不同的結論[8-9],這不僅對其他地區(qū)起不到指導作用,還間接地影響了選種選育。加之遼寧地區(qū)尚未有相關的研究報道,因而一個相關的資料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過對相關的生產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期找出產精量與精子密度的變化規(guī)律,進而指導種公牛的合理化生產與結構性調整,給人們以參考。
1.1 數(shù)據(jù)來源遼寧省牧經(jīng)種牛繁育中心有限公司的相關生產記錄。
1.2 分析設計選取國內外及改良品種的一個生產周期及一生的生產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要求所有牛只開始采精年月相同或相近;相同品種牛只年齡上下不超過3歲,飼養(yǎng)生產條件及體重盡可能一致,且飼養(yǎng)期間飼料配方不變。數(shù)據(jù)以次平均值/月進行對比。
1.3 統(tǒng)計分析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相關圖的繪制。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齊性采用LSD方法,非齊性采用Games-Howell方法,顯著性采用Dunnett雙尾檢驗,用Duncan方法進行描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結果均以擬合曲線的形式表示,不同品種間不具可比性。
2.1 不同品種一個生產周期內月平均次采精量的變化結果圖1結果顯示,遼育白牛平均次采精量隨月份呈拋物狀變化,在6/7/9月能夠達到最大值。國內培育的夏洛萊品種則呈反S狀,在4月左右及12月有個最大值,在7/9/10月有個最小值。進口利木贊則呈緩慢增加趨勢,在1/11月有個低產點,呈階梯式循環(huán)。進口夏洛萊大致呈M趨勢,在4月左右有個高產點,但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進一步分析。
圖1 不同品種公牛一個生產周期內月平均采精量的變化曲線Fig.1The change of average ejaculate volume per month in one production cycle of different species bull.
2.2 不同品種種公牛利用年限內的年平均次產精量的變化結果圖2結果顯示,隨著年份增加遼育白牛年平均次產精量呈上升趨勢,但無差異;進口利木贊的由于個體差異較大,無法進行擬合;進口西門塔爾的呈S狀,個體差異十分明顯,在采精第2年有個低產點,在采精第4年有個高產點。
2.3 不同品種一個生產周期內每月平均精子密度的變化結果圖3結果顯示,遼育白牛月平均精子密度大致呈L趨勢,在1/2月有個高點,在5月有個低點。國內培育的夏洛萊在6/7月左右分成兩段遞減,各段內差異不顯著。進口利木贊的呈微弱的遞減趨勢,在1/2月密度最大,但仍需更多的資料分析。進口夏洛萊的大致呈V型趨勢,在7月份左右有個低點。
2.4 不同品種種公牛利用年限內平均精子密度的變化結果圖4結果顯示,所有牛年平均精子密度均在采精后第1/2年顯著降低。遼育白牛精子密度在采精后第2年顯著降低,第3年開始顯著升高。進口利木贊的在第2年顯著降低,經(jīng)過1/2年時間開始顯著增高。進口西門塔爾牛在第3年顯著降低,在第5年開始顯著增高。
圖2 不同品種種公牛各年平均次產精量變化示意圖Fig.2 The change of average ejaculate volume in each year of different species bull
圖3 不同品種公牛一個生產周期內月平均精子密度的變化曲線Fig.3 The change of average sperm concentration per month in one production cycle of different species bull
圖4 不同品種種公牛各年平均次精子密度變化示意圖Fig.4 The change of average sperm concentration in each year of different species bull
采精量和精子密度是評價種公牛生產性能的重要指標,在品種改良與育種中起指導性作用。采精量和精子密度的變化規(guī)律,是一個品種在特定環(huán)境下長期作用的結果,能夠直接反映出該品種的適應能力及改良效果。
分析結果顯示,一個生產周期內,遼育白牛平均次采精量呈拋物狀變化,國內培育的夏洛萊品種呈反S狀變化,進口利木贊呈階梯式循環(huán)變化,進口夏洛萊大致呈M趨勢,且國內培育和進口的夏洛萊在7月前后都有低產點。表明遼育白牛和進口利木贊受夏季高溫的影響較小,但進口利木贊的產精效果不理想,峰值出現(xiàn)較晚。夏洛萊則受高溫影響較大,這與其他報道相一致[8-9],同時也說明了夏洛萊的培育效果并不完善。基本上所有品種的種公牛平均產精量在1月份都最低,這可能與低溫有關[10],但相關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
隨著年份增加遼育白牛年平均次產精量前3年呈上升趨勢,進口利木贊的無法判斷,進口西門塔爾的呈S狀趨勢,在采精第2年有個低產點,在采精第4年有個高產點。這說明進口品種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尤其是利木贊,個體差異較顯著。這也表明進口品種并不能隨著年份的增長而完全適應地方環(huán)境,仍需進行改良。
在一個生產周期內,遼育白牛月平均精子密度大致呈L趨勢,在5/6月有個低點;國內培育的夏洛萊呈階段式遞減規(guī)律,在6/7月左右開始分段;進口夏洛萊大致呈V型趨勢,在7月份左右有個低點;進口利木贊呈微弱的遞減趨勢。該結果與一些報道不相同[2,8,11],但精子密度受季節(jié)的影響是一致的。就密度變化而言,進口夏洛萊的較好,密度降低后能夠很快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雖然遼育白牛的精子密度在下降后也能恢復,但相對緩慢,且下降速度過快。這說明遼育白牛還有繼續(xù)改良的空間。
分析顯示,所有牛年平均精子密度均在采精后第1/2年顯著降低,經(jīng)1/2年時間開始顯著增高。這表明牛產生精子的適應期在1/2年的時間。而且進口西門塔爾年平均次產精量在采精第2年有個低產點,這說明種公牛在開始采精后第2年和第3年需加強飼養(yǎng)管理來提高生產性能。
綜上而言,產精量和精子密度的變化具一定規(guī)律性。在一個生產周期內,平均次采精量以拋物線型為好。進口品種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可以用遼育白牛進行改良。平均次精子密度以V型為好,其他品種可以用進口夏洛萊進行改良。公牛開始采精后,在第2/3年平均次采精量與精子密度都會顯著降低,且需1/2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因而采精后第二、三年需加強飼養(yǎng)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