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十大文化符號。
大足石刻是位於中國西南大足區(qū)境內(nèi)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迄今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雕像五萬多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shù)史上最後的豐碑。大足石刻始鑿於公元七世紀的初唐時期,在九至十三世紀的兩宋時期達到鼎盛。它從不同側(cè)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shù)風格的重大發(fā)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並以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nèi)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寶頂石刻
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nèi)山巖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多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
南山石刻
此處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龕造像。作品都以道家作品為主是南山石刻的一大特點。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jié)束,和寶頂山石刻同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於大足區(qū)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坐像,兩側(cè)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
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qū),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石窟,刻於宋代,位於大足區(qū)城東石馬鎮(zhèn)新勝村石門山巔,因其山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其沿巖造像,共13龕窟,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qū),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