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厚
回想我們那時的中學生活,一年的春夏秋冬都獻給了大自然。
麻雀在春天的屋檐下嘰嘰喳喳叫,我和小伙伴就開始商量要怎么掏麻雀蛋。麻雀的窩造在屋檐底,我個子不夠,就叫上班里的好伙伴“高個兒”合伙。他蹲好馬步,我踩著他的膝蓋,順著他的身體,一個翻身爬上去,我用盡力氣伸手去夠鳥窩。時間一長,“高個兒”撐不住,身子一歪。我重心不穩(wěn),撞向了墻面。后來,“高個兒”還常常打趣我:“也許你還得感謝那一撞,把你的鼻子給撞挺了?!?/p>
夏天,我們放學后最愛干的事是捉知了。捉知了的工具也得自己造——先選一根細長的木桿,然后再合伙去尋找一匹馬。為防止被馬兒踢,一個小伙伴在前面給馬喂嫩葉,分散馬的注意力,我在后面偷偷地拔馬尾巴毛,一拽到毛,我們立馬逃走,然后用毛做個活扣再綁在桿子上。尋到樹干上的知了,我們就輕輕地舉著桿子,用馬尾巴做的圈逗它。知了會伸出爪子去抓,這時,我們用力一拽,它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囊中之物”。
到了秋天,紅薯、玉米遍地,烤紅薯、烤玉米成了這個季節(jié)的“家常便飯”。而到了冬天,結冰的湖面就是我們天然的溜冰場。
春夏秋冬,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玩具”,每個時節(jié)都不會重復。那時候,放學后,仿佛玩才是正經(jīng)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