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方圓
2017統(tǒng)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將古詩文集中為兩單元,其中首次以“唐詩”為分類,選取了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詩,集合為一課,五律七律兼而有之?!爸荚诟嗅槍π缘厥箤W生獲得三個方面的素養(yǎng)提升:其一,了解詩歌的章法結構。其二,借助詩歌的品析,增強學生的語感。其三,從美好的情境,美好的情感獲得審美鑒賞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p>
八年級的學生對唐詩有一定的積累,背誦能力增強,其語言、思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感悟型”日趨穩(wěn)定,“思辨型”初露端倪。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抓住詩歌教學之“本”,通過涵詠誦讀,知人論世等方式,重在體悟,以加深其“感悟”發(fā)展。另一方面,要通過總結規(guī)律、對比分析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最終達到提升唐詩鑒賞能力的目的。
一、明章法格律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以這五首詩歌中《渡荊門送別》為例,講清詩歌章法。明確其為五言律詩,限字限韻?!邦h聯”“頸聯”句式相同,詞性相同,平仄相對?!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對“江”,“平野”對“大荒”都是名詞,再細致一些分析“平”對“大”是形容詞,“隨”對“入”是動詞。這兩句平仄上基本相對。
講清詩歌章法。押“ou“韻,韻腳分別為“游”“流”“樓”“舟”,都出現在偶句句末,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這首詩的首句沒有押韻?!跺X塘湖出行》的首句“西”就押“i”韻。
在以此詩為例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由學生對其他各詩進行格律分析。需要特別講明的有兩點:一是詩詞中遵循的都是中古音,入聲字是去聲中的一種。筆者所在廈門是方言區(qū),課上可以請幾位會講閩南方言的同學讀“一得閣墨汁”體會這幾個字都是入聲。也可以通過閩南方言的朗讀這五首詩,通過閩南方言判斷平仄,體會詩歌中抑揚頓挫的音韻美,二是這五首詩歌集中在初唐中唐,律詩尚在發(fā)展,平仄不夠規(guī)范。例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黃鶴樓》中都出現了失粘現象。但隨著詩歌的發(fā)展,格律逐漸規(guī)范,這一點在末篇《錢塘湖春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二、賞環(huán)肥燕瘦
課文中這五首詩歌按創(chuàng)作時間順序編排的,是從唐詩尚不完善的初唐到風格日趨成熟的中唐詩歌的代表作,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地位,體現了這幾首唐詩的不同風采,從而了解唐詩的發(fā)展脈絡,對唐詩的發(fā)展特征有基本認識。
1.《野望》之樸素美
王績的《野望》作為本課開篇,要抓住其兩大美點:一是其樸素之中包含大義,歷來為人傳誦;二是其為現存唐詩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詩,為唐詩開創(chuàng)先河。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描繪出舉目四望,“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余暉中蕭瑟秋景,融入”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田園牧歌生活,而自身卻“徙倚”“無相識”的落寞無依,唯有追懷古時隱士,聊以自慰。
詩歌中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壯闊的場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尋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登東皋以舒嘯”的寧靜求不得的的淡淡哀傷,“近而不淺,質而不俗,殊有魏晉高風?!庇忠桓奈簳x南朝詩歌的華靡艷麗,在《周氏涉筆》中被稱頌為“真開跡唐詩也?!?/p>
2.《黃鶴樓》之自如美
《黃鶴樓》一詩雖為律詩,實則變體,不合體律。尤其是前四句,用古歌行入律,前三句“黃鶴”再三出現,二四句“空”字重復,似信口吟出,不著斧工,三四句本為頷聯應對仗合律,卻悖于平仄。頸聯色彩醒目,尾聯跌宕一筆,總有格局不高之嫌。
大拙成巧,全詩反因不受格律束縛,散發(fā)出一種灑脫自如之美。無論是《述異記》荀瑰在黃鶴樓中仙人乘鶴的傳說,還是辛氏老板樂善好施得到老道相助的美德都讓詩歌增添了不少奇幻色彩。在詩歌中,首聯斯人已去的、物是人非的帶來的時光流逝悵惘感,頷聯白云悠悠反襯出的空間遼遠感,頸聯一代名士為萋萋芳草所湮沒的歸去之嘆,尾聯引發(fā)的自身一生漂泊的悲緒。由淺入深,渾然天成,自然無痕地引發(fā)讀者心緒,將“意得象先,神行語外”做到極致。難怪深受后世激賞,據說李白等黃鶴樓之時,本欲歌詠,見此詩而擱筆。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預《黃鶴樓》為第一。
3.《使至塞上》之雄渾美
王維人稱“詩佛”,唐代宗譽之為“天下文宗”,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相提并論。其詩歌在思想內涵上無法企及李杜,但在詩畫藝術意境上卻讓人無法企及,創(chuàng)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獨特意境,其中的千古一絕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此,在唐詩主題課文中入選此詩,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感受此句的雄渾美。
宋代畫家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川訓》云:“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痹诔H艘暯侵?,三遠只能取其一。但王維在頸聯所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高遠、平遠、深遠兼具,集中表現詩人在畫面構造上的非凡才能。
一望無際的“大漠”與無限延伸“長河”賦予了畫面平遠開闊感,畫面平曠得蕭瑟蒼茫單調。而一縷筆直孤煙,使人講注意力集中到畫面在縱向上的伸展,多了一份高遠張力。落日“圓”字極俗,不在取象上尋求新穎別致,但卻顯得紅日又大又近,這一深遠視角與上句的開闊感視角完全不同,卻在詩畫中和諧統(tǒng)一,溫暖恢宏的落日,平曠大漠,只顧奔騰的長河,孤傲烽煙,“彼此相得益彰……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虛空之遼廣者,每以有失誤點綴而愈見其廣……景色有埃飛煙而愈形曠蕩荒涼?!痹谝曈X中給人以極大沖擊力,讓讀者過目難忘。這般雄渾畫面也展現出詩人在仕途坎坷中譜寫的慨以當慷的風歌。
4.《渡荊門送別》之青春美
作為唐詩中的代表人物,詩仙李白的作品占五首唐詩之一讓人毫不意外。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全詩洋溢著即將在人生舞臺上演繹一番精彩的青春美。
荊門一過,蜀地的崇山峻嶺拋在腦后,平野之廣,大江之遠給李白以新鮮感,這份新鮮與興奮,是青春;在此實景之下,“天鏡”從天而降,在月下熠熠生輝,云中蓋起海市蜃樓,充滿奇幻色彩,這份瑰麗的想象與夸張,極富詩人特點,這份浪漫情懷,是青春;不說自己思鄉(xiāng),反言故鄉(xiāng)之水飽含深情,萬里迢迢隨船相送,這份多情纏綿,是青春?!吧僮x李白”,李白對青少年有一份天然的吸引力,青春之美讓人讀后面中帶笑,唇齒生香。
5.《錢塘湖春行》之生機美
《藝概詩概》中有云“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碧圃姲l(fā)展到中唐,出現了以平易通俗著稱的偉大詩人白居易。這首詩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年級的學生都能夠把握其對西湖春景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初中教授本詩,要落腳于詩句,知人論世,著力于感受詩中的生機美。
“初平”的“水面”,“低”“云腳”,“漸欲迷人眼”的“亂花”,剛剛“沒馬蹄”的淺草,“幾處”“早鶯”不知何時冒出爭向“暖樹”,“誰家”“新燕”正銜泥筑巢,充分抓住“早春”的特點,通過詩人對早春萬物萌生的敏銳觀察,對寫實的追求,告訴人們,春天來了,給人們帶來一處又一處驚喜,大有“行不足”的流連之感。作者當時年已半百,在上書論河北軍事不被采納的情況下,請求到赴外任職,但不見頹喪之氣。生命的生機猶如趙翼在《佳句》所述“平生得意處,卻自自然來“。事實上,詩人在任期間,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造福一方百姓,濟世情懷也一如春景蓬勃,讓人欽佩。
三、于比較中生花
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通過這五首詩的比較閱讀,立足本課五首,拓展課外資源,深化唐詩教學。
1.同詩探疑,品味詩言
由于年代久遠,表達含蓄,這五首唐詩留下不少讓人探疑之處,引人反復咂味詩言。例如《野望》中“秋色”一詞另作“春色”。是秋色更好還是春色更佳?在傳統(tǒng)意象中,秋色寂寥春光盎然,上下句中“徙倚”中無枝可依的彷徨,“無相識”的孤寂,“懷采薇”的無奈,似乎都與秋色更相吻合。
再如《錢塘湖春行》中,“幾處”“誰家”是否該為“處處”“家家”更能表現春之活力?事實上,尚是早春,飛鳥不多,真實地表現出早春場景,如果已是百鳥齊鳴、百花齊放時節(jié),也許作者反失去了探春的欣喜。
又如《使至塞上》“屬國過居延”,“居延“是否實指?蘇教版教參“課文簡析”中解讀為“行進在居延地區(qū)”。在歷史上王維出塞是因慰問戰(zhàn)勝吐蕃河西節(jié)度使。河西節(jié)度使所在涼州與”居延地區(qū)“相距尚有近500公里。因此居延與下文燕然更可能均為虛寫,理解為代指前線更為合適。
2.同類探究,賞味詩景
李白的《鳳凰臺》是模仿《黃鶴樓》寫成,同樣為借景抒情的詩歌,因此常被用作比較。
《登金陵鳳凰臺》詩: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在詩歌格律上,《黃鶴樓》前四句為古風句,并無格律,而《鳳凰臺》為正規(guī)格律,平仄之間朗朗上口,更加富有氣勢,是七律走向成熟的標志。在詩歌景象上,李白頷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更多一分憑吊之意,選用古跡表現出詩人對封建權貴的嘲諷,更具幾分《黃鶴樓》詩中所沒有的反叛精神。在抒情議論上,《黃鶴樓》的個人憂思與《鳳凰臺》的憂國憂民相比少了幾分格局。
但在“意得象先”方面,《黃鶴樓》占得先機,而且其自然舒卷后人難以企及。李白恐怕也是因此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p>
3.主題相較,體味詩情
在同主題探究上,五首詩之間相互比較,能夠更好地體察不同詩歌的不同特點。
同是出游主題,《野望》與《錢塘湖春行》相較可以發(fā)現。一“秋”一“春”,在傳統(tǒng)意象上的“衰敗”和“新生”,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大相徑庭。在地點上,王績立于“東皋”,白居易從“孤山寺北”“賈亭西”一路行至“湖東”。在景色上,王績所望見的是“薄暮”“落暉”的蕭瑟,白居易所見“爭暖樹”“啄春泥”的生機。在結果上“牧人”“獵馬”“返”“歸”,王績卻仍在“徙倚”,白居易則是在春景中“行不足”。兩者相較,迥然不同的情感一目了然。
同是思鄉(xiāng)主題,《渡荊門送別》《使至塞上》《黃鶴樓》相較可以發(fā)現。李白思鄉(xiāng)的表現是感覺故鄉(xiāng)水一路相隨,如同戀人之間,萬里相送不忍分別,有一種小別的甜蜜。《使至塞上》中通過無根“征蓬”“雁”“歸”人不歸表現出“單車”出行的落寞,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恢宏中,仍可看王維的一番豪氣?!饵S鶴樓》空空此樓,悠悠白云,直抒發(fā)愁意,就更多了一些個人感傷。這不同的情感與詩人本身的風格、經歷關系最大,也與眼前之景引發(fā)的詩情關系密切。李白是往東南遠游,場景日漸開闊,心情也會隨之開朗。王維向西北前行,場景日漸荒涼,心情也因此低沉。崔顥所見更多是夕陽空樓,芳草依舊,家遠萬里,產生了化不開的思鄉(xiāng)情愫。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課程開發(fā),教學內容豐富而不散亂,既能教授出詩歌的共同之法,又能夠突出每首詩歌的美點,通過各詩之間的比較,加深理解,從而促進初中生批判與發(fā)現的思維發(fā)展,提升欣賞與評價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yǎng)選擇和繼承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最終達到增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