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超
今年6月9日,我國將迎來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這個節(jié)日其實由來已久。2005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即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6年9月,國務院批復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日期不變。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長城橫跨了15個省、市、自治區(qū),其中,河北省是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堪稱歷代長城的“博物館”。因此,在這個節(jié)日,我們選擇關注河北的長城。首先,當然是想來個河北境內的長城遺產“大起底”。
事實上,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和北方政權大多在河北境內修筑了長城,包括戰(zhàn)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等不同時期的長城,前后延續(xù)近2000年,年代跨度非常大。這種情況在其他省份很少見。
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長城測量數據,歷代長城遺存總長21196.18公里。其中,河北省境內的明長城總長達1338.63公里,其中包磚長城總長度在全國包磚長城中占有很大比重。此外,戰(zhàn)國至金代的早期長城達1159.9公里,這些長城現多為土崗、石堆等遺址遺跡狀態(tài)。
河北境內長城尤以明代長城保存較為完好,長城墻體共1153段,包括單體建筑5388座、關堡302座、相關遺存156處,多為我國明長城的精華所在。例如,懷來縣樣邊長城是明代建造長城的樣板工程,山海關、喜峰口、大境門、萬全衛(wèi)城等長城段落都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zhèn)。
“擁抱大海,穿越燕山”,河北省長城的另一大特點是分布范圍廣。早期長城和明長城共分布于59個縣(市、區(qū)),涵蓋了燕山、太行山、壩上高原、華北平原等各個區(qū)域。
此外,值得稱道的是,河北省長城建筑類型最多,中國長城所有的建筑類型在河北都有,特別是明長城,墻體、關堡、敵臺、烽火臺、馬面等建筑種類均有呈現。
然而,由于河北省長城大都因山就勢而建,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qū),自清代以后,長城不再發(fā)揮原有功能,維修加固工作處于停滯狀態(tài),長期的自然侵蝕及災害和歷史上周邊居民生產生活的破壞,造成許多地段出現險情,甚至脫落、坍塌。加之有的長城沿線基層文物管理部門機構不健全、人員力量不足、執(zhí)法能力薄弱,長城保護管理資金投入不足等諸多問題,令長城保護工作面臨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據河北省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為逐步解決長城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15年9月,河北成立了省級長城保護協(xié)調領導機構,由主管副省長任組長,文物、發(fā)改、公安、財政、國土、住建、旅游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統(tǒng)一協(xié)調領導全省長城保護工作,召開全省長城保護工作會議,明確各市、縣長城保護責任段。
河北省還設立了省級長城保護專項資金。據介紹,省級每年安排1500萬元,進行搶救性維護、監(jiān)控防護、保護裝備和監(jiān)測等工作,秦皇島、唐山、張家口等市長城部分節(jié)點已開展工作。
此外,河北將國家文物局認定的389處長城遺存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2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頒布實施《河北省長城保護辦法》。該《辦法》的頒布對于河北省進一步推動有關長城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落實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標志著河北省長城保護工作迎來了一個依法強化保護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