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建群
1998年9月19日,擔任總撰稿人的我,隨中央電視臺大西北攝制組和新疆地質三大隊抵達羅布泊。我當年待的地方,是羅布泊的最深處,地質學上叫它羅布泊古湖盆,這是羅布泊最后的干涸之地。
較之我之前去的那兩位或曰先行者,或曰先蹤者,或曰死亡者,我都進入得更深。在羅布泊古湖盆邊緣一個雅丹上,駐扎了13天。
先行的地質學家彭加木,他失蹤的位置還沒有到古湖盆,只是即達古湖盆地緣的沙丘,紅柳、蘆葦、芨芨草地貌,羅布泊號稱有六十泉,他是去尋找泉水而失蹤的。他的考察團隊是從馬蘭原子彈基地方向進入的。
另一位先行者探險家余純順,則是從南疆的若羌方向,沿孔雀河古河道進入,他只走到了古湖盆邊緣然后迷路,然后心臟病猝發(fā)而死。
而我把角色演到了謝幕。
我眼前所見,羅布泊的水面已經(jīng)沒有一點水,覆蓋著13米到18米的鹽殼。茫茫蒼蒼,像涌在地面的墳堆一樣直鋪天際。
這地方?jīng)]有生物,像月球表面一樣。在13天中,我們唯一見到的一個生物,是一種花翅膀的小蒼蠅,它是靠汲取鹽翹上的露水而活的。我們稱它是偉大的蒼蠅。
那次羅布泊之行,距今已經(jīng)20年了。20年來我再也沒有回去過。
我們是從新疆地質一大隊的營地鄯鄯出發(fā),穿越著名的魯克沁小鎮(zhèn)、穿越庫魯克塔格山、穿越龜背山,進入羅布泊古湖盆,13天后從原路回。返回途中在迪坎兒,見到了奧爾得克的后人。奧爾得克是當年發(fā)現(xiàn)樓蘭古城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向導,被譽為最后的“羅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