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肖潔 史曉婷 姚期鳳 吳越
200233上海,伽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fā)中心
三維皮膚模型是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工程學的技術和原理,在體外利用人正常皮膚細胞構建具有完整三維解剖結構、高度模擬人體皮膚的組織模型。組織工程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制藥業(yè)和化妝品行業(yè)對動物替代方法的巨大需求,推動了體外重建皮膚模型技術的進步。我們嘗試使用來自中國人的皮膚細胞構建包含表皮-真皮結構的三維全層皮膚模型,并從形態(tài)學、超微結構以及特征蛋白表達方面對三維皮膚模型進行測試評估,以期將其應用于皮膚屏障、傷口愈合等皮膚相關的基礎研究,以及和化妝品相關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評估。
本研究通過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倫理委員會批準(YBM-05-02),健康人皮膚組織來自上海芯超·生物樣本庫。角質形成細胞無血清培養(yǎng)基(KSFM)、DMEM培養(yǎng)基(美國Invitrogen公司),豬膠原(北京金泰宏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美國Thermo公司),噻唑藍(MTT)、曲拉通X-100(Triton X-100)(美國Sigma公司),OCT試劑(美國SAKURA公司);一抗鼠抗人角蛋白10(K10)抗體、Ki67抗體、免疫組化試劑盒(丹麥Dako公司),鼠抗人轉谷氨酰胺酶(TG)、原纖維蛋白抗體(fibrillin,美國Thermo公司),鼠抗人層黏連蛋白5抗體(laminin 5,美國Millipore公司),兔抗人Ⅲ型膠原抗體(COLⅢ,法國Novotec公司),鼠抗人Ⅳ型膠原(COLⅣ)(美國Santa Cruz公司)、Ⅰ型膠原(COLⅠ,英國Abcam公司)、絲聚合蛋白(filaggrin,美國Vector labs公司)抗體,二抗驢抗鼠Alexa Fluor?568、羊抗兔Alexa Fluor?568(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熒光/化學發(fā)光酶標儀(美國PerkinElemer公司),普通/熒光顯微鏡(德國Zeiss公司)。
1.原代皮膚細胞提取:人成纖維細胞及人角質形成細胞的提取參見文獻[1],將皮膚組織沖洗后置于含0.25%~0.5%分離酶的PBS溶液,4℃過夜;次日,分離真表皮,表皮部分使用0.5%胰酶室溫消化15 min,無菌不銹鋼濾網(wǎng)過濾后得到人角質形成細胞單細胞懸液,真皮部分使用含0.2%膠原酶的DMEM溶液于37℃消化2~6 h,過濾得到人成纖維細胞單細胞懸液,分別計數(shù)、傳代培養(yǎng)或凍存。
2.真皮層制備:將獲得的人成纖維細胞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用超純水溶解豬膠原,取第5~10代的成纖維細胞,按照0.5×106/ml~3×106/ml的密度接種至已經(jīng)溶解的膠原中,膠原濃度為0.4 g/ml;然后將此膠原和成纖維細胞的混合物倒于細胞培養(yǎng)皿中,待膠原凝固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置于5%CO2、37℃條件下培養(yǎng),每隔48 h更換1次培養(yǎng)基,以接種成纖維細胞作為皮膚模型培養(yǎng)的第0天,記為D0。
3.表皮層制備:將從皮膚組織提取的人角質形成細胞使用KSF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接種成纖維細胞后皮膚模型培養(yǎng)的第3天(D3),將準備好的第3~7代角質形成細胞按照0.1×105~1.5×105個/cm2接種于真皮層表面,按文獻[2]配制培養(yǎng)基,于5%CO2、37℃培養(yǎng),每隔48 h換液1次,持續(xù)培養(yǎng)2周,培養(yǎng)結束后將皮膚模型放到OCT試劑中-20℃凍存,制備常規(guī)冷凍切片,或浸泡到4%甲醛中固定24 h,然后進行常規(guī)石蠟切片的脫水和包埋。
將石蠟切片脫蠟復水后,通過HE染色對培養(yǎng)得到的三維皮膚模型的組織結構進行觀察,并與正常人皮膚組織進行對比;通過Masson染色進一步觀察D17、D18、D19、D20、D24和D31時三維皮膚模型的表皮層變化。通過HE或Masson染色觀察到該模型真皮中有活的成纖維細胞,表皮層分化良好,各層結構清晰且具有角質層,即可視為得到雙層皮膚模型。
將皮膚模型切成1~2 mm寬的細長條,戊二醛和鋨酸雙固定,常規(guī)制作透射電鏡樣本,然后對皮膚模型真皮層、基底膜、表皮層中的超微結構進行觀察并拍照記錄。
1.免疫熒光染色檢測TG、K10、COLⅢ、COLⅣ、laminin 5和fibrillin表達:將冰凍切片放在冷甲醛中固定10 min,再放入PBS中清洗2次,各5 min,加入0.5%牛血清蛋白封閉1 h后,加入上述蛋白的一抗(TG抗體1∶1 000稀釋,fibrillin抗體1∶50稀釋,其余抗體均按1∶100稀釋),過夜。次日,PBS清洗2次,各5 min,再加入二抗孵育1 h。PBS清洗,封片,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2.免疫組化染色檢測皮膚模型中filaggrin、Ki67和COLⅠ表達:將5 μm石蠟切片浸入100℃檸檬酸鈉緩沖液(0.01 mol/L,pH6.0)中30 min,冷卻30 min至室溫,加入上述蛋白的一抗(filaggrin、COLⅠ抗體1∶100稀釋,Ki67抗體1∶50稀釋),孵育1 h后按試劑盒說明書染色,蘇木精核染5 min,光鏡下觀察。
按上述方法培養(yǎng)真皮3~4 d,培養(yǎng)表皮14 d,即共培養(yǎng)17 d(D17)時獲得三維皮膚模型。該模型表皮具有較好的層狀結構,包括基底層、棘層、顆粒層和角質層;真皮中具有充盈的膠原,且細胞均勻地分布于真皮層。三維皮膚模型表皮層及真皮層與正常人皮膚相近(圖1)。D17、D18、D19、D20、D24和D31(繼續(xù)培養(yǎng)14 d)時,三維皮膚模型表皮(不含角質層部分)不斷變薄,表皮不斷向上分化,角質層增加,仍具有穩(wěn)定的結構,見圖2。
圖1 皮膚真表皮結構(HE×100)
透射電鏡下,正在分化的三維皮膚模型的表皮層可觀察到形態(tài)清晰的基底層、棘層、顆粒層和角質層;顆粒層含有透明角質顆粒,角質層含有脂質和角化橋粒(corneodesmosome);細胞間有橋粒,且真表皮連接處具有完整的基底膜;真皮層可觀察到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見圖3。
在正常人皮膚和三維皮膚模型表皮中,TG、filaggrin、Ki67、K10均有明顯表達(圖4);真表皮交界處COLⅣ及l(fā)aminin5均正常表達(圖5);真皮層COLⅠ、COLⅢ、fibrillin均正常表達(圖5)。
圖2 三維皮膚模型表皮層隨培養(yǎng)時間的生長分化(Masson×250)
圖3 三維皮膚模型表皮層、基底膜及真皮超微結構
圖4 正常人皮膚與三維皮膚模型的表皮層免疫組化及免疫熒光染色(×250)
圖5 正常人體皮膚與三維皮膚模型Ⅳ型膠原(COLⅣ)、層黏連蛋白5(laminin 5)、原纖維蛋白(fibrillin)、Ⅲ型膠原(COLⅢ)免疫熒光染色和Ⅰ型膠原(COLⅠ)免疫組化染色(×250)
皮膚模型已成為皮膚組織工程學發(fā)展的重要趨勢。三維皮膚模型的發(fā)展影響了癌癥生物學、藥理學及基礎細胞生物學的一系列研究領域[3-4]。這種模型也正在用于模擬疾?。?],研究藥物傳播[6]以及人類器官發(fā)育機制[7]。目前重建人皮膚模型主要有表皮模型和全層皮膚模型,市面上用于銷售的幾種模型,已經(jīng)有成熟的檢測方法用以評估樣品對皮膚的腐蝕性和刺激性[8-16]。隨著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研發(fā)以及更復雜的細胞組分的摻入,皮膚模型的發(fā)展得到持續(xù)改進。本研究所構建的皮膚模型是以中國人皮膚來源的成纖維細胞、角質形成細胞為基礎,該模型更符合東方人的皮膚結構特點,可用于篩選適合中國人皮膚的護膚品。
我們使用豬膠原與人成纖維細胞混合培養(yǎng)構建模擬皮膚的真皮層,再在其上層接種人皮膚角質形成細胞,通過真皮培養(yǎng)3~4 d,表皮培養(yǎng)14 d,成功構建三維皮膚模型。通過組化分析可以觀察到表皮上具有較好的層狀結構,包括細胞呈柱狀排列的基底層,具有多層結構的棘層,向上逐步分化呈扁平狀的顆粒層和無細胞核的角質層。真皮層上具有充盈的膠原,且成纖維細胞均勻分布于真皮層。而且角質層厚度隨著接種角質形成細胞后時間增加而增加,繼續(xù)培養(yǎng)14 d仍具有完整的表皮層結構。目前已有的一些皮膚模型,通常模型成熟后僅能維持3~7 d,且最后模型已無完整的表皮層結構,限制了使用模型進行檢測的時間;而本研究用中國人皮膚重建的全層皮膚模型,在模型成熟收獲后(即D17)仍能在體外維持完整結構長達14 d(即D31),并且表皮中仍具有6~7層含活細胞的角質層,大大增加了可供檢測的時間,拓展了皮膚模型用于檢測的范圍和廣度。
屏障功能是表皮的基本屬性,受表皮脂質組成的影響[13-14,17]。電鏡下可觀察到,我們構建的三維皮膚模型表皮層具有多層結構,顆粒層中有透明角質顆粒,角質層中具有角化橋粒和脂質顆粒,它們均有助于屏障功能;角質形成細胞分化也通過分化標記物的表達模式得到驗證;對不同分化階段的標記物染色顯示,該模型與人表皮分化過程相似;與表皮層細胞分化相關的TG正常表達,filaggrin可見于顆粒層細胞中,在基底層中可觀察到與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相關的Ki67,早期分化相關的角蛋白K10在基底層以上表達。
電鏡觀察本研究構建的三維皮膚模型,有完整的基底膜。免疫熒光標記可以觀察到基底膜相關蛋白COLⅣ和層黏連蛋白明顯表達,說明該模型構建成功,具有完整的基底膜。同時,電鏡觀察到該三維皮膚模型真皮層具有膠原纖維和成纖維細胞。免疫熒光標記顯示,真皮層中filaggrin、COLⅠ和COLⅢ膠原在三維皮膚模型中的表達類似于正常人皮膚。
總之,用中國人皮膚構建的三維皮膚模型與正常人皮膚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可以作為中國化妝品研究的有利工具,也可以用來開發(fā)體外替代物和毒理學測試研究,但和正常皮膚相比,本研究構建的3D皮膚模型沒有黑素細胞、免疫細胞以及神經(jīng)細胞,同時也缺乏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膚附屬器。因此不能用于涉及以上細胞及附屬器的生物學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