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才
【摘要】:在片林造林生產中如果利用邊行生長模式,同樣的生長空間,同樣的生長時間,會得出不同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造林密度;邊行效應;利用同樣的生產空間
楊樹在造林速生豐產林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造林密度對造林成林率和林分生長狀況會產生不同的生長效果,根據多年的造林生產實踐,并總結了不同密度的造林生長數據,得出結論,合理創(chuàng)新造林密度會給林農帶來快速的效益利潤回收,近幾年,通過針對不同的造林密度設計,做以下生長對比。
1、 慣例的應用,
在我們一貫的造林作業(yè)設計中大多數采用2*3或2*2的造林密度,尤其在片林造林中,不論楊樹品種,一律采用常規(guī)造林模式,但通過后續(xù)的生長發(fā)現,由于造林受采伐影響很大,林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及時的衛(wèi)生法、通光伐、撫育伐等不影響林木生長的合理空間營養(yǎng),使樹木逐漸生長退化,長時間的處在生長需求匱乏期,
2、試驗密度造林效果
2004年開始探討造林密度在成林率中的應用模式,進行對比生長數據,一是在片林中應用邊行效應,以100畝造林地為實驗基地,選用三種造林模式進行生長監(jiān)測對比,一是按常規(guī)模式2*3進行造林,二是 3*3進行造林;三是利用邊行相應進行造林。下面就分別敘述利用小城黑楊樹品種和青山楊楊樹品種進行每種造林模式的應用效果。
2.1小城黑樹種的對比敘述
2.1.1 用苗量,在2*3造林模式中百畝用苗量為11100株,選用三根二干苗木,苗高在1.8米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苗木進行造林。樹種是小城黑,當年造林成活90%以上,適宜造林地塊,第三年測量生長量為2-2.5公分,百畝蓄積為 ;第五年測量胸徑為5公分,百畝蓄積為0.0107*10000株=107立方米;樹冠已經豐滿,第十年測量胸徑為7公分,蓄積為0.0221*10000株=221立方米。間種時間為3年,每年間種面積為100畝*0.8=80畝。3*80畝=240畝。第十五年,如果不通過任何采伐措施,胸徑為17公分,蓄積為0.1472*10000株=1472.立方米。通過管理實踐觀測,此耕種密度所造成的機械損傷比重較大。
2.1.2 3*3造林模式的敘述:百畝用苗量為7400株,苗木規(guī)格同樣。
2.1.3 邊行模式進行造林:主要采取2行密植,2.5*1.5,然后相隔6米再進行同樣模式的2行密植,百畝用苗量為:7200株,第三年平均胸徑為5公分,百畝蓄積為0.0107*7200株=77立方米;第五年平均胸徑為8公分,0.0293*7200株=211立方米;第十年平均胸徑13公分。0.0829*7200株=597立方米。第十五年測量胸徑為22公分,蓄積為0.2555*7200=1840立方米。間種時間可提升為6年,每年間種面積為100畝*0.69=69畝,69畝*6=414畝。此造林密度有利于間種與耕種,造成機械損傷的比重較小。而且總的間種面積與成長利用率要比2*3造林模式明顯好。如果每立方米按200元計算,到第十年,百畝蓄積增加了597-221=376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增加了200元*376立方米=75200元;到第十五年,百畝蓄積增加了1840-1472=368立方米, 直接經濟效益增加了200元*368立方米=73600元??梢赃M行采伐。既縮短了資金回流,又達到了平均每年畝增加收入為73.4元。
2.2青山楊樹種的對比敘述
2.2.1 2*3造林模式
在2*3造林模式中百畝用苗量為11100株,選用二根一干苗木,苗高在1.8米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苗木進行造林。當年造林成活90%以上,適宜造林地塊,第三年測量生長量為5公分,第五年測量胸徑為7公分,樹冠已經豐滿,第十年測量胸徑為15公分,第15年胸徑為20公分。
2.2.2 3*3造林模式的敘述:百畝用苗量為7400株,苗木規(guī)格同樣,
2.2.3 邊行模式進行造林:主要采取2行密植,2.5*1.5,然后相隔6米再進行同樣模式的2行密植,百畝用苗量為:7200株,第三年平均胸徑為6公分,第五年平均胸徑為12公分,第十年平均胸徑25公分,第十五年平均胸徑為30公分。
在片林造林生產中如果利用邊行生長模式,同樣的生長空間,同樣的生長時間,會得出不同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