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溫州科技職業(yè)學院, 浙江 溫州325006; 2.溫州市農業(yè)機械管理處, 浙江 溫州 325000;3.永嘉縣農業(yè)局, 浙江 永嘉 325100)
甬優(yōu)15是浙江省寧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和寧波市種子公司育成的秈粳雜交晚稻新組合[1]。該組合生產上表現(xiàn)為株型好、穗大粒多、產量潛力高且抗病性好、米質優(yōu)等特點,在溫州市既可作單季稻種植,又可作連作晚稻種植,已成為當?shù)刂鲗г耘嘟M合[2]。近年,隨著當?shù)貏趧恿r格和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機播、機插、機收、機烘全程機械化種植成為當?shù)厮痉N植的主要趨勢。然而,溫州市超級稻連晚機插受生育期偏長、秧齡和機插秧苗規(guī)格等因素限制,推廣受阻。筆者主持溫州市科技計劃項目“超級稻農機農藝融合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重點解決超級稻連晚機插的關鍵性技術難題[3]。2017年11月5日,溫州市科技局和溫州市農業(yè)局組織有關專家對該項目設在永嘉縣洪山農業(yè)植保專業(yè)合作社的甬優(yōu)15連晚超級稻機插“百畝示范方”進行測產驗收,全方實割產量690.8 kg/667 m2(最高產量718.2 kg),比傳統(tǒng)手插技術增產12.5%。本文總結該示范技術經驗,旨在推進超級稻連晚機插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甬優(yōu)15在溫州市作連晚種植生育期較長,需6月30日左右播種,在當?shù)剡B作晚稻安全齊穗期9月23日前齊穗,11月初收獲,全生育期接近130 d。而當?shù)赝茝V的早稻品種在7月20日左右收獲,預留早稻生長期間以及收獲、翻耕整地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臺風等不良天氣影響,導致機插時間推遲,因此機插秧的秧齡可能超25 d。由于晚稻育秧期間正值當?shù)馗邷?、強光照天氣,秧苗生長迅速。機插秧需滿足插秧機規(guī)格化、標準化的要求,如洋馬VP 6插秧機小秧塊最小面積0.86 cm2,最大面積2.65 cm2,每個小秧塊需3~4苗,普通秧苗體很大,根本無法機插。據(jù)筆者試驗,甬優(yōu)15于2017年6月29日播種、7月24日移栽,普通育秧法育成的秧苗平均株高達35 cm,平均帶蘗3.4個,地上部干物重1.19 g,地下部干重0.66 g(普通秧因無法拔取全部根部樣品,所以實際數(shù)值應高于此數(shù)),采用筆者研發(fā)推廣技術育成的機插秧,平均株高為14.5 cm,單株地上部干物重僅為0.031 g,地下部干重0.014 g,秧田分蘗完全被抑制,無秧田蘗(表1)。
表1 普通秧和機插秧秧苗素質比較
項目株高(cm)葉齡綠葉數(shù)(葉)分蘗數(shù)莖基粗(mm)單株地上部干物重(g)單株地下部干物重(g)普通秧35.05.31033.412.01.190.66機插秧14.54.74.1803.160.0310.014
表2 甬優(yōu)15機插秧與手插秧群體動態(tài)比較
調查時間(月/日)07/2407/2908/0108/0608/1108/1608/2108/2608/3109/0509/20機插秧(萬/hm2)63.066.083.0123222.8264.8289.5324.8331.5331.5229.5普通秧(萬/hm2)51.055.588.5159187.5211.5217.5220.5220.5220.5159.0
1.2.1 床土準備
床土基質可選用山黃泥土,經過粉碎、過篩、調酸、培肥、消毒等處理,要求土質疏松、通透性好,土壤顆粒細碎、均勻,粒徑在5 mm以下,粒徑2~4 mm的床土占總重量的60%以上。床土含水率以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適宜。每100 kg過篩細土中勻拌過磷酸鈣0.1~0.18 kg,氯化鉀0.04~0.1 kg培肥。蓋種用土(覆土)不培肥[4]。也可用中錦牌水稻育秧基質(晚稻專用)與細碎黃泥土1∶1混合作為育秧基質。
1.2.2 精細播種
種子經過曬種、選種、藥劑浸種、催芽等處理后,采用播種流水線(如艾禾SBL-280型水稻育秧播種流水線)播種,每盤播100 g,用種量1.5~1.8 kg/667 m2,大田備足塑盤15~18盤(30 cm盤)。播種后置室內1~2 d,然后移至秧田。
1.2.3 秧田“三控”
采用秧田化控、控水、控肥的“三控”措施,可培育生長健壯、苗高適宜的機插秧,解決甬優(yōu)15機插高產育秧難題。
1) 化調控高。在秧苗1葉1心期至2葉1心期,用濃度為150 mg/L的多效唑溶液30 kg細噴霧以控制秧苗高度,也促進秧苗健壯[5]。
2) 控肥控長。秧田不施斷奶肥,在移栽前2 d,于傍晚秧苗葉片吐水時每盤均勻噴施1.5%尿素水溶液1.5 g。
3) 全程控水。鋪盤后灌水到秧板,但不淹沒秧盤盤面;2葉期前保持床土濕潤,促秧苗扎根;2葉期后以旱育為主,控制床土水分,抑制秧苗長高、長大。移栽前1 d灌“跑馬水”,機插時秧盤盤泥濕潤。
甬優(yōu)15連晚機插秧田期秧苗生長受到嚴重抑制,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物質積累量均遠低于傳統(tǒng)育秧技術育成的秧苗。根據(jù)試驗,秧齡25 d的機插秧,單株地上部干物重僅為0.031 g;地下部干重為0.014 g,秧田分蘗完全被抑制,無秧田蘗。機插秧秧苗根細、質嫩,機插植傷較重。生產上通過施足基肥和機插后肥水雙促等栽培措施促秧苗早發(fā)快發(fā),彌補其秧田期生產不足[6-8]。
2.2.1施足基肥
甬優(yōu)15產量潛力高、需肥量大,施足基肥才能滿足超級稻本田期大田的基本肥料供應,同時可促進分蘗早發(fā)和改善稻田土壤結構和培肥地力?;释瑫r施入全氮肥總量的70%左右和鉀肥的50%左右。由于磷肥在水稻植株體內可反復利用,且速效養(yǎng)分比例低,需在土壤中轉化為有效磷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故作基肥一次性施入稻田。具體肥料采用有機肥和復合肥,施土雜肥和家禽廄肥8.5 t/hm2,商品有機肥6.0 t/hm2左右全層施肥作底肥,配施60 kg/667 m2左右復合肥做面肥。
2.2.2 早插淺插
連晚超級稻季節(jié)非常緊湊,秧田期越長、秧苗素質越差,應不誤農時、搶季節(jié)盡早移栽。一般耕整后次日就可機插,機插時將插秧機行距檔調至最大檔(為30 cm),株距調至20 cm或18 cm檔,對應的密度為1.1萬穴/667 m2和1.235萬穴/667 m2。移栽時將插秧機的栽插深度檔調節(jié)到淺栽檔,插秧深度控制在1.3~1.6 cm,在不飄秧的前提下盡量淺插以利發(fā)棵。
2.2.3 栽后促發(fā)
機插后采用肥水雙促措施,促秧苗早返青和分蘗早發(fā)。
1) 管水促發(fā)。田間有2~3 cm水層時機插,插后灌水至水深不淹沒秧心護苗,秧苗活棵后淺水勤灌,促機插秧扎根和分蘗早發(fā)。
2) 早施促蘗肥。機插后5~7 d,結合除草施100 kg/hm2尿素拌20%丁·芐可濕性粉劑3~4.5 kg,施后灌水3 cm、保持水層3~5 d,既促秧苗分蘗早發(fā)、又防除雜草。
稻作群體是產量的基礎,栽培實踐表明,在一定穗數(shù)基礎上,高成穗率的群體是高光效的群體,也是高產群體[9-11]。甬優(yōu)15連晚機插秧由于秧田期嚴重受抑制,秧苗幾乎沒有分蘗,機插后初期分蘗較慢。根據(jù)調查,移栽時機插秧每叢苗數(shù)多于手插秧,前者全田的落田苗為63.0萬/hm2,多于后者的51.0萬/hm2;移栽后8 d(8月1日),前者全田苗數(shù)為66.0萬/hm2,反而少于后者的55.5萬/hm2;移栽后13 d(8月6日),前者全田苗數(shù)為83.0萬/hm2,后者為88.5萬/hm2,差距加大,足見機插秧的緩苗期較長。但栽后18 d(8月11日),機插秧的全田苗數(shù)迅速反超手插秧,前者全田苗數(shù)為222.8萬/hm2,后者為187.5萬/hm2,之后機插秧苗分蘗爆發(fā),且分蘗增長期一直延長到8月31日,全田最高苗數(shù)達331.5萬/hm2,而手插秧8月26日即達全田最高苗數(shù)220.5萬/hm2,機插秧全田最高苗比手插秧多111萬/hm2??梢姡B晚超級稻機插群體調控的關鍵是有效控制中后期無效分蘗,在群體數(shù)量明顯大于手插秧的基礎上,仍保持較高的成穗率,通過增穗、增粒、增重實現(xiàn)增產。
超前擱田是連晚超級稻機插群體調控的主要措施。當大田總莖蘗數(shù)達到高產預期有效穗數(shù)的70%時開始擱田,至田邊出現(xiàn)細裂紋,腳踩有印而不陷腳時復水;再擱田至自然落干,到腳踩有印而不陷腳,再復水;如此重復3~4次,擱田歷時15~25 d,達到控制無效分蘗、提高群體質量的效果,也可改善土壤生長環(huán)境,促進稻株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分蘗后期復淺水,具體復水時間視苗情、擱田期天氣情況和擱田控蘗效果確定。
超級稻甬優(yōu)15通過有效利用秈粳亞種間雜交優(yōu)勢并結合理想株型的塑造,其生育后期表現(xiàn)光合效率高、灌漿成熟期延長,產量潛力高。但甬優(yōu)15穗大、粒多,每穗總粒數(shù)超200粒,做連晚機插栽培的生育期短于單季稻,而且生育后期溫度逐漸下降,光合產物積累減少,總體上庫大源不足的矛盾仍較激烈,影響高產潛力發(fā)揮。栽培上需通過加強中后期肥水調控等田間技術措施促源暢流增粒重,以實現(xiàn)高產的目標[12-16]。
4.2.1 適施穗粒肥
在稻株幼穗二次枝梗分化期施3~5 kg/667 m2尿素加5~8 kg/667 m2氯化鉀。施?;ǚ实淖饔檬茄a充稻株生育后期養(yǎng)分需求,減少穎花退化,增加穎花總數(shù),促進幼穗分化和維管束等輸導組織的發(fā)育和開花、灌漿、結實。粒肥以葉面噴施為主,在水稻破口期葉面噴施寶2000倍液+1.5%磷酸二氫鉀+1.5%尿素水溶液450~750 kg噴施。對于長勢旺盛且表現(xiàn)貪青的田塊,粒肥只噴磷、鉀肥,不加氮肥。高產攻關田可齊穗后再噴施1次1.5%磷酸二氫鉀水溶液450~750 kg,或在水稻抽穗30%~70%時用真打糧100 mL加水15 kg噴溶液,可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粒肥可以延長灌漿成熟期葉片的功能期和增加根系活力,增加光合作用產物積累和向籽粒輸送,提高產量。
4.2.2 好氣灌溉
孕穗期至齊穗期淺水,乳熟期保持田間濕潤,蠟熟期干干濕濕,收割前5 d斷水。通過濕潤好氣灌溉,延長根系活力和后期倒3葉的功能期,促進葉片光合效率的提高和延緩葉片的衰老,增加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輸送數(shù)量,緩解庫源矛盾,實現(xiàn)高產。
蟲害主要是防治二化螟、稻叢卷葉螟、稻飛虱和稻苞蟲。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重點防治稻薊馬,可用10%吡蟲啉防治。二化螟用10%阿維菌素水分散粒劑或10%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懸浮劑防治。稻縱卷葉螟用40%氯蟲·噻蟲嗪120 g+1.8%阿維菌素1 500 g或6%阿維·氯苯酰防治。稻飛虱用50%吡蚜酮或10%吡蟲啉240~300 g防治[17]。
病害主要是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和細條病。播種前用浸種靈浸種預防種子帶菌病害,本田期稻瘟病用20%三環(huán)唑或75%拿敵穩(wěn)防治,稻曲病用18%多菌酮粉劑防治。臺風暴雨前后,用20%噻菌銅或20%噻唑鋅防治白葉枯病和細條病。
聯(lián)合收割機的脫粒速度快、脫粒干凈,損失率低。采用半喂入式水稻聯(lián)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自動收割、自動脫離、裝袋、還田等流程。半喂入式水稻聯(lián)合收割機的損耗率小于2.5%,破碎率小于0.5%。留茬高度在10~20 cm之間。機械化收割技術可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糧食損耗和破碎,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效益[18]。
機械烘干可以節(jié)省晾曬場地,同時機插不受下雨等不良天氣影響,在浙江南部地區(qū)曬場稀缺,值得推廣。常用的低溫循環(huán)式谷物干燥機是山本制作株式會社生產的NCD-100 BC型。1次可烘干干谷8 000 kg,通常烘16~18 h,烘至稻谷含水量在12.8%~12.9%之間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