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最近有幸去了一次北京的義利食品廠,不是去買糕點,而是去做糕點。因為那里有一個“義利DIY體驗中心”,這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工廠文化旅游項目。
義利是一家著名的老字號,創(chuàng)業(yè)110年,原來在上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遷至北京。六七十年代我調到北京后,他鄉(xiāng)遇故知,義利的菓子面包就成了我的最愛。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我還真不知道這面包究竟是怎樣做出來的。這次終于來到了車間,不單是看而且是自己動手做,怎能不興奮。
來到制作間,先是用消毒液洗手,風機吹去身上的灰塵細菌,穿上潔凈的圍裙,戴上帽子、塑膠手套。因為做的是食品,這些都馬虎不得。然后每人領到一塊發(fā)酵好的面團,柔軟性和彈性都極好。烘焙師介紹說,用的是專用面粉,采用傳統(tǒng)的二次發(fā)酵法,酵母用量少,發(fā)酵時間長。第一次發(fā)酵4小時,第二次1~2小時,費時費力,投入大,但是能更好地將面粉中的獨特風味表達出來,營養(yǎng)吸收率也更高。為了堅持“先義后利,薄利厚義”的宗旨,他們這一套發(fā)酵法始終不改。
我這次學做的是糕點。怎樣揉面,怎樣加餡,怎樣切花,怎樣造型,一道道工序學下來居然做成了如意、愛心、佛手等好幾種樣子。雖然還不夠工整,自己看了卻十分欣喜,甚至開始想象帶回家去與家人分享時大家的反應。
趁糕點在烤制我去參觀生產線。參觀的路線在生產車間上方的玻璃走廊,一目了然又互不干擾,尤其是不會把外面的灰塵、細菌帶進車間。親眼看見糖塊像一條長蛇從機器上擠出,又被切成無數小段,然后進入包裝的過程。高效,一塵不染,是參觀者一致的評價。
DIY的活動可以做面包、蛋糕、餅干,為巧克力造型、裱花。我們看到面包、餅干都可以做成兔子、小貓等各種不同的造型,顧客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的空間。
義利食品廠的車間在郊區(qū),交通不能稱很方便。每天參加活動的人數有限制,還要預約。但是來參加DIY活動的,一年也有三萬多人次,老人、孩子都有,有很多是親子游。
從買面包、吃面包,到看面包怎樣做,自己動手做,過去想象不出會有這樣的社會需求?,F(xiàn)在不但有了,而且會越來越大。因為現(xiàn)在大多數人已經解決了吃飽穿暖的問題??追蜃诱f“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化的追求,精神的追求日益上升。前些年農村的采摘游已經很熱鬧,雖然有的老人說自己采的比市場買的還貴,但是大家仍然樂此不?!,F(xiàn)在又有了工廠游,也受到歡迎。將來會不會擴大到其他企業(yè)呢?制衣、織襪、制筆、印刷、自來水、造幣等等,人們都會有興趣。自己動手印一張小報、印一本掛歷,是不是會很開心。造幣,動不了手,看看也長了見識。聽說波音737飛機廠就是一個旅游點,工人的小工具、戴的帽子,也是暢銷的旅游紀念品。這種做法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