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剎海,有一座普通的小院。小院里的一位洋人大爺卻一生傳奇。80年前,他遠涉重洋來到中國。80年后,他的家已經四世同堂,其樂融融。
他是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他不但是一位改變了數(shù)十萬病人的偉大醫(yī)生,更是一位真正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他就是馬海德,一位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毛澤東任命他為“中央紅軍衛(wèi)生總顧問”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國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1933年取得瑞士日內瓦醫(yī)科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為了考察當時正肆虐中國的東方熱帶病,他和兩名同學從瑞士來到了中國上海。
在上海,馬海德結識了宋慶齡和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人。不知不覺間,馬海德已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馬海德加入了紅軍,毛澤東非常高興地任命馬海德為“中央紅軍衛(wèi)生總顧問”。
1936年10月初,馬海德隨紅一方面軍南下,去迎接即將走出草地的紅二、四方面軍。在這里,喬治·海德姆給自己起了馬海德這個中文名字,而這個名字他在中國用了一生。
1937年2月10日,是馬海德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成為了一名正式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也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
在根據(jù)地,馬海德總是和病人打交道,很快他就學會了說中文,雖然帶著一點兒陜北口音,但熱愛中國的馬海德很是高興,他越來越融人中國的生活了。
讓馬海德更高興的是,很快,他竟成了中國的女婿。
如今,在后海北沿馬海德的家中,馬海德夫人蘇菲已經98歲高齡。蘇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上海普陀區(qū)。1935年,蘇菲為了逃避包辦婚咽來到上海,經過朋友的介紹加入中國左聯(lián)領導的話劇藝術供應社。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蘇菲撤離上海,幾經輾轉到達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文學和戲劇。
蘇菲眼中的馬海德是個帥氣的戰(zhàn)士,美麗的蘇菲也吸引住了馬海德的目光,他當時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姑娘就是我一生的妻子了!”
定居什剎海 防治麻風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菲進入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馬海德被聘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顧問,而他在北京的居所,正是后海北沿的小院。
就這樣,馬海德也成了什剎海的老街坊。馬海德算是位老革命了,但在鄰居的眼中,這位傳奇的街坊大爺一點架子都沒有,親切得很。
平日里的馬大夫總是愛穿一身布衣,腳上套著一雙老布鞋,見到人總是笑嘻嘻的。馬大夫還會一口流利的中文,見到周圍的鄰里街坊都用中文打招呼。
馬海德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他喜歡跟朋友們聚會聊天,或者和家人們一起出游,帶著蘇菲一起去爬長城,和孫子孫女們去天安門看升旗等等。只是后來,這些活動越來越少了。有時朋友到家里來,馬海德仍然還是忙得團團轉,朋友就說:“老馬,你歇一會兒嘛,那么忙干什么呀?”馬海德開玩笑地回答道:“歇不得呀,忙著掙大錢呢!”
然而事實上,馬海德口中的“賺大錢”不僅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有的時候他還要自己倒貼錢。這項工作,就是防治麻風病。1956年,中共中央把“積極防治麻風病”寫進《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馬海德開始率領醫(yī)療隊深入基層展開調查。在馬海德的主持下,分別在江蘇省海安縣和廣東省潮安縣成立了麻風病綜合防治研究基地。他積極推動麻風病的科普工作,用以消除社會上歧視麻風病病人的心理。
為了籌集麻風防治基金,馬海德常常要出差,近的去祖國各地,遠的要周游世界各國。后來,實在沒辦法,馬海德為自己找了一個英文秘書孫老先生,協(xié)助自己處理工作。
剛開始,這位孫老先生每周只來兩個半天,馬海德自己還要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一天,孫老先生留在馬海德家里一起吃飯,一頓飯的工夫,馬海德出去接了三次電話,孫老先生看到這種情形便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工作改成全天。
這一干就是幾十年,馬海德走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麻風病醫(yī)院,還籌建了很多新的麻風病醫(yī)院,治療麻風病的技術也有了突破,采用聯(lián)合化療法,患者只要吃三天藥就可以基本消除傳染性,殺滅體內大部分的麻風病菌。
畢生精力獻給消除麻風病事業(yè)
1983年,馬海德來到中國已經整整五十個年頭了,11月22日,在人民大會堂,鄧小平、鄧穎超以及首都各界人士200多人出席了慶祝馬海德同志來華工作50周年的招待會。
鄧小平一見到馬海德,就對他說道:“五十年,不容易,祝賀你?!编嚪f超則送給了馬海德和蘇菲一臺周總理用過的“萬年歷”,并祝馬海德長壽。
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馬海德的致答詞,他說:“我的好友斯諾在臨終之前曾向我表示:他羨慕我所走過的道路,是的,能夠為這樣偉大的人民,這樣偉大的理想而獻身,的確是值得羨慕的。因為只有為人民服務的道路才是灑滿陽光的大道,盡管今年我已經74歲了,不過我并不覺得自己老了,在我們這樣美好的歲月里,我的心隨之變得年輕起來。一種獻身事業(yè)的熾熱感情依然燃燒著我的心?!?/p>
半個世紀,這位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歷史見證人,就是懷著這樣的精神,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工作。
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馬海德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斗目標。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y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馬海德的號召下,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在這次大會上,不少專家都私下里找到馬海德,表示很愿意在中國消滅麻風病的事業(yè)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馬海德見此,便決定趁熱打鐵,立即動手先后成立了“中國麻風協(xié)會”和“中國麻風防治基金會”,以方便開展國際交流、接受外援,從而更加科學地管理和合理使用外援。
1976年,馬海德被檢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后,仍然不停歇,陸續(xù)做了8次大手術,可病情稍微好轉一點,他又開始忙,到處看病人。
直到1988年,已經被癌癥折磨得瘦了30斤的馬海德,暈倒在了北戴河的三省會議會場上。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結束了他無悔的一生。根據(jù)他的遺愿,他的骨灰被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送回了美國的家鄉(xiāng),一部分送到了延安,另外一部分被安置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馬海德去世前,曾拉著蘇菲的手對她囑托,要成立基金會。馬海德去世后,蘇菲覺得要了卻馬海德的心愿,兒子周幼馬也非常支持她。當打聽到成立基金會至少要十萬元人民幣的時候,蘇菲立刻把馬海德留給自己養(yǎng)老的3萬元美金都拿了出來,兌換成人民幣,立刻請示了衛(wèi)生部的有關領導。
就在馬海德去世的第二年,中國唯一一個出資獎勵麻風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醫(yī)務工作者基金會——馬海德基金會正式成立了。
搞了半輩子文藝工作,已經退休的蘇菲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基金會的成立中,用馬海德的遺產以及自己的養(yǎng)老金,維持了基金會20多年的運轉。多年來,她走遍了中國麻風病多發(fā)的省份,想方設法解決一些地區(qū)在防治麻風病時的實際困難,或者代表基金會出席一些活動,為中國的防治麻風病爭取更好的環(huán)境。
蘇菲已經98歲高齡,仍然在關心著基金會的運轉。蘇菲和兒子、孫子、曾孫都住在這個院子,四代同堂。周幼馬如今也已經是周圍鄰居眼中的“老北京”了,他形容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退休干部,平時參加各種活動,寫寫文章,逗逗孫子”,最大的樂事就是接送孫子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