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華北克拉通金礦床區(qū)域成礦差異性分析

      2018-08-01 04:50:40張連昌朱明田
      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克拉通膠東華北

      張連昌,白 陽,朱明田,黃 柯

      (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9;2.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29; 3.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0 引 言

      一般認為華北克拉通分布的金礦床成礦時代主要集中在120~130 Ma,金成礦與克拉通破壞在時間和空間上具一致性。但不斷增加的新資料表明,華北克拉通內金礦的成礦時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小秦嶺、熊耳山、太行山等地區(qū)的金礦成礦年齡總體稍大于膠東金礦成礦年齡;冀東的金廠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幾個大、中型金礦的成礦時代初步表明為三疊紀—侏羅紀;遼東地區(qū)的白云、貓嶺等金礦的成礦時代為三疊紀—侏羅紀。華北克拉通金礦的成礦時代除大體具一致性外,成礦時代差異性也是一大特征。這種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朱日祥等以華北克拉通早白堊世金礦床為例, 系統(tǒng)總結了主要金礦床的地質特征、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來源,并深入分析了克拉通破壞與大規(guī)模金成礦的內在聯(lián)系[1]。基于上述分析結果,一個新的金成礦類型——克拉通破壞型金礦被提出來。但朱日祥等同時也注意到,華北克拉通除早白堊世金成礦,還有一些晚三疊世—晚侏羅世的金礦床,如金廠峪、夾皮溝和熊耳山等少數金礦床,預示華北克拉通金礦的成礦時代具有不均勻性[1]。同時,華北克拉通金礦在空間展布上主要集中于膠東、小秦嶺、熊耳山、冀東、遼東、遼西、吉南等地區(qū),也明顯表明其空間不均勻性。那么,這些金礦形成時間和空間上不均勻性的原因、其主要控制因素及具體作用機制等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華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金礦地質背景入手,通過綜合歸納和對比華北克拉通主要金礦集中區(qū)的地質特征、成礦時代及分布規(guī)律,重點從成礦時間和空間的不均勻性、區(qū)域構造及周邊板塊作用、金礦集中區(qū)巖漿活動、礦區(qū)變質巖含金性與活化遷移等方面,分析了華北克拉通金礦分布不均勻性產生的原因和制約機制。

      1 華北克拉通演化與金礦地質背景

      圖件引自文獻[10]圖1 華北克拉通主要金礦床分布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Gold Deposit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華北克拉通北鄰中亞造山帶(興蒙造山帶),南接祁連—秦嶺—大別造山帶,東至朝鮮半島,包括了整個華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南部(圖1)。華北克拉通是中國面積最大、時代最古老的陸塊,記錄了前寒武紀漫長豐富的演化歷史。從3.80 Ga最初地殼物質的出現(xiàn),新太古代陸殼巨量生長,綠巖帶廣泛發(fā)育,古元古代俯沖碰撞和伸展裂解,最終于1.82~1.95 Ga期間發(fā)生東西陸塊俯沖、碰撞、變質和巖漿作用;1.80 Ga后接受地臺階段的巨厚蓋層沉積,中—新元古代又經歷多期持續(xù)伸展與裂谷過程和相應的殼幔作用等,其豐富和復雜程度超過了北美和南非克拉通[2-3]。

      華北克拉通大規(guī)模陸殼物質的生長發(fā)生在新太古代2.50~2.80 Ga,其中同位素資料顯示地殼物質生長的峰期在2.70~2.80 Ga[4],與全球典型克拉通相似;而最強烈的巖漿活動出現(xiàn)在太古宙末2.50~2.55 Ga[5],這是華北克拉通不同于全球典型克拉通的一個特點。因此,華北克拉通在2.70~2.80 Ga的巨量地殼生長之后,并沒有順利進入穩(wěn)定的克拉通階段,而是繼續(xù)發(fā)生小規(guī)模地殼生長和已有地殼的分異[6]。華北克拉通廣泛發(fā)育新太古代綠巖帶,如清源、五臺、固陽、登封、遵化、鞍本、夾皮溝、小秦嶺、膠東等綠巖帶[7-8]。這些綠巖帶大多發(fā)育阿爾戈瑪型條帶狀(BIF)鐵礦,構成中國鐵礦資源的主要來源[6,9],同時也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華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質演化可以分為活動(造山)帶的形成和基底隆升-裂谷事件,可能分別與古元古代的哥倫比亞超大陸形成與裂解相對應[6]。華北克拉通已經識別出3條重要的古元古活動帶:遼吉、晉豫和豐鎮(zhèn)活動帶,這些活動帶都是在新太古代古陸基底上經歷伸展、幔源基性巖漿底侵、海底雙峰式火山噴發(fā)、大量火山沉積建造,并在1.85 Ga前后發(fā)生大規(guī)模聚合和碰撞造山運動,發(fā)生擠壓褶皺而形成的[2,11]。華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沉積了大量火山-碎屑沉積建造,尤其以遼河群和熊耳群為代表,為遼東地區(qū)和豫西地區(qū)金成礦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主要巖漿活動發(fā)生在中元古代早期(時代為1.62~1.78 Ga)[11],之后缺少巖漿記錄。近幾年在華北克拉通確認了另外兩期重要的巖漿活動(時代分別為1.31~1.35 Ga和0.80~0.90 Ga)[12],其中0.80~0.90 Ga的巖漿活動峰期時代和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時限可以對應。上述這3期巖漿活動的出現(xiàn),指示華北克拉通存在多期裂解事件,同時這些巖漿作用都有一些相關成礦記錄,如大廟大型釩鈦磁鐵礦、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礦床和狼山鉛鋅銅鐵硫化物礦床等。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間,華北克拉通北緣和南緣受到板緣造山帶地質作用的影響,但華北克拉通內部地質演化與沉積地層表現(xiàn)出較好的統(tǒng)一性,如長城系至下奧陶統(tǒng)淺海臺地相地層的發(fā)育、上奧陶統(tǒng)至下石炭統(tǒng)的缺少、石炭系至三疊系早期煤系地層的發(fā)育、巖漿活動的缺失或微弱、熱液礦床的匱乏等,均顯示華北克拉通的整體性或完整性[13]。

      進入中生代以后,華北克拉通經歷了廣泛的構造-熱活化以及巖石圈破壞,并最終導致了100 km左右厚度的巖石圈丟失。在特定地質背景下,華北克拉通發(fā)生了巖石圈大減薄和構造格局大轉折,從而導致大規(guī)模殼幔相互作用和構造圈熱侵蝕事件的發(fā)生及大規(guī)模成礦事件。膠東金礦集中區(qū)的東界與華北克拉通的東界吻合,金礦以華北克拉通變質巖及其有關的侵入巖為控礦圍巖。主成礦期成礦時代為120 Ma左右,約在不到10 Ma的短時限內,成礦物質具有多源性,既來自于控礦圍巖-花崗片麻巖等變質巖,又來自于幔源的巖漿巖,特別是與中基性脈巖、偏堿的鈣堿性花崗巖的侵入關系密切。此外,除膠東金礦集中區(qū)之外,華北克拉通的邊緣和內部普遍含有金礦,而且金礦的物質來源、成礦方式、礦產類型、成礦圍巖和成礦年齡具有相似性。這種大規(guī)模、短時限、高強度的成礦被地質學家稱為中生代成礦大爆發(fā)或金屬異常巨量堆積,從而提出了受到中生代構造巖漿熱事件與克拉通基底雙重控制的陸內非造山帶型金成礦作用[6]或克拉通破壞型金礦[1]。

      2 主要金礦集中區(qū)地質特征

      華北克拉通金礦集中分布于膠東、魯西、小秦嶺、熊耳山、冀東、遼西、遼東及吉林南部地區(qū),但各金礦集中區(qū)的地質特征、成礦時代及成礦規(guī)律卻不盡相同(表1)。

      2.1 膠東金礦集中區(qū)

      膠東金礦集中區(qū)位于華北克拉通的東側、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北側和郯廬斷裂以東,圍巖主要為前寒武系膠東群變質巖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同時中生代構造變形強烈,基性巖脈發(fā)育。根據金礦床(點)的類型、分布規(guī)律,一般將膠東地區(qū)劃分出3個主要金成礦帶,分別為招遠—萊州金成礦帶、蓬萊—棲霞金成礦帶、牟平—乳山金成礦帶。

      (1)招遠—萊州金成礦帶位于郯廬深大斷裂的東側及膠東臺隆的西北部,金礦集中區(qū)西起三山島斷裂帶,東到招平斷裂帶,面積約3 000 km2。集中區(qū)內一復背斜呈近EW向橫貫全區(qū),其軸部主要由膠東群構成,南北兩翼則為元古界中淺變質巖。區(qū)內花崗質巖體極為發(fā)育,基本上可劃分為兩類:一類為玲瓏花崗巖;另一類則為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玲瓏花崗巖侵入體常有膠東群殘留體的產出,其巖性主要由中粗粒片麻狀黑云母花崗巖構成,巖體呈NE向展布。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規(guī)模不大,遠小于玲瓏花崗巖,主要由黑云母花崗閃長巖構成,呈串珠狀、孤島狀產出在玲瓏花崗巖內部,與玲瓏花崗巖呈侵入關系。地質研究表明,玲瓏花崗巖和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均為鈣堿性巖體,這兩個巖體(尤其是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與金礦化關系十分密切,金礦床(點)具有圍繞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產出的規(guī)律性[14]。

      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可大致劃分為3組:早期近EW向基底構造,NE向、NNE向斷裂構造和晚期NW向斷裂構造。其中,以形成于中生代期間的NE向和NNE向斷裂構造為主,同時該組斷裂構造也是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構造。金礦集中區(qū)成礦作用受EW向基底構造和NE向、NNE向斷裂構造聯(lián)合控制,早期的EW向基底構造控制區(qū)域性成礦帶,一系列NE向和NNE向斷裂構造則明顯控制著礦床、礦體的產出和分布。從西向東,主要的NE向、NNE向控礦成礦斷裂依次為三山島礦化斷裂帶、焦家礦化斷裂帶、靈北礦化斷裂帶和招平礦化斷裂帶。

      招遠—萊州金成礦帶內目前已發(fā)現(xiàn)金礦床(點)200余處,其中,大型以上金礦床有三山島、倉上、新城、焦家、界河、河西、望兒山、玲瓏、臺上、大尹格莊等,構成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金礦集中區(qū)。金礦類型主要為含金石英脈型(如玲瓏)和含金破碎蝕變巖型(如焦家),部分金礦為過渡型。

      表1 主要金礦集中區(qū)地質和地球化學特征對比Tab.1 Contrast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for Main Gold Concentration Areas

      2011年以來,膠東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大中型及以上金礦70多處,新增金資源儲量超過2 400 t,尤其是中深部金礦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了以三山島、焦家和玲瓏為代表的3個千噸級金礦田,使膠東地區(qū)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區(qū),目前保有金資源儲量3 694 t。儲量超百噸的特大型金礦床有萊州市三山島北部海域金礦(金資源儲量470 t)、萊州市西嶺金礦(383 t)、萊州市紗嶺金礦(309.9 t)、萊州市騰家金礦(206 t)、招遠市水旺莊金礦(170 t)、萊州市新立村金礦(142 t)[15]。

      (2)蓬萊—棲霞金成礦帶位于招遠—萊州金成礦帶以東50 km的蓬萊—棲霞地區(qū),總體呈EW向分布,長約70 km,寬60 km。自1979年探明馬家瑤金礦以后,先后發(fā)現(xiàn)了雞冠山、玉皇頂、十里堡等金礦(點),該成礦帶的金礦主要產于膠東群變質巖中。

      近年來,在棲霞和大柳行金礦田取得了重要的找礦進展[15]。棲蓬福成礦區(qū)位于膠北隆起中部,已探明的淺部金資源儲量約為100 t,蓬萊黑嵐溝金礦床為大型規(guī)模。礦床類型以石英脈型為主,少數為蝕變巖型、蝕變角礫巖型和層間滑脫拆離帶型。該成礦帶北部的大柳行金礦田主要由石英脈型金礦組成,礦化主要發(fā)育于郭家?guī)X花崗閃長巖中,雖然礦床規(guī)模不大,但礦石品位高,??梢娒鹘穑怀傻V帶南部的棲霞金礦田的礦床主要產于TTG 質片麻巖中,前人將其稱為盤馬式金礦,并認為是形成于前寒武紀的綠巖帶型金礦,現(xiàn)在普遍認為其與膠西北成礦區(qū)中的金礦床均是形成于白堊紀的熱液脈型金礦。在開展深部找礦過程中,除在大柳行金礦田的深部有新發(fā)現(xiàn)之外,在棲霞金礦田也探明了棲霞笏山村大型蝕變巖型金礦床。

      棲霞笏山村金礦是賦存于地下300~900 m深度的深部盲礦,主礦體與西陡崖1號礦體相連,為同一金礦床,二者累計查明金資源儲量超過30 t,伴生銀125 t,為棲霞金礦田的首個大型金礦床[15]。該礦床金礦體主要賦存于斷裂下盤的一組與主斷裂大致平行的次級斷裂中。這一礦床的發(fā)現(xiàn)開拓了在該地區(qū)主要斷裂帶深部找礦新方向。

      (3)牟平—乳山金成礦帶位于膠萊盆地東北、牟平—朱吳以東、文登隆起區(qū)西側的昆崳山倒轉背斜軸部,呈帶狀NNE向展布,長約60 km,面積達1 800 km2。區(qū)內與成礦作用關系較密切的巖漿巖主要是昆崳山花崗巖和鄧格莊中粗粒二長花崗巖。區(qū)內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主干斷裂與次級斷裂基本上呈NNE向延伸,金礦化均受這些斷裂構造的控制。區(qū)內金礦控礦斷裂主要有八甲—湘溝、金牛山、青山口—三甲和馬家莊等斷裂。

      目前,該區(qū)內已經發(fā)現(xiàn)金礦床十幾處及大量礦點,其中大型金礦床主要有乳山金青頂金礦、牟平鄧格莊金礦等。金礦類型均為石英脈型,個別礦床深部變化為蝕變巖型或石英脈與蝕變巖的復合型。礦體形態(tài)簡單,多數呈單脈狀沿主斷裂產出,傾角一般較陡。礦體延深大于延長,向深部礦化好,側伏現(xiàn)象比較明顯。主干斷裂及與其平行的次級斷裂構造中也往往有大型金礦體的產出。牟平—乳山金成礦帶主要控礦構造為近SN向斷裂帶,這些斷裂帶性質早期為壓扭性,晚期為張性。石英脈型金礦多數賦存于近SN向斷裂帶的次級張性斷裂中。這些斷裂先由剪切作用形成,含金熱液伴隨張性作用沿有利構造部位上升充填成礦。研究發(fā)現(xiàn),伴隨金礦成礦作用的發(fā)生,礦脈兩側的花崗巖有較強的絹英巖化蝕變,礦脈兩側蝕變帶寬度與礦脈寬度有一定的相關性。

      在牟平—乳山金成礦帶的南段、膠萊盆地邊緣(尤其是盆地的北部邊緣)發(fā)現(xiàn)了一些前景良好的盆邊滑動角礫巖型金礦[16-18],其中大中型金礦床主要有乳山蓬家夼、牟平發(fā)云夼等。這類金礦床均具有礦體規(guī)模大、似層狀產出、埋藏淺、易于開采等特征。海陽土堆—沙旺金礦是近年深部找礦的一項重要成果,累計探明金資源儲量超過20 t,由2000年金資源儲量不足1 t的小型金礦床,發(fā)展成為大型金礦床。山東牟平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遼上大型金礦,金資源儲量69 t,礦石類型與膠東其他金礦床不同,主要為碳酸鹽脈型金礦石,含黃鐵礦碳酸鹽脈,一般呈細脈—微細脈穿插在花崗巖或變質巖圍巖的張裂隙中,被命名為“遼上式”金礦[15]。

      2.2 冀東—遼西金礦集中區(qū)

      冀東—遼西金礦集中區(qū)主要以金廠峪—峪耳崖、金廠溝梁—二道溝和排山樓金礦等3個金礦集中區(qū)為主,涵蓋了不同類型大中型—超大型金礦床。晚太古代含金建造(礦源層)、韌(脆)性剪切帶(構造空間)和中酸性巖體(熱源)“三位一體”是金成礦的基本條件。但同時冀東—遼西地區(qū)位于華北板塊的北緣,其構造演化、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很可能受到華北克拉通北緣與中亞造山帶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

      冀東金礦與膠東金礦不同,位于華北克拉通北緣,屬于華北克拉通北緣的燕山臺褶皺帶。其北鄰古亞洲洋構造域的興蒙印支期—海西期造山帶,東瀕中生代古太平洋構造域。其成礦作用既受到古亞洲洋構造域的影響,也受到中生代古太平洋構造域的控制,屬于古亞洲洋和濱西太平洋兩大構造成礦域的疊加部位。

      冀東金礦區(qū)構造形式十分復雜多樣,以近EW向和NE向斷裂構造為主,構成典型的菱形格狀構造,制約了區(qū)域內盆嶺構造的形成和巖漿活動及其展布,主要金礦均分布于馬蘭峪復式背斜的核部。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以印支期—燕山期巖漿侵入活動為主,代表性巖體主要有都山、青山口、牛心山、賈家山、肖營子等,巖石類型主要有鉀長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等。區(qū)內金礦床(點)約有 197 處,典型的金礦床有金廠峪、峪耳崖、牛心山及下營坊等。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學結果反映冀東地區(qū)金礦的成巖成礦年齡在150~240 Ma之間,冀東金礦與印支期—燕山期花崗質巖漿巖有著密切的關系,礦體多產于賦礦巖體或巖體附近圍巖中。金礦集中區(qū)典型礦床代表有超大型金廠峪金礦和大型峪耳崖金礦。

      金廠峪金礦是冀東地區(qū)的超大型金礦床,金礦的礦源層是上太古界遵化群斜長角閃巖,金礦的控礦構造是韌性剪切帶,含金鈉長石-石英脈是一大特色,而主成礦作用為黃鐵礦-石英脈階段。金礦以南發(fā)育青山口燕山期巖體, 北部出露都山印支期巖體[19], 礦區(qū)范圍未見巖體侵入。金廠峪含金鈉長石脈和含金石英脈沿片理貫入,二者寬度、金品位、產狀基本一致。金礦體的產狀與擠壓片理化帶一致, 說明受到擠壓帶的控制, 礦體走向為NE25°左右。礦體多成條帶狀、透鏡狀, 普遍因褶皺構造影響存在分枝復合現(xiàn)象。近年來,在金廠峪金礦深部又發(fā)現(xiàn)了近20 t的金資源儲量,說明深部還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遼西排山樓金礦床位于華北克拉通北緣遼西地區(qū),是一個賦存于新太古代變質巖中的大型金礦床。成礦構造發(fā)育在上太古界建平群大營子組斜長角閃片麻巖與白云質大理巖之間的片麻巖一側,并嚴格受EW向(NEE向)排山樓—侯其營子大型韌性剪切帶的控制。金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賦存于糜棱巖帶之中,礦石類型主要有長英質糜棱巖型(白礦)和黑云斜長質糜棱巖型(黑礦)。排山樓金礦北側黑云母二長花崗巖LA-ICP-MS年齡為128 Ma[20],初步推測該巖體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從礦體中心向兩側,圍巖蝕變依次為黃鐵礦-絹云母化、鐵白云石化、硅化和綠簾石化等。初步研究認為,早期晚太古代變質巖為金礦源層,印支期古亞洲洋閉合形成的EW向擠壓構造、燕山中期的伸展運動及大石頭溝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的侵入對排山樓金礦的形成均有控制作用[20]。

      2.3 遼東金礦集中區(qū)

      遼東地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地處華北克拉通北緣東段,是中國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有色、貴金屬成礦區(qū)之一。遼東地區(qū)經歷了太古宙古陸核的形成、元古宙裂谷及斷拗的形成與演化、古生代“古亞洲洋”的形成與封閉、中生代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俯沖碰撞、古太平洋構造域形成與發(fā)展過程。遼東地區(qū)也是中國重要的金成礦區(qū),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上百個金礦床(點),包括貓嶺、五龍、白云、小佟家堡子和四道溝等大型、超大型金礦,有較大的成礦遠景。

      五龍金礦位于膠遼臺隆營口—寬甸臺拱鳳城凸起的東部地段,東部與朝鮮著名的平北金礦集中區(qū)隔江相望,具有形成大型金礦床的潛力。區(qū)域上大面積出露印支期黑云母-二云母花崗巖,區(qū)內地層不發(fā)育,僅在礦區(qū)南部見有遼河群變質巖系呈不連續(xù)的殘留體產出,巖性為黑云巖、角閃片巖、黑云母變粒巖及大理巖。金礦化集中于黑溝斷裂和雞心溝斷裂之間,礦化中心區(qū)域靠近雞心溝斷裂,反映出雞心溝斷裂在五龍金礦區(qū)成礦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五龍金礦為一大型石英脈型礦床,主要為斷裂構造控礦,礦體賦存于近SN向、NW向斷裂組成的格子狀構造中,金礦化與石英脈關系密切,特別是煙灰色石英對金礦化富集十分有利。礦區(qū)含金石英脈多產于有閃長巖脈侵入的構造帶內。金礦化與金屬硫化物關系最為密切,一般來說,金與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毒砂、輝鉍礦密切共生,該類礦物富集地段是最好的富礦標志[21]。

      白云金礦位于遼東裂谷中段,礦區(qū)出露地層有下元古界遼河群蓋縣組片巖和大石橋組大理巖,礦區(qū)構造較為復雜,其中對金成礦影響最大的為呈EW向展布的滑脫構造帶,該構造帶地表延長8 500 m,傾斜深度大于1 000 m,寬1~40 m,其主要構造面位于遼河群蓋縣組和大石橋組接觸部位。礦區(qū)見有閃長玢巖脈、石英斑巖脈,閃長玢巖主要呈NW向定位,石英斑巖則呈近EW向斷續(xù)出露在滑脫構造帶中,石英斑巖與金成礦密切相關,與金礦脈呈平行產出,同時井下見有隱伏的花崗斑巖,推測可能為金成礦提供熱源。白云金礦由多條礦脈組成,主要為1、2、3、4、10號礦脈,共由200多條礦體組成。白云金礦體呈脈狀、扁豆狀分布在蝕變帶中,具有分支復合、尖滅再現(xiàn)特點。礦體總體走向100°~290°,傾向SW30°~SW70°,礦體延長50~100 m,延伸70~670 m,厚度0.70~5.41 m,最厚可達16.0 m。礦石類型主要有硅鉀蝕變巖型和石英硫化物脈型,礦石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磁鐵礦等,黃鐵礦是主要載金礦物,自然金呈不規(guī)則粒狀、脈狀分布于黃鐵礦及其邊部,脈石礦物有石英、正長石、白云母、石墨、綠泥石等,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粒狀、自形—半自形粒狀、細脈浸染狀,構造有團塊狀、浸染狀、細脈狀和角礫狀。白云金礦圍巖蝕變明顯,主要蝕變有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根據野外脈體穿插關系和礦物鏡下特征,將其劃分為3個主要成礦階段:①石英-黃鐵礦階段,在鉀長石化、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的基礎上產生,主要形成石英及少量黃鐵礦等;②石英-金-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主要形成團塊狀硫化物集合體、純硫化物脈,主要礦石礦物是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輝銅礦、毒砂、自然金、自然銀,金在該階段大量生成;③石英-黃鐵礦-方解石脈階段,乳白色方解石脈和石英脈大量出現(xiàn),偶見黃鐵礦,多呈細脈狀,局部呈脈狀[21-23]。

      2.4 小秦嶺—熊耳山金礦集中區(qū)

      小秦嶺—熊耳山金礦集中區(qū)位于陜西潼關至河南靈寶一帶,是年產量僅次于膠東金礦集中區(qū)的中國第二大巖金產地。小秦嶺—熊耳山金礦集中區(qū)在大地構造上位于華北克拉通南緣華山—熊耳山地塊的中西部,屬豫西斷隆西部華(華山)熊(熊耳山)臺拱的南緣中部。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上太古界太華群中深變質斜長片麻巖和斜長角閃巖系、下元古界鐵銅溝組、中元古界熊耳群變中基性火山巖系、上—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侵入巖主要包括元古代二長花崗巖(主要年齡為1.00~1.80 Ga)和中生代燕山期黑云(角閃)二長花崗巖(121~168 Ma)[24]。

      小秦嶺金礦區(qū)以太要斷裂為北邊界,以小河斷裂為南邊界,東西長約70 km,南北寬7~15 km。金礦床一般分布在文峪花崗巖外圍2~7 km。礦床主要以石英脈狀產出,已發(fā)現(xiàn)大小規(guī)模不等的含金石英脈體1 200余條,探明金礦床40余處,其中特大型金礦床有兩處(文峪和東闖),大中型金礦床有多處(如金洞岔、大湖、槍馬峪、樊家岔峪等),累計金資源儲量超過500 t[24-25]。金礦體主要呈脈狀和透鏡狀產于石英脈中,其走向主要為EW向或NWW向,少數為SN向,礦體多數長30~300 m,最長超過4 km(如楊砦峪60JHJ脈、文峪505JHJ脈等),礦脈延伸100~600 m,厚度一般在0.2~6.0 m,最厚者超過10 m。礦石類型主要分為黃鐵礦型和多金屬硫化物型。黃鐵礦為主要載金礦物,礦石礦物還有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絹云母、鉀長石、鐵白云石;此外,還有磁鐵礦、黑鎢礦、白鎢礦、磁黃鐵礦、自然金、銀金礦、碲金礦等微量礦物,體積分數為1%~2%。與金礦相關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黃鐵絹英巖化、絹云母化、鉀長石化、碳酸鹽化等,黃鐵絹英巖化與金成礦作用關系最為密切。金成礦作用可大致分為黃鐵礦-石英階段、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碳酸鹽-石英階段3個主要階段[25]。其中,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是金等礦質主要沉淀的時期。

      熊耳山地區(qū)20世紀70年代初發(fā)現(xiàn)祁雨溝爆破角礫巖筒金礦,20世紀80年代發(fā)現(xiàn)上宮金礦,后期陸續(xù)探明大中小型金礦床十幾個、金礦點數十個[25]。近年來,熊耳山地區(qū)金礦勘查又取得重大突破, 由河南第二地質礦產地質調查院探明的槐樹坪大型金礦床和東灣中型金礦床金資源儲量達40 t。熊耳山地區(qū)金礦以構造蝕變巖型和隱爆角礫巖型為主[26]。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受斷裂構造控制十分明顯,與石英脈型金礦床不同的是,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區(qū)大量發(fā)育的NE向斷裂構造帶是重要的導礦構造, 這些NE向斷裂構造帶的次級斷裂表現(xiàn)為一系列含礦構造破碎帶, 其分布具有近等間距(約10 km)的特征;構造蝕變巖型金礦體的空間分布、形態(tài)、產狀及規(guī)模嚴格受斷裂構造帶的控制,礦體主要為細長條狀、脈狀、透鏡狀等,走向上略顯舒緩波狀,并具膨大縮小、分支復合等現(xiàn)象,且沿走向、傾向延伸穩(wěn)定,礦化連續(xù)性強,礦體厚度、品位變化系數較大。爆破角礫巖型金礦有祈雨溝和店房金礦床[26-27]。祈雨溝金礦床由7個含金角礫巖筒組成,圍巖為太華群角閃巖相變質巖,角礫巖筒平面上呈橢圓狀、紡錘狀或不規(guī)則的長條狀,剖面上呈陡傾筒狀或漏斗狀;角礫成分主要為太華群片麻巖,少量為熊耳群安山巖;角礫巖筒與圍巖一般呈突變接觸,接觸界線多數為齒狀,局部平直陡立;多數情況下,角礫巖筒與圍巖的接觸關系截然,但也有一些角礫巖筒旁側的圍巖發(fā)育幾米至幾十米寬的震碎帶。

      熊耳山地區(qū)金礦的成礦過程大致都經歷了石英-黃鐵礦化階段、含金多金屬硫化物階段以及石英-碳酸鹽階段。黃鐵礦是各礦床中最常見的金屬礦物,也是最重要的載金礦物,與其共生的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石英、絹云母、鉀長石、綠泥石、綠簾石等。黃鐵絹英巖化是與金成礦最為密切相關的蝕變類型。金多以自然金、銀金礦以及金銀礦等形式呈孤立狀、細脈狀分布在碎裂黃鐵礦的微裂隙中或包裹于黃鐵礦中。華北克拉通南緣存在早中生代(202~236 Ma)和晚中生代(124~156 Ma)兩次獨立的金成礦事件。熊耳山地區(qū)中酸性侵入巖(脈)與該地區(qū)金礦床的形成時間基本一致,成礦流體可能來源于巖漿熱液,晚期有大氣水的混入。公峪、店房、上宮以及崤山金礦床黃鐵礦的3He/4He值分別為0.03~1.78 Ra,顯著高于地殼的3He/4He值(0.05~0.01 Ra),但也低于地幔流體的3He/4He值(7~9 Ra),反映幔源流體不同程度地參與熊耳山地區(qū)金成礦作用。上宮金礦床成礦作用發(fā)生于中—晚三疊世,與秦嶺造山帶陸-陸碰撞造山作用的時間相近,其礦體產出特征、典型礦石礦物組合、成礦流體特征、C-H-O-S穩(wěn)定同位素組成等都與造山型金礦相似,據此陳衍景等將上宮金礦床的礦床類型劃分為造山型金礦床[13]。

      3 成礦差異性及其控制因素

      3.1 成礦差異性

      華北克拉通金成礦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階段性或多期性、空間上的不均勻性和局部集中性、有益成分的多種組合。

      基于對華北地區(qū)金礦中的輝相礦和黃鐵礦Re-Os年齡數據,云母、鉀長石Ar-Ar年齡數據,個別高精度礦物Rb-Sr年齡數據的收集(表2)、可行性分析和總結,提出華北克拉通金礦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出現(xiàn)在220~240、150~170、115~130 Ma 等3個時期(圖2),而以早白堊世(115~130 Ma)為主,其次為三疊紀(220~240 Ma)。

      表2 重要金礦的成礦年齡統(tǒng)計結果Tab.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Ore-forming Ages for Main Gold Deposits

      金礦數量為100個,巖漿巖數量為180個;金礦的成礦年齡見表2;巖漿巖時代引自文獻[10]和[50]圖2 金礦的成礦時代集中性與不均勻性Fig.2 Concentration and Heterogeneity of Ore-forming Ages for Gold Deposits

      (1)大規(guī)模成礦集中發(fā)生于120~130 Ma。盡管華北克拉通膠東地區(qū)、小秦嶺—熊耳山地區(qū)等金礦的礦床類型、分布區(qū)域、地質環(huán)境和成礦物源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的特征,但其成礦物質聚集、就位時空集中、規(guī)模巨大,主成礦期成礦時代的高峰值明顯具有向中生代集中的趨勢,其主成礦期為(120±5)Ma,對應于巖石圈減薄和克拉通破壞的主期。

      (2)多數地區(qū)存在多期成礦作用。根據遼東地區(qū)金成礦年代學資料[20,27]可以看出:大映溝金礦載金黃鐵礦Rb-Sr年齡為(137.0±2.0)Ma;五龍金礦黃鐵礦Rb-Sr年齡為(119.1±2.0)Ma;金廠溝金礦石英Rb-Sr年齡為(159.0±29.0)Ma;貓嶺金礦黑云母Ar-Ar年齡為(188.9±1.2)Ma;白云金礦載金黃鐵礦Re-Os年齡為(225.3±7.0)Ma,即具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成礦年齡。冀東地區(qū)金礦也存在多期成礦的特點,金鉬礦化和金礦化時間大致分別形成于210~230、155~170 Ma,與冀東地區(qū)存在的都山、青山口、牛心山和峪耳崖巖體的成礦時代對應,巖漿-熱液-成礦具多階段性。小秦嶺—熊耳山地區(qū)實際上也發(fā)育印支期和燕山期兩期成礦事件,前者與秦嶺造山帶碰撞后伸展作用有關,后者與克拉通破壞有關。

      (3)華北克拉通金礦床在空間上分布是不均勻的,主要集中分布于遼東—吉南、膠東、小秦嶺—熊耳山、太行山中段、冀北—冀東和赤峰—朝陽等多個金礦集中區(qū)。這些金礦集中區(qū)實際上主要沿華北克拉通的邊緣分布。膠東金礦集中區(qū)金礦眾多,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的超大型金礦床7個,大型金礦床10余個,中小型金礦床100余個,探明金資源儲量占全國儲量的25%。小秦嶺—熊耳山金礦集中區(qū)金資源儲量僅次于膠東,是中國第二大金礦集中區(qū)。

      (4)華北克拉通與金成礦有關的元素組合也有差異。北緣以強烈的金鉬銅礦化為特征,南緣發(fā)育金鉬礦化,而東緣則以金礦化為特征(圖1)。早期為金鉬鉛鋅礦,到主期為金礦,晚期為金銀組合。膠東金礦成礦年齡數據及其地質-地球化學特征表明,膠東金礦集中區(qū)至少存在110~130 Ma的金礦化和80~90 Ma的金銀多金屬礦化兩期金礦化;華北克拉通南、北緣早期以金鉬礦為主,晚期以金礦為主。

      3.2 構造體系及其演化對金礦的控制

      關于華北克拉通金礦與區(qū)域構造的關系,目前存在多種認識。Groves等發(fā)表了著名的造山帶型金礦理論,提出了與造山帶有關的金礦在全球范圍和從中太古代到整個顯生宙的地質時期有廣泛的分布和周期性[51-52]。在區(qū)域成礦地球化學對比的基礎上,國內一些學者也將膠東金礦劃歸為造山帶型金礦:蔣少涌等認為小秦嶺是碰撞造山體制形成的造山帶型金礦,而膠東金礦則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塊俯沖誘發(fā)的加厚巖石圈兩階段拆沉作用[53];Sun等認為膠東金礦集中區(qū)源于古太平洋板塊俯沖方向改變所引起的應力場變化[54]。陳衍景等初步總結了華北克拉通綠巖地體中生代金礦床的時空分布,認為它們?yōu)榘鍓K碰撞體制中的產物[55]。胡受奚等提出華北克拉通中生代金礦的大規(guī)模形成環(huán)境為古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遠程效應[56]。毛景文等雖然將110~130 Ma 時期的金礦與巖石圈減薄過程相聯(lián)系,但在成礦構造背景上仍認為小秦嶺和華北東部的金礦是與華北和揚子陸塊最終碰撞之后的伸展有關的造山帶型金礦[57]。翟明國等認為膠東金礦的地質特征與造山帶環(huán)境不同,為非造山帶型金礦[2]。

      造山帶型金礦類型不適合于膠東金礦[17],主要理由有:①成礦構造地質背景不同,膠東金礦遠離(>200 km)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塊匯聚增生帶(可見于朝鮮半島東南角),典型造山帶型金礦產于板塊匯聚增生地體環(huán)境;②造山帶型金礦與峰期變質作用同時或稍晚,但膠東地區(qū)的峰期變質作用發(fā)生于前寒武紀,而金礦化則發(fā)生于中生代;③造山帶型金礦發(fā)生于綠片巖相變質巖中,而膠東地區(qū)除部分金礦產于角閃巖相的變質巖外,大多數金礦產于太古代克拉通邊緣的花崗巖體內部及其附近;④造山帶型金礦形成于擠壓環(huán)境,膠東金礦形成于伸展環(huán)境;⑤膠東金礦可能與地幔柱上涌引起的地殼熔融和脫水有成因聯(lián)系,成礦流體以巖漿水為主,含少量大氣降水。

      膠東金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膠東眾多金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集中在(120±5)Ma(早白堊世) 前后這一狹窄的時段內,暗示它們都受某一次統(tǒng)一的重大地質事件制約。中生代早期,南、北邊緣的碰撞造山作用趨于結束,SN向的擠壓體制向中生代中期—新生代的近EW向擠壓體制轉變,古生代近EW向的構造線方向轉變?yōu)镹NE向為主的中生代構造線[58]。(120±5)Ma前后正是華北東部中生代動力學體制轉折的關鍵時段,此時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斜向快速俯沖,華北東部巖石圈劇烈減薄,郯廬斷裂發(fā)生強烈左行走滑,區(qū)域構造應力場轉變?yōu)閺娏乙龔垼鹕郊皫r漿活動(尤其是深源(幔源)巖漿活動)最為強烈。因此,膠東金礦的形成有可能是(120±5)Ma前后華北東部動力學體制轉折過程中一次大規(guī)模的深部物質和深部能量上涌的結果,是克拉通破壞的產物[1,59-60]。

      冀東乃至華北地臺北緣的構造演化一直以來是研究重點。晚古生代以來,該地區(qū)先后受到了古亞洲洋閉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關閉和古太平洋俯沖等周邊板片俯沖-碰撞事件的影響[61]。尤其自中生代以來,該地區(qū)進入廣泛的板內造山階段(即燕山造山帶),強烈的板內擠壓變形形成了一系列的推覆構造和伸展構造。而這種陸內造山似乎存在階段性,表現(xiàn)出210~230 Ma 和150~180 Ma 兩期擠壓構造[2],同時伴隨多期次的火山噴發(fā)和巖漿侵入活動。而這種多期次的火山和巖漿活動所受控的區(qū)域構造背景顯然是不同的,早侏羅世火山巖展布與源區(qū)明顯受到古亞洲洋俯沖的影響。中—晚侏羅世(153~166 Ma)火山巖的形成很可能與古太平洋向亞洲大陸快速、斜向俯沖有關。隨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華北地塊北緣的構造體系發(fā)生了轉換,表現(xiàn)為形成一系列 NE 向褶皺-斷裂系統(tǒng),而這種構造轉換很可能發(fā)在160 Ma前后[62]。巖石地球化學研究顯示,中—晚侏羅世火山巖主體是幔源巖漿底侵導致的古老下地殼物質的部分熔融,以及與幔源巖漿物質交換的產物,而這種幔源巖漿的底侵很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下營坊金礦以及冀東中侏羅世的金礦均集中分布于冀東—遼西地區(qū),時間上與冀東—遼西地區(qū)中侏羅世火山巖及中—晚侏羅世火山巖形成時間一致[45]。根據前人對區(qū)域成礦背景的研究,冀東中侏羅世金礦的成巖成礦構造背景與區(qū)內該時期的巖漿事件一樣,可能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而處于擠壓的構造環(huán)境。在板塊的俯沖影響下,燕山造山帶下部的地幔發(fā)生部分熔融,導致地幔巖漿的底侵,誘發(fā)了古老下地殼物質的部分熔融,從而在該地區(qū)集中形成一系列巖漿-熱液活動[14,63-65]。

      綜上所述,華北克拉通金礦的成礦時代差異性除反映華北克拉通演化具不一致性外,還與華北克拉通外圍具不同構造屬性的地質體與克拉通相互作用的特殊因素有關。其中,早元古代末—中元古代形成的燕遼裂陷槽對冀東—遼西金礦床空間分布的影響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華北中生代克拉通破壞始于邊緣[13],其標志有:①華北克拉通北緣和南緣均發(fā)育三疊紀或印支期的花崗巖類巖漿侵入和內生礦床成礦作用;②華北克拉通北緣和南緣大量發(fā)育侏羅紀或燕山早期的花崗巖類及內生礦床,而克拉通內部則相對貧乏,尤其缺乏早—中侏羅世花崗巖和礦床;③早白堊世的中酸性巖漿活動和多種金屬成礦作用遍及華北克拉通南、北緣及膠東,但在華北克拉通內部只沿太行山斷裂和郯廬斷裂及其附近發(fā)育;④華北克拉通邊緣的地殼和巖石圈厚度及地貌等變化或起伏幅度大,而內部變化幅度較小。

      綜合研究表明,中侏羅世及其以前,華北克拉通的構造演化主要受古亞洲洋和古特提斯構造-成礦域的影響。Goldfarb等認為在石炭紀—早中生代華北克拉通北緣一直受到中亞造山帶碰撞-碰撞后作用的影響(圖3),分布于華北克拉通北緣的一系列金礦區(qū)(如烏拉山、東坪、張家口、金廠峪、白云、夾皮溝等)的形成均與華北克拉通北緣、中亞造山帶的作用有關,這期間誘發(fā)大量的中基性巖脈、中酸性巖體及一系列堿性巖的活動[66],這也是華北克拉通北緣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壞事件[67]。劉錦等認為華北克拉通北緣東段中生代巖石圈減薄或破壞始于晚三疊世—早侏羅世(180~224 Ma)期間[68]。Zhang等也認為中—晚三疊世期間可能發(fā)生了明顯的巖石圈拆沉及軟流圈上涌,而這一拆沉可能代表了華北克拉通北緣巖石圈減薄的開始[50]。在白堊紀及其以后,華北克拉通地質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塊活動的引領,華北克拉通遭受破壞,并引發(fā)金礦更大規(guī)模的成礦作用[1]。

      圖件引自文獻[69],有所修改圖4 前寒武紀變質基底與金礦分布Fig.4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 and Gold Distribution

      3.3 前寒武紀變質基底與金礦的控制作用

      目前,普遍認為華北克拉通金礦均產于前寒武紀變質巖分布區(qū)(圖4),由此推測前寒武紀變質巖可能是金礦的礦源層[69]。較高的Au地球化學背景值或區(qū)域巖石的絕對含量是決定區(qū)域金成礦的一大因素。但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在華北克拉通大多數金礦集中區(qū)的變質巖基底與中國陸殼的Au平均含量[70-71]相比差異不大,多出現(xiàn)Au虧損情況(表3)。秦嶺地區(qū)太華群和熊耳群Au豐度較低,分別只有1.51×10-9和0.70×10-9 [24,72];膠東地區(qū)膠東群和荊山群Au豐度同樣較低,分別為2.32×10-9和2.62×10-9 [73]。由此推測圍巖能否提供成礦物質,并不完全取決于Au含量,而決定因素是存在的一種或多種地質作用,能夠把巖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來,被熱液搬運,并在合適的工作環(huán)境下富集成礦。實際上,華北克拉通的太古宙綠巖帶經歷了強烈的后期變質變形和重熔以及中生代的巖漿活動,為以后大規(guī)模成礦提供了條件。因此,在金礦化強烈的地區(qū),原較豐富的礦源層中Au和金屬元素在多期熱液作用過程中被活化、轉移出來,現(xiàn)在所表現(xiàn)的恰恰是Au虧損[73]。

      表3 變質巖基底Au含量統(tǒng)計結果Tab.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Gold Contents of Metamorphic Base

      注:含量表示質量分數。

      一些學者認為,巖石或地層Au豐度與金礦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前寒武紀綠巖地體的多期構造作用、疊加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及巖漿作用等都是金活化、遷移和富集成礦中起著極為重要作用的地質因素,僅僅用Au豐度高來確定礦源巖或礦源層尚具局限性,各類巖石或地層都可成為Au的礦源巖或礦源層,金礦的形成不僅要看其地球化學豐度,還應該看其他地質條件是否具有使金活化、遷移、富集沉淀的機制。也有學者認為,變質巖圍巖以側分泌方式提供Au的可能性較小,Au或許主要來自下部重熔巖漿房,同時還可能有深部地幔物質的參與。侯增謙等認為石英脈型和蝕變巖型金礦床的形成要求有:①富金的鎂鐵質地殼變質基底;②與成礦相伴的富水煌斑巖侵位;③連通中上地殼的大型剪切帶和斷裂網絡系統(tǒng)[77]。

      3.4 巖漿活動對金成礦的控制作用

      初步研究表明,華北克拉通主要金礦集中區(qū)均發(fā)現(xiàn)有與金礦形成近同期的中酸性巖體(圖2)及大量的中基性巖脈,但金礦與中基性巖漿活動有關還是與中酸性巖漿活動有關,一直存在著爭議。

      研究發(fā)現(xiàn),金礦總是與花崗巖類侵入體伴生,金礦脈常分布在距離花崗巖類巖體接觸帶6~8 km范圍內,多產于巖體內外接觸帶或直接產于巖體內部。與金成礦關系最為密切、能夠提供礦源的多為Ⅰ型(同熔型或磁鐵礦系列)花崗巖和幔源型花崗巖,已知成礦的花崗巖類侵入體主要為中生代巖體,金礦化與巖體侵位之間一般存在幾到十幾百萬年的時差?;◢弾r類對金礦的影響主要是“熱機”的作用[17,78],其是成礦熱液(巖漿熱液)的提供源,也有認為部分礦質可能來自花崗巖。

      同時,大多數金礦區(qū)有大量中基性脈巖,包括煌斑巖、輝長巖、輝綠巖、閃長巖等。關于中基性脈巖成因及其與金成礦的關系,也長期存在爭議。比如,膠東地區(qū)中基性脈巖主要為高鉀鈣堿性和鉀玄巖系列,中基性脈巖與金礦脈存在明顯的時空一致性,且中基性脈巖Au地球化學背景值往往較高,因此,其在金成礦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膠東大部分金礦區(qū)的煌斑巖主要成礦時代在120 Ma左右,脈巖與金成礦時代高度吻合。在巖石化學組成上,煌斑巖屬玄武質安山巖。巖石富集Th、U、Ba、K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輕稀土元素,虧損Nb、Ta、Ti等高場強元素,巖漿源區(qū)可能為與流體交代有關的富集地幔。此外,煌斑巖與金礦脈空間上受控于同一構造體系并相伴產出,煌斑巖為金成礦提供熱源,是金成礦物質的重要載體。綜合認為,煌斑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可作為尋找金礦床的重要標志。

      4 結 語

      (1)華北克拉通金成礦具有區(qū)域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時間上的階段性或多期性,空間上的不均勻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間上,金礦主要集中分布于膠東、魯西、小秦嶺、熊耳山、冀東、遼西、遼東及吉林南部等地區(qū)。華北克拉通與金成礦有關的元素組合在分布上也有差異,北緣以強烈的金鉬銅礦化為特征,南緣發(fā)育金鉬礦化,而東緣則以金礦化為特征;早期為金鉬鉛鋅礦,到主期為金礦,晚期為金銀組合。華北克拉通金礦的成礦時代差異更為明顯。小秦嶺、熊耳山、太行山地區(qū)金礦的成礦年齡總體稍大于膠東金礦的成礦年齡;冀東的金廠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幾個大中型金礦形成于三疊紀—侏羅紀;遼東地區(qū)的白云、貓嶺等金礦的成礦時代為三疊紀—侏羅紀。綜上所述,華北克拉通金礦的成礦時代除大體具一致性外,成礦時代差異性也是一大特征。

      (2)華北克拉通金礦分布的差異性主要受區(qū)域及周邊板塊構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變質巖基底遭受后期熱液蝕變和金活化遷移作用、中生代巖漿活動等因素影響。中侏羅世及其以前,華北克拉通的構造演化主要受古亞洲洋和古特提斯構造-成礦域的影響,在華北克拉通北緣沿EW向發(fā)育了一系列三疊紀—早侏羅世巖漿活動,甚至出現(xiàn)堿性巖,同時形成了一系列金鉬銅礦床和金礦床,這也是華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緣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壞事件。在白堊紀及其以后,華北克拉通地質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塊活動的引領,華北克拉通遭受巖石圈減薄和大規(guī)模破壞,由此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金成礦作用。

      (3)金礦區(qū)變質巖圍巖能否作為礦源層提供成礦物質,并不完全取決于其中Au含量,而是取決于是否存在的一種或多種地質作用,能夠把巖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來,同時被熱液搬運,并在合適的構造環(huán)境下富集?;◢弾r類和中基性巖脈對金礦的影響主要是“熱機”的作用,是成礦熱液(巖漿熱液)的提供源,也是部分礦質的可能來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勝榮教授、張德會教授等在成文中提供了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猜你喜歡
      克拉通膠東華北
      巖石圈地幔分層性對克拉通穩(wěn)定性的影響
      膠東面塑——花餑餑
      少兒美術(2020年9期)2020-11-05 09:12:02
      華北玉米市場將進入筑底期
      有關克拉通破壞及其成因的綜述
      華北克拉通重力剖面重力點位GPS測量精度分析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誕生于抗戰(zhàn)時期的膠東育兒所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06
      膠東徐福文化旅游的開發(fā)利用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12期)2016-05-17 05:10:42
      拉張槽對四川盆地海相油氣分布的控制作用
      膠東沿海的“媽祖”遺產
      大眾考古(2015年12期)2015-06-26 08:53:16
      汽车| 九江市| 洪江市| 黄浦区| 冷水江市| 涿鹿县| 海城市| 永嘉县| 乌兰县| 荔浦县| 五寨县| 青河县| 东阿县| 罗源县| 营口市| 亚东县| 顺平县| 江口县| 洛南县| 万源市| 措勤县| 樟树市| 梨树县| 乐清市| 深水埗区| 齐河县| 霍州市| 神木县| 霍邱县| 宜阳县| 和顺县| 大悟县| 竹北市| 葵青区| 香港| 苏尼特左旗| 西宁市| 宾川县| 和平县| 秦皇岛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