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常見的肝病之一,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在我國肝硬化患者中表現(xiàn)最多的是肝炎后肝硬化[1-2],其病程多呈慢性進行性,早期肝硬化可無明顯癥狀,主要是因為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后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xiàn),還可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脾功能亢進[3]、腹水、癌變等并發(fā)癥。乙肝肝硬化,是由感染乙肝病毒后發(fā)展而來的,肝硬化治療主要靠藥物,臨床上多應用恩替卡韋,但肝硬化因為存在肝功能的代償期與失代償期,所以藥物應用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文研究分別在乙肝肝硬化代償期、失代償期應用恩替卡韋治療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納入對象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乙肝肝硬化患者53例,代償期患者27例,失代償期患者26例,分別以代償組與失代償組標記,所以患者臨床均已確診患有乙肝肝硬化,患者與家屬了解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代償組: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在35~68歲,平均年齡在(54.92±9.34)歲;失代償組: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在37~70歲,平均年齡在(56.13±8.7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等各項指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代償組與失代償組均進行恩替卡韋治療,治療療程為2年,藥物選用恩替卡韋分散片[4],服藥劑量0.5 mg/次,1次/天,兩組患者在服用恩替卡韋治療的同時服用常規(guī)藥物(保肝降酶)配合治療。分別在患者治療后半年、2年進行肝臟功能相關指標、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
采用全自動生化檢驗儀進行血生化檢驗,肝功能檢測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膽堿酯酶(CHE)、白蛋白(ALB);乙肝病毒DNA(HBV-DNA)定量采用PCR方法[5-6](核酸熒光定量聚合酶鏈)進行檢測。對比兩組患者指標變化。
研究記錄數(shù)據資料均計入SPSS16.0統(tǒng)計學系統(tǒng)軟檢驗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代償組與失代償組同用恩替卡韋治療后,ALT、CHE、ALB、HBV-DNA均變化明顯,治療后2年,代償組和失代償組上述指標檢測值分析與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代償組明顯優(yōu)于失代償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詳見表1。
近幾年來國際學者對肝硬化病變機理的研究指出[7-9]:肝硬化在病理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jié)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fā)展為肝硬化。乙肝病變發(fā)展通常有“三部曲”之稱:乙肝-肝硬化-肝癌;所以乙肝及乙肝肝硬化的保肝降酶治療非常重要。
根據王小莉等學者[10]針對恩替卡韋治療效果進行相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乙肝肝硬化不同的分期內,應用藥物的治療效果均不同,一般來說,肝臟代償期內用藥,肝臟各項指標等得到較好的控制,失代償期內用藥效果就較不明顯,但總體來說,恩替卡韋對延緩乙肝肝硬化的進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亦研究恩替卡韋應用于乙肝肝硬化代償期與失代償期的治療效果,從本文研究總結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恩替卡韋治療后兩期患者病情均有明顯好轉,但代償期患者肝功能指標及乙肝病毒DNA檢測數(shù)值都要優(yōu)于同期失代償期患者,所以結合臨床研究數(shù)據[11-13],并根據本文數(shù)據總結出一定結論:在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治療中,恩替卡韋均能夠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均能改善肝臟功能指標、控制乙肝病毒數(shù)目,雖然恩替卡韋治療代償期效果明顯優(yōu)于失代償期,但總體來說治療效果極佳。
表1 兩組患者具體指標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