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鎮(zhèn)河
馬鋪鄉(xiāng)坪水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色圣地,擁有獨特的紅色資源優(yōu)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早在1933年,這里打響云霄紅色革命“第一槍”,誕生云霄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坪水鄉(xiāng)黨支部,建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坪水鄉(xiāng)蘇維埃革命政府。它是云霄縣唯一建立蘇維埃政權和進行過土地改革的蘇區(qū),輝煌的壯舉彪炳史冊。
坪水村地處云霄縣東北隅,鄰平和縣五寨鄉(xiāng),背靠仙茅洞山,是山區(qū)一個偏僻的村莊。從馬鋪鄉(xiāng)出發(fā)經過楊美村再前往坪水,汽車在蜿蜒曲折的路上小心繞行,左邊是陡峭的山坡,樹木蒼翠蓊郁,右邊是嶙峋的峽谷,澗水澎湃激越。遠望群山,云霧飄渺,近聞水聲,琴弦鳴唱,遠山近水交織成一個立體的夢幻世界。 推開車窗,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山林中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偶爾看到恣意綻放的花朵,給這份蔥蘢綠意平添一筆嫵媚、明艷的色彩。
車行駛大約半個時辰,我們來到一塊小盆地,山谷中矗立著一座赭紅色紀念碑,四周群山環(huán)抱,林木茂盛。紀念碑三層底座,白色花崗巖鋪砌,碑高3.4米,右上角雕刻著鐵錘鐮刀,中間鐫刻“一九三四年坪水鄉(xiāng)蘇維埃政府紀念碑”十六個金色大字。這里就是當年鐵血英豪、風云際會的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坪水。
抱著朝圣的心理來到魂牽夢繞的坪水,我們尋訪拜謁幾處當年紅軍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遺址。我們朝圣的第一站:大石山上的紅軍樹。
坪水村大石自然村的山崗上,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生長著兩棵同根伴生的山牡荊樹,山牡荊樹粗壯遒勁,枝繁葉茂,它們站在風中、雨中,靜默的對視著,像兩個聰慧的老者站在那里,閱盡滄海桑田。以前人們把它們稱為情侶樹。后來,因為其跟紅軍的命運連在一起,產生許多美好的故事傳說,人們又稱之為紅軍樹。
戰(zhàn)爭年代,情侶樹所在位置是紅軍游擊隊設立的一個哨點,在它旁邊有一間茅屋作為歇息處。這里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紅軍觀察大坪鞍、封門鞍兩處來敵的理想地方,也是云霄縣城保安大隊進攻坪水村的必經之路。坪水蘇維埃革命政府幾次順利召開秘密工作會議,對敵人的動向了如指掌的情侶樹前哨陣地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坪水村主任何明欽告訴我們,充滿靈性的山牡荊樹多次庇佑過紅軍游擊隊的安全脫險。有一次,紅軍交通站負責人何酒容與縣城地下黨秘密接頭,經過大石自然村已是黃昏時辰,疲憊饑餓的何酒容正想坐在田埂邊喝口泉水補充體力,不料,恰巧碰上七八個搜山的偽軍,狹路相逢,瘋狂的敵人接連不斷向何酒容開槍射擊,情急之下,敏捷機智的何酒容趁勢翻躍幾個跟斗以后,鉆進情侶樹下的石洞裂縫暫且藏身,才逃脫生死劫難。站立浸染革命故事的情侶樹前,不禁讓我們這些虔誠尋訪紅色足跡的朝圣者,內心里涌溢無限的敬仰之情。
我們采訪的第二站:嶺鞍紅軍醫(yī)療所。
跟大石自然村一山之隔距離四五百米遠的小山村便是彌漫神秘色彩的嶺鞍村,革命戰(zhàn)爭年代,紅軍的一個傷病員醫(yī)療所就設在這里。層巒疊嶂,碧波蕩漾的嶺鞍村海拔500多米,素以山高林密、空氣新鮮著稱,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坪水紅軍傷病員醫(yī)療所。史料記載,此地曾經是共和國的開國中將盧勝帶領紅三團戰(zhàn)士進攻橫寨地主惡霸吳松枝的指揮部和休息地。如今,嶺鞍山間尚留游擊戰(zhàn)壕遺址,槍眼彈孔依稀可見,80年的紅色歷史似乎從未走遠。
在嶺鞍紅軍醫(yī)療所采訪,我們聽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據說,這個醫(yī)療所救活幾百名紅軍傷病員。當年,老紅軍何照為了搶救一位生命垂危的紅軍戰(zhàn)士,讓哺乳期的妻子給那位紅軍喂奶。垂危的紅軍張不開口,吮吸不了奶頭。何照讓妻子拿著奶頭,向傷員嘴唇縫隙里擠,讓奶水向嘴縫里滲透。最終,傷員的心田受到甘甜乳汁的滋潤,從死亡邊緣活了過來。住在嶺鞍的村民何老伯回憶,在那個艱辛的戰(zhàn)爭年代,為了搶救虛弱不堪的紅軍戰(zhàn)士,他的鄰居何水碗,本來窮困得叮當響,全家三個大人只有兩條像樣的長褲輪流穿出門訪親會友,卻狠心把家中僅有的一只下蛋換油鹽的老母雞殺掉熬湯,給傷病員滋補身體。
同樣發(fā)生紅軍醫(yī)療所的一個故事:寒冷的冬天,一位紅軍排長為了掩護送情報的鄉(xiāng)蘇維埃軍事委員,被埋伏半路的敵人擊傷手臂,返回駐地時,不慎失足掉進村邊水塘,被聞訊趕來的幾位老鄉(xiāng)救起。當那位傷員凍得失去知覺之際,一位年輕的女護理員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上衣和長褲脫掉,略帶羞澀地把近乎赤祼的女子之身,伏貼在傷員僵冷的身上,紅軍排長終于慢慢恢復知覺。
嶺鞍紅軍醫(yī)療所,曾經是傷病員穿越九死一生的陽關之門,是戰(zhàn)地醫(yī)護人員爭分奪秒救護革命火種,奉獻塵世博愛的血色舞臺;是舍生忘死的英雄兒女延續(xù)他人生命的神圣殿堂。在醫(yī)護人員和坪水村民夜以繼日的精心照料下,紅軍傷病員安然隱蔽在嶺鞍山,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許多恢復健康的紅軍毅然走上抗日前線,殺敵立功,保家衛(wèi)國。
第三站:瞻仰何兩花烈士墓
蘇維埃政府紀念碑西北面兩三百米遠的山坡下,是一座新修的烈士陵園,十七歲的女英豪何兩花就長眠在這青山綠水之中。巾幗英雄何兩花1917年11月出生在坪水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她從小聰明伶俐,熱心助人,深得鄰里稱贊。十六歲便投身革命事業(yè)的何兩花熱愛學習、任勞任怨,覺悟很高,不久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受到黨組織的重視培養(yǎng),在濃郁氛圍的熏陶下,何兩花如饑似渴地學習革命理論和紅色進步書刊,認識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決心為其實現奮斗到底。平常,清秀端莊的何兩花,留著齊耳短發(fā),頭戴一頂紅五星八角帽,腰間系一條棗紅色軍用皮帶,一雙明亮清澈的眼睛炯炯有神。她講話的聲音洪亮、鏗鏘,行動敏捷、瀟灑,揮手自如的姿勢富有煽動性和感染力,使人一看便知她是個天生的演說者和革命家。
在烽火燃燒的戰(zhàn)爭年代,何兩花積極組織群眾為紅軍游擊隊捐款捐糧、織鞋繡被、傳遞情報、護送傷員,協(xié)助蘇維埃政府領導村民斗地主、分田地、除惡霸、誅叛徒,為革命事業(yè)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在群眾之中,她始終宛如一團火,點燃大家斗爭的烈焰。坪水巾幗女英豪何兩花的芳名傳遍四面八方,地主惡霸對她恨之入骨。
1934年11月,瘋狂的國民黨糾集數百名亡命之徒,打著還鄉(xiāng)團的旗號,進攻紅色蘇區(qū),何兩花為保護紅軍經費被敵人包圍,為了掩護戰(zhàn)友和疏散群眾,來不及撤離,身中敵人的數顆子彈,何兩花光榮犧牲,壯美如歌的征程定格在十七歲的燦爛花季,不禁令人扼腕長嘆,緬懷遐想。
回首坪水村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光輝征程,一幕幕令人難忘的往事浮上腦際,蕩滌心扉。
1932年春,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占漳州城,派軍事干部整編閩南游擊隊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1933年11月,在紅三團當戰(zhàn)士的坪水村農民何酒容,被組織派回家鄉(xiāng)進行秘密活動,宣傳黨的政策。當時坪水村和下庵二十多個自然村一百三十多戶農民,生活在國民黨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改變這種暗無天日的狀況。年底,中共漳州中心縣委派林青有、林洛、李炎等同志來到這里,深入發(fā)動群眾,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著手組建黨組織,成立一支擁有四十多人的赤衛(wèi)隊,對地主豪紳進行斗爭,沒收他們部分糧食、布匹等財產,分發(fā)給貧苦農民,極大地鼓舞群眾斗爭積極性。
1934年4月,坪水村成立云霄縣第一個共產黨基層組織——中共坪水鄉(xiāng)支部。8月,成立坪水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豎起我縣第一面紅色政權的大旗。他們進行土地改革,讓農民耕者有其田,第一次消滅幾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坪水鄉(xiāng)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為共產黨領導的云霄人民革命斗爭樹起一面鮮明的旗幟,同時也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慌。國民黨政府把初生的紅色政權看做眼中釘肉中刺,害怕星星之火燃燒成燎原氣勢,立即糾集保安隊、民團等反動武裝,接二連三地對坪水鄉(xiāng)蘇維埃政權和革命群眾進行瘋狂圍剿,紅色政權遭受敵人嚴重摧殘,在掩護群眾突圍和保護革命經費過程中,赤衛(wèi)隊長何水泡、婦女主席何兩花壯烈犧牲,幾十名革命戰(zhàn)士慘遭槍殺,一百多名群眾被迫長期離鄉(xiāng)外逃,耕牛、糧食被悉數搶走,房屋遭受鏟倒焚燒,整個村莊呈現雞吠不寧的凄涼景象。然而,革命的火種是撲不滅斬不絕的。坪水鄉(xiāng)的黨員和人民群眾沒有被嚇倒,他們擦干眼淚繼續(xù)戰(zhàn)斗。在白色的恐怖中,黨領導群眾采取分散隱蔽的方式進行頑強抗爭,他們利用地下交通站,傳遞情報、輸送糧食,支援紅軍游擊隊,不斷地給敵人應有的打擊,他們沖破黑暗迎接黎明的曙光,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
今天,當年的紅色根據地發(fā)生巨大變化,直通縣城的水泥路代替過去崎嶇坎坷的羊腸小道,坪水村民有的外出創(chuàng)業(yè)經商,有的留在家鄉(xiāng)耕種養(yǎng)殖,日子越過越紅火。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后繼、不怕犧牲,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值得我們百倍珍惜。黃昏的時候,晚霞的余輝把整個山村涂染成一幅悲壯的畫面。站在紅色的烈士墓前,涼風輕拂濕潤的眼簾,懷著莊重虔誠、無限敬仰的心情,我們默默地獻上祭奠的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