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筆者不久前進行過一次編輯崗招聘面試,在前來應聘的非新聞或編輯等相關專業(yè)的8名應屆碩士畢業(yè)生中,提出了一個同樣的問題,“你眼中的編輯是什么樣的職業(yè)?”要求應聘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闡述對編輯職業(yè)及其工作內容的定位。除了1人答不出外,其余7人均說出了編輯對文章進行“審閱”“修改”的工作內容,問及新媒體方面,如微信公眾平臺的文章編輯及其運營,8個人無一例外都認為這不屬于編輯的工作內容,而其中的3人,在校期間不僅有平面媒體基礎,還有一定的新媒體經(jīng)驗,但是仍未將新媒體的工作內容納入編輯崗的工作職責中,詳見表1。
表1:8名應聘者在校從業(yè)經(jīng)驗及職業(yè)定位
近幾年,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科技期刊意識到這一新生事物的重要性,從觀望到積極參與,費盡心思運營微信平臺。然而,在非從業(yè)者中,仍然將這部分的編輯工作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編輯工作割裂開,認為是“兩回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誤解?筆者認為,暫時忽略非從業(yè)者對編輯工作不了解這個客觀原因,從微信公眾號本身的特點來看,“不可視”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可視化,簡單理解,就是肉眼可見,即某一信息被受眾感知,它是利用科技手段或平臺傳播特征的一整套傳播理論[1-2]。它不僅僅限于視覺敘事與圖形化呈現(xiàn),而是通過客戶洞察,充分了解用戶注意力聚焦與擴散規(guī)律,形成從內容策劃到視覺表達,再到互動擴散的一整套信息傳播理念。
作為傳統(tǒng)平面媒體的編輯,對來稿進行加工,其工作內容會導致一個最直接、最可見的結果,就是稿件被刊發(fā),書被出版——成品書是直接可見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但是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的圖文消息(不僅包括技術論文,還有各類圖片、消息等微信公眾號上可推出的所有內容)不能直接以某一種有形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而必須借助于某一特定載體——要么電腦、要么手機——并且必須以“有網(wǎng)絡”為前提,這就導致了工作結果不能直接“可視”,從而產(chǎn)生了認識誤區(qū)。
可視化更深一層面的理解,就是產(chǎn)品獨特性的“可視化”,即你的產(chǎn)品和別的產(chǎn)品不一樣,從哪里體現(xiàn)出來?這個體現(xiàn)的方式與過程,必須是可視的,要以簡潔明了的內容,幫助人們在各種碎片化信息中識別出你的品牌,進而形成注意力聚焦,通過分享與互動,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內容的再制作與再傳播,不斷強化用戶的記憶與聯(lián)想。
比如一本書,之所以讓讀者確定地知道,它是A書而不是B書,不是因為紙張,不是因為裝幀,不是因為書的內容,而是因為它的書名印刷在封面上,是直接可視的。但是一個微信公眾號,產(chǎn)品不能直接可視,那產(chǎn)品區(qū)別于其他公眾號的“特色”自然也是不可視的。假設你看了某一個微信公眾號,認為很好,加了關注,但是你如何讓其他人知道你成了某個公眾號的“粉絲”?你既無書本可以拿在手里讓其他人“可視”,也無某個可以證明的標志讓人看見,如果你不主動說,那么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你關注了某號。
深層次的可視化,就是便于再傳播的、產(chǎn)品特征的可視化。
LOGO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數(shù)科技期刊都直接以刊名作為注冊商標,形成自己的期刊LOGO,在申請微信公眾號時,一般是將刊名作為圖片,直接生成本期刊微信公眾號的LOGO,很少特意找專人設計,更不會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LOGO做成某個可見、可觸的類似標志一樣的牌子,發(fā)放給每一個粉絲,用來作為粉絲的“商標”。如果這個“牌子”攜帶方便,且有一定的藝術性、觀賞性,便于“外露”,則無形中給公眾號作了廣告,向看見的人顯示著自己的粉絲身份。
一句話,要把只存在于手機里、電腦上的LOGO物化,讓人可看、可觸、可辨識,形成讀者的品牌認知與記憶重復。
現(xiàn)在,不少科技期刊越來越多地組織“線上”活動,因為在微信上發(fā)起活動成本低、傳播快、受眾廣,是打造期刊品牌的有效形式。但是,線上活動最大的弊端就是,活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進展,都無法保留。雖然那些呈現(xiàn)在手機里的消息,過后也是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到的,但是畢竟不如實物擺放在固定地方那么直觀,不能變成一種“文獻”積淀下來。那么,如何把一個“線上”活動可視化?
1.給活動命名并做整體規(guī)劃。每一個“線上”活動都應該有一個活動名稱,并不斷出現(xiàn),讓參與者重復記憶,形成認知。注意活動的名字一定要好記,要朗朗上口,字數(shù)不宜太多。最好將活動名稱做成固定的圖片,選擇專有字體以形成特色(即上文所說深層面的可視化),便于傳播,也便于將此圖片直接作為活動LOGO;更要從一開始就規(guī)劃好活動的整體“色調”,每個宣傳都采用同一色系、同一風格。一般來說,LOGO采用的顏色,就是主色調。
如我社在2017年針對某企業(yè)做一次技術推廣,并推出其所著技術專著。在活動伊始,就將該企業(yè)主產(chǎn)品名稱進行了藝術加工,作為活動名稱,并結合專著封面的色彩和圖案,確定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標志圖案采用書的封面圖片——在之后所有的微信宣傳中都不斷出現(xiàn)該色調和標志圖,對讀者形成視覺沖擊,強化記憶。
2.設計活動LOGO?;顒佑辛嗣Q,需要設計一個活動LOGO,利用視覺化的符號、形狀、圖形等方式,最大意義地將各種數(shù)據(jù)或活動內容進行整合,讀者不僅可以參與內容的解讀,也能通過分享行為影響社交媒體上的“圈子”,如微信的“朋友圈”,形成社群的內容聚焦[3]。一般來說,活動名稱和LOGO往往以圖片格式存在,并以整體形象同時出現(xiàn),昭示著活動的存在。而這張圖片,要出現(xiàn)在活動所用的所有物品之上,直觀可視,通過視覺化表達,引導用戶關注、分享、互動,同時也滿足了讀者的情感需求。
之前我社為企業(yè)做了一個貫穿全年的微信宣傳活動,在設計活動LOGO圖片時,別出心裁地將我社工作人員與對方工作人員的團隊照片拼合在一起,圖片上只有四個大字,就是本次活動的名稱(四個字的顏色采用對方企業(yè)LOGO的顏色,也是這次活動的主色調),作為這次全年活動的LOGO圖片,這張圖片也成為該年度轉載率最高的圖片之一。
3.活動進程可視??萍计诳某霭嬗泄潭ǖ娜掌?,而“線上”活動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科技期刊品牌之下的微信公眾號與其他微信號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公號上發(fā)起的任何活動,都可以在期刊上分階段進行跟蹤報道,將不可見的“線上”活動變成期刊上的文字消息,變得可視,使飄在“云端”的活動落到書面,也便于參與者日后翻閱,增強認知,滿足讀者“有文字可考”的心理。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內容的生產(chǎn)與傳播,是動態(tài)的、參與性的、延展性的,因其必須借助第三方才能呈現(xiàn),不能直觀地“被看見”,所以往往讓人忽略了這也是編輯的工作內容之一。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可視化,應綜合考慮:讀者是否能更輕松地接受信息,其“物化”形成的內容是否能使讀者清晰識別品牌的內容并對讀者有所幫助,并通過可看、可觸、可辨識,形成讀者的品牌認知與記憶重復,增強讀者的品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