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言
老師上課,講了一節(jié)之后,往往要問:“有什么問題嗎?”
聽課的同學,有的愛舉手提問,有的常年沒問題。沒問題的同學不見得是真明白了,愛提問的同學也未必就是學得不好。
回到家里,也有的孩子問題多,有的孩子問題少。問題少的孩子也不見得是事事明白,倒是問題多的孩子最后明白的事可能多些。
問題多的孩子,可能被人嫌煩。
有的孩子不但問題多,而且問題怪。大人也往往回答不出來。尷尬之余,有人就說,問這些有什么用?
是的,隨便列舉孩子們的問題:“彩虹為什么是彎的?”“為什么月亮跟著我走?”“打呼嚕為什么不會吵醒自己?”“為什么說上廁所下廚房,不說下廁所上廚房?”“為什么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毒蛇咬了自己的舌頭會毒死自己嗎?”很難一下子說出它們有什么用。
其實,牛頓想到蘋果為什么從樹上掉下地,瓦特想到燒開水的壺為什么壺蓋會突突跳時,也并不知道它們后來會有那么大的用處。
更重要的是從提出這些問題開始,如果得到鼓勵,養(yǎng)成并保持一種遇事想想“為什么”的習慣,就有了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可能。
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不斷地對世界進行探究,知道各種事物是什么,它們的相互關系,它們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歷史。這個過程遠沒有結束。還有更多的未知領域在前面等待我們認識。未來的社會必是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只有是有不斷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能跟上時代,引領時代。
所以,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有了問題,又努力去解決,總有解決的一天。就怕沒問題,那就沒有解決問題的希望了。
所以,不怕問題多,不怕問題怪,只怕沒問題。什么事情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司空見慣,認為從來如此,想不到要提出什么問題,才是最危險的。
有了問題也不能只滿足于找個現(xiàn)成答案了事。有的問題可以舉一反三。有的問題表面上解決之后又出現(xiàn)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深究。有的問題的解決不能靠一時之功、一己之力,而是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知識,融會貫通,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才能逐步前進,逐步接近真理。好奇心應該成為學習的動力、實踐的動力、探索的動力。
拜托各位家長、老師,千萬珍重、保護、鼓勵孩子提出各種問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