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未
表姐一家來京度假,飯桌上表姐的話題全部在六歲的兒子和計劃中的老二身上。
老大,表姐準備安排他上杭州最好的國際學校,未來的老二準備生在美國。為了方便老大上學,她決定兩月后搬家.另租一處學校附近的學區(qū)房。老二雖然還沒懷上,但身未動、心已遠,托在美國的朋友幫忙,提前掌握了有關(guān)簽證、生產(chǎn)、入籍“一條龍”的詳盡信息,赴美的費用也提前存了活期。
她在一眾親戚里過得最體面,但常掛在嘴邊的話依然是:你看別人怎樣怎樣。表姐夫偶爾表現(xiàn)出一點兒質(zhì)疑,她立馬雄赳赳地反駁:比我能折騰的多著呢!這倒不假。幾年前有位嫁得好的學妹為了買第三套房,果斷和老公辦了假離婚,之后男方很快被美女大學生倒追,曾經(jīng)頻繁曬恩愛的兩人一拍兩散。離婚后,要強的學妹覺得有必要跟前夫PK一下,拖著孩子嫁了一個比自己小10歲的老公。
在本可以安逸卻選擇了折騰的人群里,表姐和學妹屬于“愛上層樓”的一類,有點妄想癥合并強迫癥,趕超對手的努力永遠在路上;不過,像泰坦尼克號上無聊想投海的白富美,和《紅玫瑰與白玫瑰》里閑得沒事做的嬌蕊,則屬于“不識愁滋味”的一類,對于世道艱險完全沒概念,既不甘寂寞,又找不著北。后者的前途普遍不被看好,“瞎折騰”大都指的這類人。
相比較,“窮折騰”顯得一本萬利,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瘋轉(zhuǎn)的勵志口號:“你本身窮,折騰對了,可能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如果不折騰,一輩子都是窮人。”與其為買不起蘋果手機而懊惱,不如趕緊搭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快車折騰去。此一時彼一時,彼時追求吃大鍋飯的穩(wěn)定,此時崇尚日新月異的變化。十年前聚會,同學都羨慕捧金飯碗的公務(wù)員?,F(xiàn)在再聚,同學第一句話問:如今在哪里高就?第二句話問:怎么還在原來的單位?
按照三十而立、有房有車的中國式成功標準,如果不從少男少女時代開始折騰,活著活著就會驚覺自己老了。18歲的少女木汁也曾經(jīng)渾渾噩噩,被老師痛罵“廢物”的一瞬間醍醐灌頂,立志逆天改命,早折騰早開掛,做了網(wǎng)紅實力圈粉。如果意志足夠堅定,到了耄耋之年再轟轟烈烈地折騰一番,也不是不可能,黃公望80歲才開始畫《富春山居圖》,折騰了整整4年,最終功成名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有那些有意識的大折騰才叫折騰,而實際上,在無意識的日常生活里充斥著諸如花大半天燙個頭,用一年時間減個肥,攢兩年工資買個包此類的小折騰。只要活著,人就逃不開形形色色的各種折騰,有時候是你主動發(fā)起挑釁,有時候則是生活倒戈來折騰你。比較聰明的活法,或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且活且折騰,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