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與中國文化不同,在日本的傳統(tǒng)中,烏鴉并非不祥之物,而是組成生活的一個有機部分,甚至被作為家鄉(xiāng)的象征符號而帶有溫情的色彩。不過,在今天東京等大城市中,居民們對烏鴉已經(jīng)沒有多少溫情,反而想方設法來對付這黑色的壞家伙。
烏鴉為何在日本變成了天怒人怨的對象呢?
實在因為日本的烏鴉不是一般的黑。
這種無法無天的家伙身強體壯,成群結隊活動,動作敏捷而且膽大心細。日本的烏鴉性情剽悍,即便是比烏鴉大十幾倍的天鵝,也經(jīng)常被它搶走嘴邊的食物。
烏鴉的搶劫是體力和智力的有機結合。它們動作靈活,當游人向天鵝拋擲食物的時候,往往食物還沒有落地,烏鴉已經(jīng)從不知何處鉆出來,在空中將其截獲。如果食物已經(jīng)落在天鵝身邊,你可以看到一群烏鴉在天鵝面前蹦來跳去,啊啊大叫,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與此同時,一只烏鴉會閃電般撲向天鵝身邊的食物將其叼走,成功率甚高。
如果僅僅是對天鵝進行搶劫,日本人對烏鴉大約不會太過厭惡。但是,東京的烏鴉們早已變本加厲,它們不滿足于搶劫同類,不斷擴大襲擊對象,甚至敢于從街頭孩子的手中奪取食物。
大人遭到襲擊的情況雖然罕見,也不是沒有。
一位朋友曾經(jīng)描述過他在東京遭遇烏鴉的經(jīng)過——這位中國留學生意外地在自己門前的馬路上撿到一個核桃,覺得十分幸運,于是隨手磕開吃了起來。然而,就在他品嘗美味的時候,一個黑影突然從天而降,照著他的腦袋就是一下。被打得暈頭轉向的老哥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襲擊自己的是一只烏鴉。再看看手里的核桃,想起周圍并沒有核桃樹,忽然恍然大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匪夷所思的事實——原來這核桃竟然是烏鴉叼來的!烏鴉嘴巴雖大,卻啄不開核桃的硬殼,于是耍了個小聰明,把核桃丟在馬路上,希望有經(jīng)過的汽車將其壓碎,然后一飽口福,卻不料碰上我們這位貪吃的老哥壞了好事,惱羞成怒的烏鴉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烏鴉在繁殖季節(jié)會變得敏感,所以經(jīng)常會襲擊行人。烏鴉有收藏癖,所以經(jīng)常會入室盜竊。最糟糕的是它們通常在垃圾中尋找食物,東京三分之二的烏鴉是靠從垃圾中搜索食物為生的。它們把垃圾拖得到處都是,同時還是若干病毒的攜帶者。烏鴉的數(shù)量日益增加,這種現(xiàn)象就越發(fā)失控。2001年開始,在居民的支持下,日本東京都政府設立了“東京都烏鴉對策專案”,每年花費數(shù)億日元的資金來對付烏鴉。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給所有的垃圾站加網(wǎng),讓烏鴉無法接觸垃圾,以及使用繞過《野鳥保護法》的手段,對東京的烏鴉進行變相捕殺。至今已經(jīng)合法地解決掉一萬八千只烏鴉,有效地控制了東京烏鴉的總量。
這些不懈的努力,使東京的烏鴉們數(shù)量不再增加,但無法使其囂張的習性有所改觀。因此,在可見的未來,烏鴉仍會是東京讓人哭笑不得的一道風景線。
(摘自《解放日報》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