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未婚的姑娘在與人開玩笑時,常以“姑奶奶”自居。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有時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某女士與人爭吵時,一手叉腰道:“要知道姑奶奶可不是好惹的,看你能把我怎么樣?”那么,“姑奶奶”的稱謂到底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呢?為什么又“不好惹”呢?
早在清朝時期,北京城里流行著這樣一條諺語:“雞不啼,狗不咬,十八的姑娘滿街跑。”當時,京城八旗人家把沒有許配的姑娘看得十分尊貴,無論父母兄嫂,都尊稱其一聲“姑奶奶”。大戶人家往往對“姑奶奶”遷就、放縱、嬌慣,因而“姑奶奶”們獲得了“不守規(guī)矩”的自由。在北京城內的茶樓、酒館、戲園、球房等處,人們隨時可見“姑奶奶”輩的衣香鬢影,雜沓于萬頭攢動之中。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之時,無數紅男綠女結伴逛游,“姑奶奶”們自然也盛裝艷服,到茶棚中男女雜坐,飲茶調情。
“姑奶奶”們這些“不規(guī)矩”的行為,引起社會多方面的非議,一位詞人所撰的《竹枝詞》最具代表性:“狂且四面坐中央,目電頻加白面郎;說是名門還北里,教人納悶是新妝。”簡直把“名門閨秀”罵成了“北里野雞”。京師警察廳為此專門貼出告示,諭令“茶棚中男女必須分座”,并出動警員進行巡查。但分開坐卻不能阻止男女眉目傳情,于是有人對警察廳處置“姑奶奶”們吃茶“不規(guī)矩”的辦法作了打油詩:“隔座嬌音喚吃茶,渴猶未解眼先花;而今事事皆皮相,第一須生好腦瓜。”“警察巡邏也太勤,茶棚男女座須分;目中各有陰陽電,空向晴天激雨云?!本揭姟澳信肿钡闹I令沒能約束“姑奶奶”們的“不規(guī)矩”行為,便又出新招,明令“禁止婦女入茶座吃茶”。然而有令難行,有禁難止,一般五陵年少,仍作穿花蝴蝶,依依裙裾間。警察巡查時若發(fā)現(xiàn)此類“不規(guī)矩”行為,便大聲呵斥,于是又有騷人吟曰:“只恐狂蜂浪蝶多,安排警察去巡邏;指揮棍子迎頭擊,打散鴛鴦卻是他。”由此看來,“姑奶奶”們在清代當屬那類“開風氣之先”的“新潮人物”。
至于說家境不是很寬裕的“姑奶奶”們,自然無錢去趕浪潮、追時髦,但也享有一般漢族女子所無的“不守規(guī)矩”的特權。每天的開門七件事,仍然是“姑奶奶”們親自去各商鋪購買。據說當年慈禧太后待字閨中時,也常??嬷嘶@到東城的一家油鹽店購買食物。店主還經常以其粗手刮一刮這位“姑奶奶”天生麗質的小鼻子。不過,店主當時萬萬沒想到“刮”這位“姑奶奶”鼻子的后果。等到“姑奶奶”垂簾聽政后,一次與其弟談家事時詢問到這家油鹽店店主。店主聞訊后驚悸萬分,墜井而死。
“姑奶奶”之所以尊貴,大約是因為清宮中的“秀女”都在旗人官宦人家中選取,誰知待字閨中的少女將來會不會是皇后呢。所以,“姑奶奶”總是惹不得的。
(摘自《神州民俗》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