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軍
中小學生減負問題又成了一時熱點,支持者眾,但反對者也不少。
多年來反對減負的聲音一直很響亮,反對者提得最多的還是教育公平,還有人聲稱,很多在專業(yè)領域有造詣的人士,沒有幾個的學習經歷是輕松自由的。甚至有“海歸”現(xiàn)身說法,指出歐美經濟與政治精英的孩子幾乎都在私立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及最嚴格的規(guī)范訓練,意思也是多做功課是成為精英人士的必由之路。更有借日本減負中出現(xiàn)的某些問題論證減負得不償失的,還有聲稱韓國課業(yè)負擔也很重的。
在呼吁減負這方面,有苦口婆心分析減負意義所在的,有指責反對減負者思想頑固僵化的,有針鋒相對駁斥反對減負謬論的,還有建議教育改革重視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排除減負阻力的。但想讓反對減負的人心悅誠服接受減負,任重道遠。
普通家庭子女的確沒有真正享受公平的教育,那主要還是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鄉(xiāng)村學校師資不足,城際校際差異也非常明顯,“重點學校”“示范性學?!迸谱尤菀兹∠聦嵈嬖诘牟町惻c難以逾越的門檻還是不易弭平的。說學校減負了,家境較好的同學會去參加校外輔導以提升自己的學業(yè)水平,這的確有可能。但是,這對學生個人而言,完全被逼上升學的獨木橋,對他們個人的個性發(fā)展恐怕是一個很糟糕的選擇。
有人提出“三點半”問題,因為要減負,很多學校下午放學較早,而家長還在上班,學生無人看護很不安全??墒菫槭裁粗挥袑W校能給學生提供安全,其他地方就不能?況且學校自身其實也承受不起這樣的重任。除了課本知識,學生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除了教室,學生應該去的地方也很多,我們的社會顯然沒有做好準備,似乎也沒有打算準備,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習慣想,學生可以到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藝術館甚至是大自然去探索學習,任孩子自主選擇更廣闊的社會以更開放的態(tài)度去探索學習。
在我看來,教育減負并非是放縱學生丟棄嚴格認真的學習訓練,也絕對不是放松對學生的管理,而是鼓勵教師、家長和學生摒棄應試教育那種把智力活動異化為體力勞動的做法,改變學校只為升學而教育和學生只為升學而學習的觀念。
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鼻趭^學習當然是不錯的,但只翻書山而不能自由地欣賞書山中的風景,怕是要在山中迷路的,會不斷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而不能盡情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樂,走過之后,也說不出山上風景之美,也正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老話。
教育首先是培養(yǎng)會做人會生活的現(xiàn)代公民。沉重的課業(yè)負擔之下,學生失去了課業(yè)之外的生活,背負沉重,卻未必能承擔得起未來的社會責任。所以,教育減負就是要把更多孩子們從單調的教室里和乏味的作業(yè)中解放出來,多一點輕松自由,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生活和想象空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fā)現(xiàn)自我,看到未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作者單位:河南省唐河縣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