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自己過出來的。同樣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駕車…方式不同,結(jié)果就會不同。同樣的命運,有人笑著抗爭,有人哭著哀求,有人靜默地承受…態(tài)度不同,結(jié)果就會相異。沒有誰能規(guī)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動心,入心,隨心……
作者簡介:傳馨,女,今傳媒雜志社編輯,主要從事傳媒理論與實踐研究。]
編者按:目前,我國有1.2億人存在聽力障礙,其中聽力語言殘疾者達2780萬人。7歲以下聾兒有20萬,每年還有3萬新生聾兒。這些聾兒如果在7歲前得到及時治療,其康復率可以超過90%。但是,目前聾兒救治方面的情況并不理想,2012年3月2日,在第十三個世界愛耳日之際,“愛的分貝”聾兒救助項目正式啟動?!皭鄣姆重悺笔侵腥A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經(jīng)過近一年的走訪和調(diào)研后,發(fā)起的一項對貧困聾兒進行人工耳蝸手術(shù)資助、康復訓練資助、聾兒家長培訓;對社會大眾進行愛耳宣傳、聽力知識宣傳和普及等為一體的公益項目。“愛的分貝”整合多方資源,建立第一個為聾兒家庭提供“一攬子”服務的網(wǎng)站。還集合全國播音員、主持人的力量為聽力發(fā)展階段的兒童提供“聽書”內(nèi)容,舉辦朗誦會,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用于聾兒的救助。本期欄目記者有幸采訪了中央電視臺優(yōu)秀主持人、“愛的分貝”理事長姚雪松。姚老師作為一名主持人,他把智慧、歡樂和愛給予了這個舞臺;作為“愛的分貝”聾兒救助項目的理事長,他更是盡心盡力地做好公益項目。他思維理性,智慧豐盈,勤奮,善良,善于嘗試,敢于挑戰(zhàn),被稱為最“變臉”主持人,本期欄目讓我們走進雪松,聆聽他主持工作中的感悟以及在傳播公益中的體會。
姚雪松,男,中央電視臺財經(jīng)頻道節(jié)目主播,主持《第一時間》《經(jīng)濟信息聯(lián)播》《中國財經(jīng)報道》《國際財經(jīng)報道》《財經(jīng)人物周刊》等節(jié)目。任愛的分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1996年進入中央電視臺,任《商務電視》欄目金融記者。1997年,報道亞洲金融危機,并開始擔任節(jié)目主持人。2003年擔任《經(jīng)濟與法》欄目主持人。2008年主持《財富故事會》欄目并擔任《第一時間》欄目讀報板塊主持人。2009年開始擔任《財經(jīng)頻道交易時間》節(jié)目主播,2015年主持央視3·15晚會。2017年獲首屆中華文化促進會主持人專業(yè)委員會全國評選金牌主播榮譽稱號。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雪松老師,您好!很高興可以采訪到您。主持人是傳媒界的旗手,對觀眾的思想和輿論導向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尤其是新聞類節(jié)目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那么您作為一位資深主持人,能否給讀者講一講您的一些主持經(jīng)驗?
姚雪松:您好,很高興接受貴刊的采訪!主持人的確需要有很高的政治意識和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正確地引導觀眾。政治意識和輿論導向是對主持人這個特殊崗位的一些特定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隨著工作年限的不斷增長,這種意識會不斷增強,也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工作習慣。做為主持人,首先從思想觀念上、從這個職業(yè)的根本要求上需要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觀,這種觀念就是中國新聞體系中強調(diào)的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剛?cè)肼毜臅r候,我們所服務的機構(gòu)都會把這樣的一些新聞導向的觀念、管理制度和工作理念教給我們。這種價值觀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地加強著、鞏固著。所以我認為這種觀念也是伴隨著工作自然而然形成的。主持人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時刻把政治方向這根弦、輿論導向這根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根弦繃緊,并正確地理解,然后踐行。
記者:您和央視主持人如王小丫、張泉靈、康輝等參加“讓愛的分貝響亮華語名主播公益朗讀”的活動是為一些貧困的聽障兒童所做的,您經(jīng)常參加這些公益活動,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做這個公益活動的感受?
姚雪松:“愛的分貝公益積金”是央視主持人的群體共同發(fā)起的一個公益項目,主要救助群體為貧困家庭中的聽障兒童,資助的項目是為他們捐贈耳蝸進行手術(shù)植入,還有一部分的康復訓練的資助。是否符合資助要求,需要專業(yè)的慈善公益慈善基金會進行審核,包括案例的評估、是否符合我們的就診要求等。我被大家選為理事長,主要就是為基金會做好服務工作,參與該項目的央視主持人每個人都是理事,他們都有各自不同工作?!皭鄣姆重悺痹姼枥收b會是這個公益基金會的品牌活動,是目前為止唯一跟“愛的分貝”相關(guān)的一個活動。
這幾年我參加過很多公益活動,對慈善也有了更一步的認識。慈善其實是我們每一位普通人身體力行的事情。慈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注意到了,即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做了,這就是慈善。所以當時我們就有這樣一個理念,做我們力所能及的慈善,所以就選擇了聽障兒童這個群體。當然,當時也選擇了好幾個方向,最后認為聽障兒童救助項目跟我們有關(guān)聯(lián),因為這個事本身跟我們專業(yè)是有關(guān)系的。我們主持人是說話給人聽的,而他們又聽不見,所以最后選擇了這個項目,從此“愛的分貝公益積金”誕生了。
作為一個公募基金,就是要把這件事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大家才能夠把愛心匯聚到一起,讓社會各界都來獻愛心、做慈善,哪怕一人一毛錢、一塊錢,只有大家的心是善良的、是有愛心的,積少成多,最后肯定能幫助到更多的人。這又是我們一個天然的優(yōu)勢,我們就想既然是找到這么一個跟我們專業(yè)相關(guān)的方向,那能不能用我們的專業(yè)為這個品牌做點什么事呢?后來成立了一個朗誦會。這個朗誦會從小型的在會議室里面跟粉絲之間的交流,最后發(fā)展到在劇院。老百姓都說做這種事情算是積德行善,其實我們只是想利用我們的崗位資源,還有一些天然的品牌優(yōu)勢,另外就是大家對這個群體感興趣。這些都是天然具備的,所以做起來比較順手一些。
我認為,做善事也好,做慈善也罷,都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因為最大的慈善或者最大的公益就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要負責,最好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麻煩別人就是最好的!很多企業(yè)家都做公益,可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yè)家,第一個慈善就是管好自己的企業(yè),管好自己的員工。一千個員工,也就意味著有一千個家庭,那么一千個家庭背后又有多少個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呢?這個慈善的意義是最大的。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是你要一輩子做好事就很難了。對于做善事來說,其實每個人就是一個小小的基金會,他的社會資源如果集合在一起,那就意味著就會形成更大一個基金會。所以我們要發(fā)動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群。
我一直倡導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在你擅長的領(lǐng)域成就自己,這才是你做一切其他事情的根基,才能有能力去幫助和改變一些事情。我們利用了我們的優(yōu)勢和資源,聚在一起去做一件有意義且喜歡的事情,所以目前來說,“愛的分貝公益積金”做得還比較順利,也幫助了一些聽障兒童和家庭,當那些聽障兒童能聽到聲音時,我們的內(nèi)心還是比較自豪的,也很欣慰。
記者:我之前在您的微博里看了一句話,覺得特別好,“所謂迷茫就是才華配不上夢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不想做手邊的事,只想做天邊的事,小事不肯干,大事就輪不到你。趁跌倒還能站起來的時候,要先學會腳踏實地?!比绾卧忈屵@句話?
姚雪松:這句話的中心意思是說我們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我剛才說的為什么要做“愛的分貝”,這也正是我們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們一直堅持在做。其實這段話說的都是普通人的常態(tài),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能做到的人不多,而且能把它做好的人就更少了。比如剛剛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有些人認為這個數(shù)字很龐大,肯定實現(xiàn)不了,但有些人認為這挺容易的,但實際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實難的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在于能否堅持下去。一件事做時間久了,往往會產(chǎn)生枯燥感,就容易造成滯待,這個時候最容易放棄。所以說,凡事貴在堅持。
其實我們小時候受教育都是一樣的:從小就要樹立一個宏大的理想。這是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的心態(tài),造就孩子一定要樹立宏大的理想。但偉大也是從小時候、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沒有去做的時候,并不知道距離這個目標有多遠。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人們成長的過程,其實都是在逐漸地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和認清自己的本質(zhì)。 “一萬小時”定律說的就是無論事情大還是小,只要去做并且堅持下來,最后它就是一件大事。比如現(xiàn)在我們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實說的也都是這樣。國外經(jīng)常能看到很多的手工藝者,他們生活得很有尊嚴,他們做的事情都不大,比如他們只是做一個工藝品,但他們堅持下來了,最后就成為了一種文化的象征。這個過程中的乏味,恐怕沒人能體會,只是看到了結(jié)果?,F(xiàn)在很多年輕人只看到一些社會偶像精英成功榮耀的一面,而不去了解他們成功背后的辛酸,任何人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都會遇到荊棘、困難和磨難,但只要堅持下來了,就成功了。
記者:您是一位成功人士,您成功的背后難免也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在您遇見挫折和困難的時候,您是如何去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呢?
姚雪松: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說,周而復始地做一件事情,每天工作就是一樣的內(nèi)容,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疲憊心里,那么這個時候就必須要調(diào)整狀態(tài)。我認為避免產(chǎn)生疲憊狀態(tài)的方法還是要堅守自己心里對職業(yè)的理想,而這個理想是從從事這個職業(yè)開始就已經(jīng)扎根了,而不是中途學來的。當然,對工作的喜歡和熱愛是第一位的。喜歡就意味著要把它做好,但這個過程很難。我有好多優(yōu)秀的同事臺上看起來光鮮亮麗,節(jié)目主持得很棒,但臺下付出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只有臺下一遍又一遍地背稿子、背臺詞、反復地訓練,臺上才能出口成章,光鮮亮麗,每個人沒有平白無故的成功。即是每天干同一件事情,那也要認真、精心地準備,用心地主持,而且每天都要做好,不容許有一點點的失誤,即使是出現(xiàn)一點點的小失誤,也會受到自己內(nèi)心強烈的譴責。
記者:財經(jīng)類節(jié)目以嚴肅的主,嚴謹?shù)臑橹?。您主持《?jīng)濟與法》節(jié)目給人感覺是自然流露。為什么您的主持風格能給人很輕松的感覺?主持人說話都語言生動、流暢,富有美感,請您給讀者講講如何進行朗誦呢?
姚雪松:我認為主持越來越輕松是因為對節(jié)目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另外追求自然也是我自己的一個職業(yè)主張。因為做財經(jīng)類節(jié)目,節(jié)目涉及專業(yè)性的內(nèi)容很多。我所做的工作,就力爭把這些專業(yè)性的東西都能很好地傳遞給觀眾,而且讓觀眾聽明白。一句話說不明白,我把它掰成兩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那就三句話??傊褪切枰霉Γ^“臺下十年功,臺上臺上一分鐘”。我認為電視節(jié)目還是應該是讓人聽得懂、看得懂。所以我的目標就是“好好說話”。把話說明白了,說的能夠入心入耳。我認為主持人都要“好好說話”。第一是內(nèi)容,將內(nèi)容用普通的方式表達出來,讓聽的人聽得懂,聽得明白。電視節(jié)目不是報紙,我不是讀報紙的人。就好像是我們給孩子講故事一樣,我相信沒有幾個家長是照本宣科的,都要設(shè)法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如此這樣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所以說要“好好說話”。很多人在問:“我怎么不會朗誦?能不能迅速教我朗誦?”其實我也沒學過朗誦,我的說話和表達技巧都是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jié)出來的。要學會朗誦,首先要通過對文字的理解,然后把它表達出來。對我來說,最大的技巧就是我要把詩或者文學作品變成我的東西,然后說給想要說給的人聽。當你能夠?qū)崿F(xiàn)這一點的時候,無論是語音、語調(diào)表達的重點、文字的重點都會發(fā)生改變。我認為如果能達到這一點,那你就會朗誦了。另外就是要把朗讀的對象選擇好,無論現(xiàn)場的人有多少??梢韵胂笠幌?,如果這首詩是寫給愛人聽的,那你就很想趴在他(她)耳邊把這些話告訴她(他);如果這句話是向全世界宣告的,那就要想,在這么多人面前該用怎樣的語言和聲音把自己的意圖傳遞出去,這就是朗誦。所以朗誦對我來說,也是“好好說話”。
記者:進入新媒體時代,傳媒行業(yè)面臨了很大的挑戰(zhàn),唯有適應才能跟上新媒體時代的步伐。請問您是如何將新媒體的技術(shù)運用到工作中的?
姚雪松:我們不把當前的網(wǎng)絡媒體稱作新媒體,在央視叫融媒體。當一個新鮮事物誕生的時候,那些老的、固有的資源或者原來的一些優(yōu)勢,人們就會有一種排斥心理。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平臺,新媒體的說法似乎就意味著原來都是老的、舊的,所以我們提出了“融媒體”概念。新媒體是一種環(huán)境,在數(shù)字化、智能化時代,以網(wǎng)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傳統(tǒng)媒體只有利用自身優(yōu)勢與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相互融合,才能提高其自身生命力。無論是互聯(lián)網(wǎng)還是電視信號的有線傳播、無線傳播,無非是在傳播的手段上不同,但最終拼的還是內(nèi)容。我認為內(nèi)容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電視媒體,還是公眾號,一定要有信息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等新媒體特征,隨時看到的信息都是最快捷的,最方便的。這就是和傳統(tǒng)電視傳播方式最大的不同。要將這種不同放大,就要不在乎是不是互聯(lián)網(wǎng),不在乎電視信號從電視塔傳出來的是有線電視信號還是模擬信號。所以說新媒體誕生,我認為是對央視,尤其是對新聞節(jié)目一個最好的傳播方式,因為央視就像一個大的通訊社、一個新聞資訊的工廠,每天都會有生產(chǎn)整理出大量的新聞資訊。但是有了融媒體之后,第一,傳播方便了;第二,能夠把大塊的信息碎片化。碎片化更加有利于傳播,更適合于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但是這個內(nèi)容從哪里來呢?就給我們做飯做菜一樣,那菜是什么呢?其實還是傳統(tǒng)媒體,是電視臺的記者他們種出來的“菜”。融媒體,我認為是廚師,是一個掌握新技藝的廚師。菜還是原材料,只不過菜的味道、花色變了樣而已。這就是我對融媒體的理解。
記者:請您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從事主持人工作以來的一些感悟和收獲,希望能給初入社會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朋友們一些啟迪。
姚雪松:不管選擇什么職業(yè),還是要問問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喜歡,這猶如選擇喜歡的人一樣,喜歡他就要付出,就要做出一些改變。而對于一個職業(yè)也是這樣,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像是把一段感情要維持得天長地久一樣。要付出,還要懂得堅持,而在堅持的過程當中不是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更正自己的過程中堅持,這樣才形成一個正向螺旋式的上升通道,才能推動你的事業(yè)不斷進步。
[收稿日期:2018-04-12
作者簡介:楊秀,男,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學博士、法學博士后,主要從事新聞傳播法、策略傳播(廣告與公關(guān))、網(wǎng)絡與新媒體等領(lǐng)域的研究;余靜,女,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wǎng)絡與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