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潔,張?zhí)鹛?,王勤,申月恒,趙曉艷
(1.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醫(yī)學檢驗中心,河南 洛陽 471000;2.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護理部,河南 鄭州 450007)
近年來,隨著車禍、高空墜落等意外事故的發(fā)生,開放性骨折的發(fā)生率攀升[1]。高能量撞擊造成的開放性骨折患者常常伴有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若傷口污染較重或者清創(chuàng)不徹底,極易導致骨髓炎。骨髓炎作為骨折術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起病急、發(fā)展迅速,若未在起病早期做出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治療,往往會發(fā)展成為慢性骨髓炎,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增加患者的身心和經濟負擔[2-3]。因此,對于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骨髓炎早期診斷指標的研發(fā),成為骨科醫(yī)生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探討了降鈣素原及傳統(tǒng)炎癥指標——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C反應蛋白在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合并骨髓炎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并經手術治療的129例開放性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是否發(fā)生骨髓炎,將患者分為骨髓炎組(60例)和非骨髓炎組(69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X線檢查確診開放性骨折;②急、慢性骨髓炎的診斷依據(jù)于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八版《外科學》。排除標準:①除開放性骨折損傷處,合并其他組織嚴重感染者;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③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本研究骨髓炎組與非骨髓炎組性別與年齡構成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臨床資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clinic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of subjects
1.2 觀察指標 ①非骨髓炎組患者于術后立即采血,骨髓炎組于出現(xiàn)發(fā)熱、開放性損傷處腫脹及疼痛等疑似骨髓炎癥狀立即采血,測定兩組受試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并對上述指標繪制ROC曲線。②在對骨髓炎組患者預后觀察中,比較發(fā)展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慢性骨髓炎組)與未發(fā)展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組)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水平。
1.3 標本檢測 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檢測標本為普通真空血清管收集的空腹靜脈血。采用免疫定量分析儀(深圳市華瑞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降鈣素原定量檢測試劑(珠海華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降鈣素原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
析儀(Beckman AU 680)以及C反應蛋白檢測試劑(浙江伊普諾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檢測標本為EDTA抗凝的空腹靜脈全血。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希森美康 XE-5000)以及血常規(guī)配套試劑(希森美康公司)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骨髓炎組與非骨髓炎組患者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與非骨髓炎組相比,骨髓炎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非骨髓炎組相比,骨髓炎組患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骨髓炎組與非骨髓炎組患者實驗室指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Laboratory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orwithout osteomyelitis
表1 骨髓炎組與非骨髓炎組患者實驗室指標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n the Laboratory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orwithout osteomyelitis
注:與非骨髓炎組比較,ap<0.05
組別非骨髓炎組骨髓炎組C反應蛋白(mg/L)13.38±6.27 15.89±8.22例數(shù)69 60降鈣素原(μg/L)0.56±0.34 7.51±4.95a白細胞(×109/L)11.58±6.26 13.39±7.64中性粒細胞(%)67.72±9.05 70.08±10.07
2.2 不同指標的ROC曲線 通過繪制ROC曲線,發(fā)現(xiàn)降鈣素原AUC面積為0.917,截斷值為0.964;白細胞AUC面積為0.569,截斷值為11.280;中性粒細胞AUC面積為0.568,截斷值為68.050;C反應蛋白AUC面積為0.585,截斷值為13.600。見表2和圖1。2.3 在對骨髓炎組患者預后觀察中,未發(fā)展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組)與發(fā)展為慢性骨髓炎的患者(慢性骨髓炎組)各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在骨髓炎患者中,慢性骨髓炎組降鈣素原水平明顯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骨髓炎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各指標ROC曲線參數(shù)Table 2 ROC curve parameters of each index
圖1 各指標ROC曲線參數(shù)Figure 1 ROC curve parameters of each index
表3 骨髓炎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組和慢性骨髓炎組相關指標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n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group with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group without Chronic osteomyelitis
表3 骨髓炎患者非慢性骨髓炎組和慢性骨髓炎組相關指標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n 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group with Chronic osteomyelitis and group without Chronic osteomyelitis
注:與非慢性骨髓炎組比較,ap<0.05
組別非慢性骨髓炎組慢性骨髓炎組降鈣素原(μg/L)6.96±4.40 18.09±1.9a白細胞(×109/L)13.16±7.61 17.81±8.47中性粒細胞(%)69.94±9.90 72.80±15.23 C反應蛋白(mg/L)15.56±7.93 22.67±12.68
開放性骨折患者常常伴有多發(fā)多處損傷,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式。多發(fā)傷患者由于術后抵抗力降低及長期制動等因素,機體感染率明顯增加[4-6]。骨髓炎作為開放性骨折常見的晚期并發(fā)癥,其起病急、發(fā)展迅速,若未在早期給予對癥治療,則可能轉變?yōu)榉磸桶l(fā)作、治療難度大的慢性骨髓炎,嚴重影響著開放性骨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預后[7]。此外,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部分骨髓炎癥狀不典型,增加了臨床對骨髓炎的診斷難度。對于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骨髓炎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關于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骨髓炎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靈敏、特異指標的篩選和確定成為臨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降鈣素原是降鈣素的前肽,作為一種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當出現(xiàn)嚴重細菌感染和寄生蟲感染時,其水平會顯著升高[8-9]。而開放性骨折術后病人骨髓炎癥多為細菌感染。本研究結果顯示,骨髓炎組患者降鈣素原水平明顯高于非骨髓炎組,并且通過繪制ROC曲線,發(fā)現(xiàn)降鈣素原的AUC面積為0.917、靈敏度83.3%、特異度89.9%,其診斷效能優(yōu)于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炎性指標。提示降鈣素原在骨折術后病人骨髓炎癥早期診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C反應蛋白是常用的炎癥反應的早期指標[10-11],在本研究中,骨髓炎組C反應蛋白并未出現(xiàn)明顯升高,可能與研究對象免疫狀態(tài)及采血時間有關。骨折術后組患者由于手術、制動及長期臥床等因素的影響下,免疫力降低,影響C反應蛋白水平的上升,但不影響降鈣素原的水平;此外,與C反應蛋白相比,降鈣素原在血漿中出現(xiàn)早(2 h即可檢測到,6 h急劇上升),半衰期短(半衰期為22~29 h),不易受臨床用藥的影響。至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傳統(tǒng)炎性指標,其影響因素較多,例如,無菌性創(chuàng)傷、應激等均可致其升高。因此,在對骨折術后患者骨髓炎的早期診斷方面,降鈣素原優(yōu)于C反應蛋白、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炎性指標。
在對骨髓炎組患者預后觀察中,慢性骨髓炎組降鈣素原水平明顯高于非慢性骨髓炎組,提示降鈣素原對骨折術后患者骨髓炎的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Christ-Crain等[12]研究也指出,降鈣素原與感染嚴重程度相關,并在炎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3-16],與本研究結果類似,但本研究對象是骨折術后病人,免疫力低下及長期臥床是這類病人的特征,對于這一特殊群體骨髓感染的研究,目前鮮見。
綜上所述,血清降鈣素原對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合并骨髓感染具有重要診斷價值,其有望成為新型標志物,在對開放性骨折術后患者合并骨髓感染早期診斷和預后判斷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