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素芳
摘 要:我國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政策都已經(jīng)到位,但仍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低效問題;已有研究表明,問題原因更多的集中于“軟件”上,即教學觀念、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及應用方法落后;這也成為我們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科學性、有效性,乃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低效問題的最主要與最有效“切入點”。為此,筆者專門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再次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象、應用定位和應用方式三個方面,探析了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幾個基本問題;其次,從教師對信息技術本質、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心理反應等的把握,以及具體技術的學習、應用幾個方面,深入探討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并探索性提出有效的應用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應用 對象 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2(a)-0235-02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成熟發(fā)展與普及式應用,我國范圍內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政策都已經(jīng)到位,但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仍然面臨著低效問題,其也成為困擾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難題之一。已有調查研究表明,制約信息技術在我國教學中科學應用的因素或者說問題,最主要的已經(jīng)不是硬件設施、設備問題,反而更多的集中在“軟件”上。簡言之,影響信息技術在我國教學中應用的因素或者說問題更多的集中在教學觀念、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及應用方法上。這應該成為我們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科學性、有效性,乃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低效問題的最主要與最有效“切入點”。為此,筆者專門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再次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首先,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象、應用定位和應用方式三個方面,探析了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幾個基本問題,旨在對提高人們的信息技術認識水平、徹底轉變人們的傳統(tǒng)信息技術應用觀念有所幫助;其次,從教師對信息技術本質、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心理反應等的把握,以及具體技術的學習、應用幾個方面,深入探討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并探索性提出有效的應用策略與建議。
1 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幾個基本問題
1.1 信息技術應用對象是全體學生
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作用在于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我們曾建議應用信息技術來更好改進“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及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政策的到位,關于信息技術應用對象問題,也應該由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學生”向“全體學生”轉變。就信息技術本身而言,其本質上是一種“教學工具”,其不存在適用于“優(yōu)秀學生”還是“全體學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更多的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教學改進方式常態(tài)化的面向全體學生,即考慮到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情況等調整信息技術應用方式、方法和程度,盡可能的使用信息技術為全體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創(chuàng)造真實的學習情境,使全體學生都能從信息技術應用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受地區(qū)、城鄉(xiāng)間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條件不同所限,我們曾經(jīng)以為信息技術只適用于“優(yōu)秀學生”,現(xiàn)在看來這種觀點、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必須加以改正。
1.2 信息技術應用定位應該是手段
在急功近利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tǒng)教育教學改革關于信息技術應用定位曾出現(xiàn)過一段時間的錯誤認識,即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出現(xiàn)了“為應用而應用”問題,單純的將信息技術應用定位于目的,而非支持、改進教學的手段?,F(xiàn)在看來,將信息技術應用定位于目的是完全錯誤的,是受時代發(fā)展條件所限而出現(xiàn)的錯誤認識。如果將信息技術應用視為目的,那么本來應該作為手段的信息技術就反過來控制本應作為目的的教學本身,所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使教學失去目標、失去方向而成為“無頭蒼蠅”;如果將信息技術應用視為手段,那么信息技術就可以更多的與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與教學內容和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進而為教學提供更多技持、更多的為改進教學服務。從教學意義角度講,我們如何定位信息技術應用,直接影響到教學的生存、發(fā)展狀態(tài),以及教學工作的重點;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熟練與會使用復雜信息技術決不是目的,信息技術應用定位只能是手段,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改進教學。
1.3 信息技術應用方式應該彰顯人
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決不是“替代、隱匿”人的作用,這里的“人”確切來說是指教師,調查發(fā)現(xiàn),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中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生可以自己查資料、探究解決問題,但這不能成為教師“不做事”的理由,或者說不能因為有了信息技術,教師就可以“不做事”;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在沒有教師有效引導、指導下的“學生探究”,效率是很低的,學生并不完全具備或者說具備高水平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反學生是在依據(jù)自己的“感覺”學習,而這種“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導致學習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這時就體現(xiàn)出了教師的重要性。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決不是了為了“替代、隱匿”教師,相反信息技術應用是為了更好彰顯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為了更好發(fā)揮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教”,其實教師同樣有“導”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更好發(fā)揮教師“教”的作用,也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發(fā)揮“導”的作用。
2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策略與建議
2.1 從教育學角度更好把握與應用信息技術本質
從教育教學角度而言,我們都很清楚信息技術本身并不會主動改進教學、主動為教學與學習發(fā)展服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只會客觀的改變“教育生態(tài)”,之所以說“客觀”,是因為這種改變并不一定是積極的、有利的,其對“教育生態(tài)”的影響同樣可能是消極的、破壞性的。從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應用之初,就曾激烈討論過“教學中不是用不用信息技術的問題,而是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的問題”;現(xiàn)在這個問題依然在影響與困擾著我們,由于我們沒有能夠科學把握與應用信息技術本質,導致信息技術對我們的教育教學產(chǎn)生了一些不利影響;我們現(xiàn)在還是有必要本著更好應用信息技術的出發(fā)點來考慮信息技術應用問題,但需要我們重新調和教育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以期通過我們更好的把握與應用信息技術本質,更好的將信息技術納入到教學框架內,借助信息技術應用促進教學、學習目標的達成,使信息技術更好的為教學改進與發(fā)展服務。
2.2 及時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心理反應狀況
人表面上總是盼望著新技術應用,但深層次的心理反應卻并非如此,一旦在心理上反對、不認可新技術,新技術應用不但不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還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同樣面臨著相同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接受、認可信息技術,多數(shù)學生都堅信信息技術應用能夠讓教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但是總存在那樣一部分“對信息技術反感”的學生,對于這樣一部分學生信息技術應用不但不會促進他們學習,反而可能成為他們不學習的理由而“拒絕學習”,因為他們認為信息技術應用加重了他們的學習負擔,使他們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緊湊,使自己不得不為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等等;因此,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心理反應狀況很重要,以使我們能夠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轉變觀念、接受與認可信息技術,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習。
2.3 積極學習、實踐信息技術,推動其教學應用
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實踐,是影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教學的轉變不是一個放棄已有觀念、技術、方法的過程,其是一個在已有觀念、技術、方法基礎上融合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在新情境中塑造個人經(jīng)驗的過程。對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學生有一個心理上的適應過程,教師同樣有一個學習和實踐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我們又不可能等待所有教師“學成”再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只能是一個“邊學習邊應用”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育改革發(fā)展和學生學習需要不容我們等待,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積極學習、實踐信息技術,推動其在教學中更好應用。為了更好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將學習與實踐信息技術納入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框架中,作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參考文獻
[1] 廖璠,劉雅琳,王林景.高等院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路徑淺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3):59-60.
[2] 孫莉,李明,王書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9):72-74.
[3] 龐春冬,鄭國臣.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7(34):99-101.
[4] 杜紅霞.中職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