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
(武警學院 部隊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是《聯合國憲章》闡明的聯合國主要使命之一。在執(zhí)行這一使命的過程中,維和行動是使用的最普遍的方式。維和行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出現的新生事物,指聯合國根據安理會大會決議向沖突地區(qū)派遣沒有強制力軍事人員,以恢復和維持和平的一種行動。維和行動,需要建立在自愿和非強制基礎上,實施過程需要得到沖突各方的同意與配合,為通過其他政治、外交途徑最終解決爭端創(chuàng)造條件,或監(jiān)督落實已達成的協(xié)議,最終目的是對地區(qū)性沖突起隔離和緩沖的作用。1948年6月,為應對巴勒斯坦戰(zhàn)爭,聯合國安理會向中東地區(qū)派出停戰(zhàn)監(jiān)督組織,有效監(jiān)督實施?;饏f(xié)定,標志著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誕生。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國在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方面,肩負著聯合國憲章賦予的特殊責任。1988年9月,我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1989年,我國首次派員參加聯合國納米比亞過渡時期協(xié)助團,幫助納米比亞實現從南非獨立的進程,逐漸邁出聯合國維和行動腳步[1]。應聯合國要求,2000年1月,我國首次派出維和警察,參與聯合國東帝汶維和行動,這標志著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隨著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我國承擔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的責任能力也在同步提高。30年來,我國從有限參與到積極參與,再到現在已然成為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中堅力量,經歷了巨大變化。目前,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貢獻的維和經費也居世界第二,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之一[2]。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積極姿態(tài)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國際舞臺上完美地展示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中國與國際社會在安全與發(fā)展領域形成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局面。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聯合國維和行動規(guī)模和深度不斷擴大,新的風險因素不斷涌現,對維和行動任務造成較大影響。目前,我國約三分之二的維和人員分布在非洲,非洲已成為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核心區(qū)域[3]。這些維和任務區(qū)多存在常年戰(zhàn)亂、沖突頻繁、經濟落后、交通癱瘓、自然災害頻繁、流行疾病橫行、醫(yī)療條件差等問題,對維和行動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任務失敗。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多名維和人員在執(zhí)行維和任務過程中,由于武裝沖突、恐怖襲擊、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各類疫病等原因犧牲。
為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維和行動失敗造成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需要對維和行動風險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究主要原因。同時,對引起維和行動失敗發(fā)生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和評價,構建維和行動風險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維和行動風險進行綜合評價。最終,生成聯合國維和行動任務區(qū)風險等級分布圖,使聯合國、派遣國和維和人員準確、客觀地認識維和行動的風險,為預防和控制維和行動失敗提供依據和支持,同時,也為維和人員提供評估和規(guī)避安全風險的方法,提高維和行動安全性。這對提高我國的國際威望和地位、履行國際義務責任、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以以往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研究對象,對各種影響維和行動的風險情況進行逐一分析,經過大量數據的查閱、研究、分類、統(tǒng)計、提煉后,最終形成5大風險源,分解后形成55個風險點,并對這55個風險點進行權重設定,最終形成一整套適合維和行動的風險評估體系,為系統(tǒng)開發(fā)提供理論支撐。本系統(tǒng)按照符合業(yè)界標準的技術規(guī)范,使用先進的GIS技術、多維圖表技術、音視頻技術,直觀展現各國及國內風險情況,為維和行動提供數據支撐,從技術手段上對維和系統(tǒng)決策進行輔助支持,以達到降低風險的最終目的。
按使用系統(tǒng)的人員職責分工,該系統(tǒng)角色分為系統(tǒng)管理員、風險資料錄入員、風險評估員、普通用戶。系統(tǒng)管理員享有系統(tǒng)最高權限,可以設置系統(tǒng)的功能模塊、人員權限分配等。風險資料錄入員為維和行動專職人員,對維和行動任務區(qū)有足夠的了解,負責整理、錄入任務區(qū)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料,并及時關注、搜集、上傳當地時事、新聞等。風險評估員為維和行動專業(yè)人員,多次參與維和行動,具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歷和成功經驗,綜合分析風險資料錄入員上傳的資料,結合系統(tǒng)提供的參考分值,最終確定維和行動任務區(qū)各風險點的分值。普通用戶,即為本系統(tǒng)的最終使用用戶,一般為聯合國工作人員、派遣國工作人員或維和人員,可以在系統(tǒng)中按風險源、風險點直觀查看各維和行動任務區(qū)情況。
圖1 系統(tǒng)功能架構
系統(tǒng)功能分為三層結構:最底層為基礎功能,包括分層方式,MVC架構,AOP設計,DAO數據庫操作,數據庫事務管理及系統(tǒng)插件管理。中間層為系統(tǒng)后臺管理,包括風險源管理、風險點管理、材料錄入、風險評分、人員管理四個主要業(yè)務功能,以及設計系統(tǒng)管理的區(qū)域管理、參數管理、主題切換等系統(tǒng)功能。最頂層為系統(tǒng)展示,包括各國風險查看、各州風險查看、圖表風險對比、風險材料查看四個業(yè)務功能模塊。
圖2 系統(tǒng)技術架構
WEB層使用SpringMVC負責傳遞后端數據,amazeUI負責整個系統(tǒng)前端展示樣式。DAO層支持多種方式連接、操作數據庫,包括SrpingJDBC、iBatis直接訪問數據庫方式以及Hibernate持久化數據庫方式。系統(tǒng)日志采用主流的Log4j負責整體日志記錄和備份。GIS地圖功能使用性能較高的amMaps GIS引擎實現,達到顯示效果優(yōu)化的目的。圖表功能使用Echarts圖表引擎實現,能夠展示各種多維度、絢麗的圖形報表。
系統(tǒng)主要采用了如下設計理念與應用模式:
1.微內核模式
基礎架構核心采用微內核模式,以保證架構核心內容的穩(wěn)定、簡潔與清晰,其主要目的是實現清晰的分層結構、各層定義的尋址和對實例生命周期的管理。此外,對于更豐富的功能,采用關聯模式和裝飾模式進行擴展。
2.分層結構設計
分層結構設計中的分層,包括技術層面的橫向分層和業(yè)務層面的縱向分層。橫向分層包括UI層、Action層、proxy層、Service層和DAO層,縱向分層主要采用模塊化設計實現。
3.上下文
基礎架構是采用上下文和數據總線的理念進行設計的。
上下文對象負責登陸信息、調用參數、執(zhí)行環(huán)境、處理結果、數據庫連接等信息的管理和傳輸,架構代碼則負責上下文中公共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
在系統(tǒng)各層的實現類中,并不需要知道變量如何產生和如何銷毀,只要能從上下文對象中獲取它所需要的變量即可。
業(yè)務過程中涉及到的產生數據的實現類,也不需要知道數據的使用者是誰,只需要把數據放到上下文中。對于使用數據的實現類來說,也不需要知道數據的生產者是誰,只需要獲取到需要的數據進行運算。這樣,使得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實現松耦合。
4.AOP設計
基于過濾器技術,對Action的調用、業(yè)務日志的記錄生成、權限管理的設置等都通過AOP方式實現。架構提供AOP的實現機制,但在內部會比較少的使用AOP,以此保證核心架構的執(zhí)行效率。
架構使用AOP的部分有:業(yè)務日志、權限控制、異常處理、插件式設計。插件式設計在這里有兩個概念,第一是細粒度的插件,即類級別的插件模式;第二是模塊級別的插件模式。
類級別插件模式:所有各層業(yè)務類的實現,默認可以繼承架構提供的祖先類,也可以脫離架構提供的祖先類,自行實現。對于權限、業(yè)務日志、參數格式規(guī)范等內容,除框架提供默認實現以外,各業(yè)務系統(tǒng)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做相應的擴展,只要實現框架的接口規(guī)范即可,可以實現即插即用,支持默認包名和配置擴展包名[4]。
模塊級別插件模式:使用plugin技術,每個擴展功能以單獨模塊的方式進行開發(fā),形成獨立JAR包(以及一個JSP目錄),JAR包內按規(guī)范包括classes類、配置文件、plugin.xml描述文件、SQL初始語句等相關信息。部署時將JAR包與JSP目錄放置到相應的位置,系統(tǒng)在啟動時即可自動加載相關功能。
5.事務管理
事務管理采用聲明式事務,通過框架和事務定義配置,為業(yè)務代碼添加事務性,并可以一次性給所有業(yè)務方法添加事務特征。業(yè)務實現類必須通過上下文對象來獲得連接對象,不允許自行產生。服務類中并不關心事務與連接的產生和釋放,只負責從上下文中獲取連接并進行操作,防止業(yè)務代碼中有未釋放的連接。
6.國際化支持
系統(tǒng)滿足國際化、多語言要求。頁面文件使用標簽技術,以達到對國際化支持的目的。頁面內需要顯示的所有文字,均不直接呈現,而通過配置進行實現[5]。
基礎數據是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的基礎。本系統(tǒng)基礎數據來源于近幾年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得到的資料、數據,數據來源多部門、多口徑,數據類型多樣,包括:文本、數字、圖片、聲音、視頻等。
風險評估分析方法的選擇,是風險評估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將直接影響風險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風險評估系統(tǒng)常用分析方法,一般分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三種。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在風險分析方法中被廣泛使用,它主要憑借分析者的知識儲備、從業(yè)經驗,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依據行業(yè)標準或慣例,對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和判斷,并描述風險等級結果。定性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主觀性,由分析者對風險因素進行探索、診斷和預測,主要目的不在于追求精確的結論,在于分析者在詳細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得出感性認識。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是依據有關風險的相關數據,事先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數據模型進行計算,從而進一步進行推導分析,最后以數據的形式進行表達。定量分析方法涉及兩個基本因素:威脅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6],特別關注威脅和資產損失的量化,克服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觀性,分析結果更加客觀。但是,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系統(tǒng),可能會存在數據獲取需要較大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情況,數據獲取的不完整,也可能會造成分析結果的不可靠、不精確。
3.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或定量分析方法并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實際應用中,對于比較復雜的情況,常需要將兩種分析方法結合使用。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采用的即為定性分析為主,定量計算為輔的綜合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主要根據維和行動中存在的威脅隱患、風險造成的損失、事故規(guī)律及特點、措施等因素的分析,由專業(yè)人員結合工作經驗、專業(yè)知識確定風險評價指標,并劃分風險等級。定量分析,以客觀數據為基礎,結合定性分析結果,兼顧風險發(fā)生概率、可能造成損失等因素,形成量化數據,對已有結果進行校驗。采用層析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以實現定性-定量分析,在經驗和判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少主觀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并對模糊描述語言進行處理,對聯合國維和行動進行全面的評估,提高風險量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不可避免地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任務區(qū)政治經濟情況、任務區(qū)安全穩(wěn)定形勢、聯合國維和態(tài)度、被派遣維和人員維和能力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以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研究對象,以分析、預測維和行動風險程度為研究目的,依托經驗豐富的專業(yè)維和人員,并借鑒以往研究成果,在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中,將風險分為駐在國外部特征、駐在國內部特征、駐在國安全形勢、聯合國風險抵御能力、維和人員風險抵御能力5個風險源,并進一步將5個風險源劃分為55個風險監(jiān)測點,分別作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用于系統(tǒng)定性-定量分析。
由于各評價指標原始值存在單位和量值差異,不能直接進行計算。因此,在對評價指標進行權重設置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以使所有權重的值都能介于0~1之間。
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的模型表示為:
由于各評價指標對于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的影響程度不同,對于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的評估,在正確選擇評價指標之外,還需要對各評價指標進行權重的設置,以確定不同評價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不同重要性。用于確定權重的方法有很多,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選擇層次分析法進行各指標權重的確定。
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在綜合考慮駐在國外部特征、駐在國內部特征、駐在國安全形勢、聯合國風險抵御能力、維和人員風險抵御能力等方面對維和行動的不同影響程度,采用加權疊加法,由其參數值與權重計算得出風險值。得出的風險值,利用柵格數據層直方圖劃分風險等級,以不同的顏色標識在地圖上。而對于作為二級指標的風險監(jiān)測點,也采用相似的方法得到其風險值。
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研究過程中采用的評估模型為:
其中,IPR表示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量化風險值;EC表示駐在國外部特征量化參數值;IC表示駐在國內部特征量化參數值;SS表示駐在國安全形勢量化參數值;URR表示聯合國風險抵御能力量化參數值;PRR表示維和人員風險抵御能力量化參數值;WEC、WIC、WSS、WURR、WPRR分別代表駐在國外部特征、駐在國內部特征、駐在國安全形勢、聯合國風險抵御能力、維和人員風險抵御能力風險指標所占的權重。
維和人員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會遇到復雜的國際形勢、緊張的沖突矛盾、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艱苦的工作條件等問題,這些都極易對維和行動造成困難,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或損失,嚴重的會導致任務失敗,造成不良社會影響。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系統(tǒng),以維和行動任務為研究對象,提取基礎數據,分析影響維和行動的因素,構建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指標體系,并對各風險指標進行權重設置,通過維和行動風險評估模型對維和任務進行風險綜合評估和預測,為維和行動的順利完成提供有效理論保障。這對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成敗,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維和任務區(qū)形勢一般較為復雜,基礎數據的獲取存在很大困難?,F有樣本量較少,導致評價結果存在一定誤差,影響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的準確性。隨著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任務的增加和相關人員對維和行動風險評估意義的越來越重視,有效基礎數據的積累會越來越多,有利于在下一步工作中對評估結果進行校驗,并進一步修訂風險評估模型,提高聯合國維和行動風險評估的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