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祖嵐
周一上班剛打開QQ,就收到蓓蓓媽發(fā)來的信息:“蓓蓓這學期沒有再當值日班長,是不是表現(xiàn)不佳呀?”我想回復“是的”,但話到嘴邊又止住了。
蓓蓓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按時完成,也很喜歡讀書,一下課就捧著書坐在花壇邊閱讀。各科老師都挺喜歡她。
蓓蓓父母非常重視孩子教育,別的孩子學英語,蓓蓓也報了英語培訓班;別的孩子書法出眾,蓓蓓也報了書法班。這不,鄰居家一個姐姐鋼琴考過了十級,媽媽又給蓓蓓報了鋼琴輔導班,也讓蓓蓓鋼琴過級。
這學期一開始,蓓蓓就像變了一個人。上課時,她會不自覺地東張西望,一支鉛筆、一把尺子,都能玩上半堂課;作業(yè)寫得也不像上學期那么認真。更讓人吃驚的是,蓓蓓有時還會撒謊,該在課堂上完成的作業(yè),竟然跟媽媽說是家庭作業(yè)。如此表現(xiàn),我不得不暫停蓓蓓值日班長的職務。
孩子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難道僅僅是因為報的輔導班太多?帶著這個疑問,我來到蓓蓓家。
進了家門,蓓蓓正在練琴,我在一旁聽了一會兒,蓓蓓不是看錯樂譜,就是彈錯琴鍵,似乎有點不用心。說到孩子的表現(xiàn),蓓蓓媽氣不打一處來,滿心期待,竟換來孩子的磨蹭、說謊和軟抵抗。這不,蓓蓓彈鋼琴過程中,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
其實,蓓蓓的家庭教育印證了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不少父母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蓓蓓報了那么多的輔導班,大多是父母的“愿望投射”。
我了解到,蓓蓓并不喜歡彈鋼琴,而望女成鳳的媽媽卻認為,別的孩子能做到的,她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媽媽批評她不識譜,老師說她沒有樂感,這更讓蓓蓓找不到一點學鋼琴的動力。她在課堂上之所以分神、拖拉,就是想把作業(yè)帶回家做,這樣就可以跟媽媽提要求,減少練鋼琴的時間。
我給了蓓蓓媽幾點建議,蓓蓓媽聽了若有所悟地點點頭。
一段時間后,蓓蓓告訴我,媽媽不再像之前那么嚴厲,也不再要求她一定要考級,而是讓她把彈鋼琴當作一項興趣愛好??吹捷磔砻硷w色舞的模樣,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什么是真愛?也許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但很多時候“一切都是為孩子好”,未必就能辦好事。那么,父母應該怎樣避免不良的投射效應,讓教育變得從容起來呢?下面就是我給蓓蓓媽的幾點建議:
1.孩子的問題,根源在父母。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父母的為人處事。孩子的優(yōu)點,往往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優(yōu)點;孩子的缺點,可能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出現(xiàn)問題,父母要多反思,比如,解決孩子學習上的不專注問題,就不能忽略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性。如果一味責怪孩子,把屬于父母的教育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2.別把自己的期望強加于孩子身上。很多父母喜歡替孩子規(guī)劃未來,有時不顧及是否適合孩子。讓孩子練鋼琴,父母當然是為孩子好,但孩子未必領這個情。一旦孩子覺得這不是自己需要的,而是“替父母做的”時,就會產(chǎn)生焦慮或抵觸情緒。蓓蓓故意拖拉,就是抵觸情緒的表現(xiàn)。因此,如果孩子是一片綠葉,就讓孩子做一片最美的葉子,強迫他變成一朵花,反而掠奪了葉子本真的魅力。
3.別把父母的負面情緒投射給孩子。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的問題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早期的教育失當,或者是父母的情緒遷移。因此,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也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