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田學明于1996年從河北梆子藝術團辭職下海后一直在民間從藝。2000年,成立學明藝術團,是北京第一家民營專業(yè)文藝團體。田學明目前是5項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多年來,田大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這5項非遺項目拂去了歷史的塵埃,使它們重新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
五斗齋高蹺秧歌——五斗齋高蹺秧歌被評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說起五斗齋高蹺秧歌,不得不提的一人是張全增先生。在1978年,由張全增等人組織并重新恢復了秧歌會。由于難度系數(shù)過大,五斗齋高蹺秧歌開始在京城瀕臨絕跡。直到2004年4月,在當時的宣武區(qū)文委推薦下,年屆七甸的張全增先生來到學明藝術團,并舉辦了拜師儀式,從此,有著200多年歷史的五斗齋高蹺秧歌終于有了新的傳人。
古彩戲法(穆派戲法)——中國戲法的歷史源遠流長,宮廷里的戲法叫作“幻術”,民間的叫“戲法”。古彩戲法講究平中出奇,運用巧妙的手法將事物從無到有變幻出來,是中國戲法重要的藝術特色之一。田學明最喜歡的就是古彩戲法,他從1991年開始接觸學習,目前是穆派戲法的第四代傳人,多年來他曾無數(shù)次帶領團隊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演山,還經(jīng)常作為特邀嘉賓到各大電視臺表演戲法。古彩戲法在田學明大師的努力下得到了最好的傳承。
老北京叫賣——老北京叫賣,也稱為“吆喝”。聲音中帶有一定的韻律和別有情感的叫賣調(diào),從語言、內(nèi)容和所反映的民俗風情中來看,完全具何強烈的京味特征。1992年,田大師在天橋樂茶園(現(xiàn)德云社)演山,為了把老北京叫賣這一種瀕臨滅絕的藝術形式拾起來,可謂下了大功夫。由于條件有限,沒有錄音設備,只能一一向老一輩人請教、學習各種形式的吆喝,就這樣,通過日積月累的挖掘,大部分的老北京叫賣得到了恢復。從此,老北京叫賣藝術團成為了學明藝術團的一個組成部分。在2007年,老京叫賣被正式列為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雙簧表演——雙簧是由“大狗熊”孫寶才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演形式,始于清朝末年。雙簧曾由一位老先生傳承,但卻后繼無人。恰好田學明在藝術團期間說過很多年的雙簧,并且這其中的典故、歷史以及很多傳統(tǒng)段子他都輕車熟路,因此這雙簧的傳承人便落在了田學明身上。田大師說:“雙簧的表演比相聲要快,表演者的臉上有三大塊白,頭上扎上小辮就開始表演,樣子很滑稽,因此很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彪p簧雖看著逗樂,但對于表演者來說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藝,背后需要付山很長時間的鍛煉才能達到舞臺上完美的表演效果。
賽活驢——“賽活驢”原名關德俊,被譽為第三代“天橋八大怪”之一。他靠自己制作的一副驢形道具,在天橋撂地表演各種驢的動作,如“驢子撒歡兒”“驢尥蹶子”等。表演時,他的妻子喬金鳳化裝騎在驢背上,手打一副3寸長1寸寬的竹板唱蓮花落子,與道具渾然合為一體,引得觀眾紛紛喝彩。因關德俊把毛驢表演得活靈活現(xiàn),如同真的一般,故取藝名為“賽活驢”。1992年,北京民俗藝術團成立,田學明在團里學習了“賽活驢”中的驢,各個動作技巧掌握后開始上臺演出,也是從那時起,“賽活驢”這一民間藝術扎根在了田學明心中。
關于5項非遺未來的發(fā)展,田大師說:“首先很感謝西城區(qū)非遺保護中心,他們非常重視非遺的發(fā)展,并為我們搭建了很多的平臺,包括我平時直播的平臺,每次在直播中表演古彩戲法能獲得很多人的關注,通過這個方式讓全國各地的人了解了我們北京的非遺項目,這也算一個很好的傳承。其次,應該讓非遺走進校園,把雙簧、‘賽活驢、老北京吆喝,這些孩子們喜歡看的、喜歡聽的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若何孩子感興趣就可以來學,這樣一來,非遺項目無形中就在校園得到了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