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定心
王陽明日:“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毙膶W之心絕非普通人的肉心、凡心、俗心,而是與天道天理合一的道心。此心光明遍照,此心如如不動,安定自如。而道心的一動一靜,都是時位事務的變化而已。儒家入世修身關鍵在于安神安身立性命,安定的核是心。范仲淹先生治國平天下,利益天下蒼生的道德風范,為后世所稱頌。在《岳陽樓記》里范先生講到自己的修為時,抒發(fā)情懷展示出個人的修養(yǎng)功夫:“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古代圣王將相的修為定心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仁心忠恕心。達到不以外物財貨名利的獲得而驚喜,也不以個人名利地位失去而悲傷,這就是陽明先生強調的心之本體,就是定,就是不動。無論是位高權重官居宰相在皇帝身邊運籌帷幄,還是懷才不遇退隱江湖與百姓朝夕相處,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此心在動,隨著國家社稷百姓的喜怒哀樂而憂患而歡喜,這動靜就是玄機,就是為天地立德道心,無量廣大包羅萬物。
修身有三修:修理、修行、修心。修理自己的錯誤觀念,糾正自己的貪癡妄想,捉自己頭腦中的障礙蟲子。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住坐臥,一舉一動要如理如法,要合乎天德仁德人性。修心有二:心量和定心。心包萬相,心含天地,海納百川,心量無量無邊,這是修心的要訣。心量大,煩惱小,心量廣,人生道路寬闊。定心就是如如不動的心,我們煩心熾熱,貪欲無限膨脹,自私自利之心隨波逐流水漲船高,心不斷的沉浮漂泊。戒定慧,因戒律才能生定力,孟子日:吾四十不動心,就是定心。定心生無量智慧,可以究竟圓滿的觀照人生天地良知。定心即為天地立心,定心即光明正大之心,定心即慈悲喜舍的善心,定心即萬物一體的道心。
11月4日
道心
陽明子曰:“心一也。未雜于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三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三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夾雜了私貨沾染了人的欲望和利害得失的心就是人心,有好惡有親疏有取舍有貪占之意,這是習相遠的心,受到了人情世故的污染,凡心。沒有被任何東西污染,而且光明正大的心就是道心,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心,純正凈土。道心猶如天上的太陽至公至正至善,道心如天,囊括包容一切萬物,覆蓋一切眾生,給予眾生無量光、無量熱、無量空氣,道心就是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雖然有時候會陰云密布甚至大雨滂沱,但陰云冷雨是永遠遮不住太陽的,道心總是會再次普照大地。而人心的私欲就像在潔白圣靈的哈達上,粘上了一塊兒老鼠屎,破壞了人心的清靜。程頤講人心就是私欲,道心就是天理。道心和人心是一,不是二,更不能說道心是主,人心是惟命是從者。道心人心都是一心的兩面,一念清靜真善美即是道心,一念污濁巧取豪奪就是人心。心外無物之心,是道心,而不是人心、俗心。
11月5日
知行
陽明子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行是一件事的一體兩面,一陰一陽,知是陰,是行為舉止實踐的心念發(fā)動處,好學之謂知,智慧、致知、知道,知是心智是心之理。行是陽,是正大光明的落地,是智慧的生根。力行之謂仁,仁義就是力行,就是知行合一。智慧是躬行的發(fā)動起始,踐行是智慧的成果。馬謖長時間在諸葛亮身邊做參謀,可以說對孔明的智慧,尤其排兵布陣運籌帷幄,了知甚多。但劉備一直忠告過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當馬謖第一次真刀真槍的指揮戰(zhàn)役,違背諸葛亮的指揮調度,軍事行動混亂無章,屢次拒絕裨將軍王平的正確建議,放棄水源上山駐扎,不在山下?lián)爻且?。魏將張邰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fā)動進攻并大敗馬謖,蜀軍潰散。失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戰(zhàn)爭蜀國大敗而歸,馬謖被斬殺,成為諸葛亮用人一大敗筆。主因何在?紙上談兵易,實戰(zhàn)用兵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知行合一說到容易,做到極為難得。圣人的修學沒有別的東西,就是仁智勇三達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一心,而不是兩個割裂的事項。所以陽明心學即是形而上學的道學,更是形而下之的實學、有為之學。主客是一,物心是一,知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