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拉祜(hù)族,是一個跨界民族,不僅在我國境內(nèi)31個省都有分布,而且在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在那里。
歷史悠久的拉祜族
拉祜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歷史源遠流長。很早以前,拉祜族人擅長狩獵,并以獵虎而聞名,所以拉祜又有“老虎”的意思。后來,拉祜族祖先為了追逐竄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只鹿,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開始從北向南遷徙。于是,只會狩獵的拉祜族又學會了耕種,生活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刀耕火種的拉祜族
來到南方的拉祜族,逐漸地不再遷徙,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拉祜族人對森林、土地、種子等有依賴,也有很多耕作方式,比如號地、懶火地等。
號地,是指在耕作前,各家可在該村寨范圍內(nèi),尋找適當?shù)牡攸c,看中哪塊地,就地鋤上一鋤,或打上一個草結(jié)為記號,再劃出地界,就算是已“號”住了這塊地,準備在這塊地的范圍內(nèi)生產(chǎn)。其他人看到記號就不會來爭,誰要是故意越界種地、砍樹、圍獵的話,必定要受處罰,這已是約定俗成的事。
懶火地,是一種極為保護環(huán)境的耕作方式。每年開春前,拉祜族人會將地里樹枝、雜草放火燒掉,以草木灰肥料,等開春再種莊稼時,能長得更好。
拉祜族的特色節(jié)日
拉祜族有很多節(jié)日,雖然大部分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有兩個特色節(jié)日—火把節(jié)和葫蘆節(jié)。
火把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天天黑時,拉祜族各家各戶都要在房前屋后插一對火把,有的還在寨子中間的廣場上插一對大火把?;鸢腰c燃后,全家團聚共餐,有的還互邀至親好友來家做客,飯后青年男女則聚集在廣場上跳蘆笙舞,直至天亮。火把節(jié)的習俗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只過一個晚上,有的地方則過3天。
葫蘆節(jié)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舉行。當天,各村寨都要舉行歌舞狂歡,男子吹奏葫蘆笙領(lǐng)舞,男女一起跳舞,還會進行很多有趣的活動,比如民歌對唱、蕩秋千、打陀螺、射弩比賽等。老人們會相約在火塘邊,邊飲酒邊頌唱創(chuàng)世史詩《牡帕密帕》。在歌舞場地中央放置一對葫蘆,象征拉祜族的祖先,讓每個人都對它表示恭敬,隨時會把祖先的恩情記在心里。
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人都喜歡黑色,所以他們的服飾大多數(shù)以黑布為衣,再用彩線和彩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莊重又不會暗沉。拉祜族的男女老少都戴頭巾,大多數(shù)也是黑色或者白色。不過愛美的拉祜族女子,戴耳環(huán)、手鐲等銀器飾物,有時也會戴帽子,再在帽子上縫一塊花布,很美觀。
拉祜族之前還有個特點,男女都剃光頭,只在頭頂留一簇頭發(fā),表示是他們的“魂毛”。不過,拉祜族的姑娘大多編長辮子,直到婚后才剃成光頭,表示已婚。
能歌善舞的拉祜族
拉祜族人會唱歌,并且樂曲旋律悠揚,調(diào)子豐富,有山歌、想念歌、兒歌和催眠歌等。下面,介紹下想念歌與催眠歌吧。
想念歌,屬于情歌的一種,拉祜族青年男女常以想念歌表達愛慕之情或歌唱情人的美麗勤勞,多獨唱或?qū)Τ?。催眠歌是拉祜族的婦女哄自己孩子睡覺的時候唱的歌,旋律婉轉(zhuǎn)、曲調(diào)柔和。
拉祜族的舞蹈動作往往與生產(chǎn)緊密結(jié)合,有蘆笙舞、擺舞等。這些舞蹈都是拉祜族人歡度節(jié)日時跳的大型集體舞。據(jù)統(tǒng)計,蘆笙舞有136個民間組合套路,擺舞也有81個套路。
葫蘆笙
葫蘆笙,并不是拉祜族獨有的樂器,在彝族、佤族、傈僳(lìsù)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很流行。葫蘆笙,由笙斗和笙管組成,因笙斗用空葫蘆制作而得名。利用小葫蘆的腹部為笙斗,其細長的柄端接一根細竹管做吹口,有5~8管不等。拉祜族的葫蘆笙大多數(shù)是5管的,而且他們還有一種更小的高音葫蘆笙,長度不到15厘米,外出訪友或上山勞動時常放入衣袋中攜帶。它是拉祜族人不可缺少的樂器,不僅唱歌的時候用來伴奏,而且跳舞也會跟隨著它的節(jié)拍舞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