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期一個月的“知白守墨——龐永杰、姚劍峰雙人展”在索非亞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展出兩位藝術家白瓷、黑陶作品19組。其中,黑陶的創(chuàng)作者姚劍峰是寧波的藝術家。這次他帶去的《致草間》《膠囊》等系列黑陶藝術作品,與北京藝術家龐永杰的系列白瓷作品構成了一黑一白獨特的視覺世界,展覽吸引了索非亞當地眾多藝術家及陶瓷藝術愛好者前來觀看。據悉,展覽為期一個月。
中國瓷器誕生于兩千多年前,是中國文化最具象征意義的符號之一。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尤其是聞名于后世的“絲綢之路”,中國瓷器逐漸傳到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內容之一。
姚劍峰告訴記者:“陶瓷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而黑白本身也是,比如讓人想到水墨畫和中國書法。外國人對東方元素的藝術非常感興趣,幾乎對每件作品都要好奇地問個究竟。當他們知道這個黑陶的歷史在寧波有7000年,他們特別驚訝?!?/p>
黑與白是極色,能包容萬物中的五光十色,構成了人類視感覺的基礎。玄黑素白,對比強烈,但又互根互生、相互轉化,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無相生”思想。
展覽以白瓷與黑陶的視覺對比沖撞,但又在一個展示空間內的和諧相融,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家對于陶瓷藝術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仿佛述說著天地的包容、自然的法則和人類的哲思……
為什么要做黑陶?很多人都對姚劍峰有過這個疑問。
姚劍峰的另一個身份是117藝術中心的策展人。因為工作的關系,策劃了很多的展覽,也接觸了不同的藝術家。2014年,來山東的“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得主劉浩道來到寧波117藝術中心做展覽,同時也為了來甬尋根,因為河姆渡是黑陶的最初發(fā)源地。之前,很多人以為黑陶只有北方才發(fā)現。
這激發(fā)了姚劍峰對黑陶的興趣?!昂谔帐翘账嚢l(fā)展的最初狀態(tài),我們的祖先用大地挖來的泥土,和自然的柴火,表達著對生活對藝術最質樸的渴望。這份原始、本真、粗狂怦然打動了我的內心,于是我開始投入黑陶的創(chuàng)作。和專業(yè)的陶藝家相比,在工藝的技能上我比不上他們純熟,我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觀念的表達。”
當然,他也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豐富而悠久的河姆渡文化,除了水稻、漆器、骨哨……還有陶藝,黑陶的歷史曾經綿延河姆渡、慈溪、鎮(zhèn)海等地。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沈岳明研究員在《不該遺忘的浙江制瓷史》書的序中證實發(fā)現上林湖窯確實也燒制黑瓷。
和熟悉的繪畫相比,姚劍峰覺得陶藝離身體更近,因為完成一個作品需要與泥土無數次的接觸和融合,這種感覺很特別,也很享受。仿佛穿越歷史,回到河姆渡的黑陶時代,也回歸藝術的初心:簡單、樸實……
《致草間》是他這次展出的作品中的代表作,姚劍峰說:“泥土在手間隨意流轉,每一次往上的交融,生生的舒展,不息的成長,人與自然的每一次對話,長吁。柴火燃旺,慢慢熄,突旺,又慢慢。深深淺淺的黑色在溫暖中又一次次給你驚喜,貌似初生,卻已迅速發(fā)聲,張力感襲來,只在那抹窒息的黑,包容的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