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案例:
課例一:在教學歌曲《龍咚鏘》時,有一位老師從情景入手,以“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開場的視聽同步情景畫面導入,使學生沉浸在過新年的喜慶氣氛中,接下來在《龍咚鏘》的音樂中,學生一會兒敲鑼打鼓,一會兒律動表演,教室里不時傳來開心的嬉笑聲,好不熱鬧。課例二:有一位老師讓學生在欣賞完《百鳥朝風》第二音樂片段后,要求學生扮演各種各樣的鳥兒向鳳凰祝壽。老師只是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來讓學生想象表演,但并沒有明確抓住這段音樂中最能充分體現(xiàn)這一情節(jié)的各種鳥叫聲的典型特點,來引導學生表演。所以,學生只是模仿鳥兒飛來飛去向鳳凰拜壽,純粹表演情節(jié),流于形式表面。
思索:
雖然整個過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但沒有抓住音樂本質(zhì)來進行聆聽,因而得不到應有的音樂審美體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老師沒有正確引導學生怎么聽音樂進行表演,學生沒有掌握聽的方法,還沒有養(yǎng)成一種在動中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動是一種手段,是一種體驗活動,必須在聽音樂的基礎(chǔ)上進行,只有動聽緊密結(jié)合,學生才能真正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吳斌老師也曾說過:“音樂是直覺經(jīng)驗,而這種經(jīng)驗必須通過音響獲得,沒有音響獲得的經(jīng)驗不成音樂”。關(guān)鍵還在于聽。所以,音樂教學的根本還在于把握音樂的魂。通過以上課例可以看出:部分音樂教師僅把課改的著眼點放在易改變的學習方式等外在形式上,給音樂教學披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披上了一件“皇帝的新裝”,如此引導與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浮躁都難。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要靜下心來,真正理解新課程的內(nèi)涵,自己先遠離“浮躁”,拋棄形式化、表面化,以音樂為本,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提高學生傾聽的能力,形成一種傾聽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開放課堂中真正有效學習音樂,重構(gòu)音樂生命課堂。
學習習慣是學習方法的系統(tǒng)化和經(jīng)?;瑳]有好的傾聽方法,也就不可能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孩子對于聽音樂還處于一種無緒狀態(tài),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教給一定的方法,在科學的方法中逐漸養(yǎng)成傾聽音樂的好習慣。
(1)閉眼靜靜地聽——用心聆聽
一般是在第一遍欣賞音樂發(fā)揮想象的時候,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充分調(diào)動聽覺器官來用心聆聽。音樂所傳達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感情體驗,這就要求學生在對音樂的高低、強弱、節(jié)奏、調(diào)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礎(chǔ)上,對作品的情感、情緒作出判斷,進而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的心理活動,使聲音的藝術(shù)形象由感覺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廣闊性。這就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聆聽音樂?,F(xiàn)在有一點似乎已經(jīng)形成一種共識:主動參與就是強調(diào)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動起來,或游戲或討論或表演。那么,課堂上學生外顯的“動”是否就是主動參與教學的最佳模式或唯一模式呢?我認為不是。有一位哲人曾說過:“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心靈語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溝通。如我在執(zhí)教《雪花飛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雪花漫天飛舞的景色,就要求學生安靜的聆聽樂曲,就會發(fā)現(xiàn)小朋友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有點出乎意料。靜穆中,音樂融及靈魂,在人的精神上空升騰、泛化,那該是欣賞音樂的最高境界。課堂上,師生表面的“靜”深層的動——內(nèi)心深處的感動,這何嘗不是主動參與呢?這恰似音樂中休止符的作用 ——此時無聲勝有聲。
(2)有目的方向地聽——入乎其中
一首樂曲欣賞以后,要感受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師言簡意賅的問題導引之下,有目的有方向地聽音樂,學生必定“耳聽腦想”,才不會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就培養(yǎng)了專心傾聽音樂的習慣。引導孩子欣賞有所方向,不論是無標題音樂、標題音樂或絕對音樂,一定要讓孩子“聽之有物”,老師的提問將樂曲的音樂要素引領(lǐng)孩子有方向地去聆聽音樂的內(nèi)涵。如:欣賞河北民歌《小白菜》,第一遍粗聽時我問學生“這首曲子的情緒是什么?你的心情怎樣?”;第二遍復聽,讓他們帶著“請你畫一畫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線,有什么特點?”的問題去仔細聆聽,學生從而明白了下行旋律的作用;第三遍再聽時,我讓學生輕輕跟著旋律哼一哼,來進一步體驗下行旋律和悲涼情緒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明白音樂要素間是有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
(3)辨別比較地聽——出乎其外
教師指導學生對音樂中不同的音色、織體、節(jié)奏、風格的聽辯,將刺激學生的聽覺,喚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使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從而愉悅、輕松地進行音樂學習。反過來學生就會更愛專注聽音樂,達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音樂情緒活潑歡快和抒情優(yōu)美時,我就選擇一首非常跳躍有動感的曲子和一首連貫、優(yōu)美柔情的曲子放在一起讓學生聽辯,先說說對這兩首曲子的不同感受,(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跳跳的、活潑的和連起來的、優(yōu)美的)并用律動把這兩種情緒表達出來。這里我用了有對比地聽,更刺激學生的聽覺,抓住學生注意力。又如:在復習民歌的三種不同類型——山歌、小調(diào)、勞動號子時,我把《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沂蒙山小調(diào)》和《舂米號子》放在一起讓學生聆聽,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進行區(qū)別、比較,然后再說出三首歌曲各屬于民歌的那一種類型。再如:在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時,我把獨唱版的《國歌》和合唱版的《國歌》讓學生一起對比聆聽欣賞,老師就不需要多說什么,兩首曲子帶給他們的不同感受就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
(4)抓住特點專心地聽——自然中入境
任何音樂都是由音樂要素組成的,包括節(jié)拍、節(jié)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個要素有不同的表現(xiàn)意義。每一首曲子由于重點要素的不同而顯示的特點是不一樣的,老師要充分抓住重點要素引導學生傾聽音樂,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這種音樂特點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很大的興趣并且更專注地去聽音樂。
A、樂曲的節(jié)拍特點。如:在欣賞《大象》這首曲子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三拍子音樂的節(jié)拍特點和音樂沉重的感覺來想象音樂形象,并讓學生在三拍子音樂的強拍處模仿自己想像的音樂形象走動,學生非常喜歡,而且效果很好。
B、音的節(jié)奏特點。第四冊中《加伏特舞曲》活潑明快又略含幽默色彩,作曲家用緊湊跳躍的八分音符和頓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八度大跳來表現(xiàn),非常特別。在欣賞這個曲子時,我就抓住這個特點,選最主要的旋律讓學生把每一個音的節(jié)奏都用腳踩出來,就能充分感受音樂的情緒和幽默特點。我記得學生聽得格外仔細,而且喜歡得不得了,一遍又一遍的要求重做,說明他們從這個律動中真正感受到了輕快幽默的音樂所帶給他們的快樂。
C、音樂中“特殊聲音”的特點。第三冊中《調(diào)皮的小鬧鐘》這首曲子的主要特點是第一部分用秒針俏皮走動的聲音來表現(xiàn)小鬧鐘的頑皮形象(是短短的聲音)以及第二部分四次用音樂模仿鬧鐘鈴聲(那種長長的聲音),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一個活生生的小鬧鐘,仿佛是一個有生命的孩子。因此我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仔細聆聽兩段音樂中的“特殊聲音”,并讓他們用圖示、線條來表示秒針走動音樂和鬧鐘鈴聲音樂,孩子們的答案可形象了,我可想都沒有想到,這關(guān)鍵得益于專心聽音樂,真正地聽進去了,而且就在這個活動過程中體驗到了小鬧鐘頑皮的形象。又如:在欣賞《跳圓舞曲的小貓》時,引導學生聽出用小提琴的滑奏來表現(xiàn)“貓的叫聲”,然后請學生模仿貓叫的動作或是小提琴的演奏動作來進一步體驗“貓叫”音樂的特點。
D、創(chuàng)作表演音樂劇情特點。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中《序奏與獅王進行曲》音樂,可以抓住角色進行劇情想象,序奏森林中的各種動物興奮、緊張、期待的心情,主題的前奏、衛(wèi)兵、獅王的前導隊伍,主題、獅王、獅后、小獅子、獅子家族威風凜凜的行進隊伍,模仿獅子吼叫的音樂,獅子、獅子吼叫及其它裝飾性的音型,森林中的各種動物歡呼、吶喊、致敬。只是設(shè)計音樂劇動作,一定要從音樂要素的各種表現(xiàn)中引發(fā)想象,以音樂來設(shè)計動作,不應以完全憑空想象的故事勉強和音樂湊在一起 ……
音樂課是一門藝術(shù)性很強的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樂課里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傾聽慢慢引領(lǐng)著孩子們向音樂的殿堂邁進。而我們音樂課追求的音樂性,也只有在傾聽音樂中才能進一步凸現(xiàn)出來,一如飛得再高再遠的風箏也不會迷失方向。我們才能在音樂課堂中發(fā)現(xiàn)更多意外通道和美麗圖景,才會有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shè)的音樂激情旅行,也一定能讓孩子們喜歡音樂課、喜歡音樂,從而為他們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shù)、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