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年),初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他的高祖李亨,是唐肅宗,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曾祖李豫,唐代宗。祖父李適,唐德宗;父親李誦,唐順宗。
貞元四年(788年)六月,11歲的李純就被冊封為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他被冊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權勾當軍國政事,即代理監(jiān)國之任。八月四日,李純得順宗李誦傳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于宣政殿。
貞元九年(793年),時為廣陵王的李純?nèi)⒘斯蠟槠蕖?/p>
郭氏女,那可是大有來頭的。她是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代宗長女升平公主。升平公主與郭曖之間的故事后來被人編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戲劇,流傳很廣。
這段故事簡單,就是嫁入郭家的升平公主因拖延給郭家老爺祝壽,和駙馬爺郭曖吵架,導致郭曖對公主大打出手。故事的結局很美好,公主回宮找父王撐腰反倒被勸好,而郭曖也因被其父親押解上殿而取得皇上原諒。
那么故事的背后真的如此簡單嗎?這里的關鍵人物是郭家老爺,郭子儀。
郭子儀是三朝元老,在玄宗時期就已經(jīng)是領兵大將了。后來唐肅宗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手握實權。直到安史之亂平息后,郭子儀由于功績卓著,被加封為司空和代國公,地位顯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根據(jù)歷史學家研究,唐朝中后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藩鎮(zhèn)割據(jù),對唐朝的統(tǒng)治產(chǎn)生極大威脅。而統(tǒng)兵的將領則成了皇權籠絡的對象。如郭子儀這樣的手握天下兵馬大權的元帥,更是皇帝拼命拉攏的重點人物。
打金枝這種事可不小,換作其他皇帝,無論是郭曖說的話還是打公主的行為都足以治了他的罪,甚至誅九族。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與沈皇后的女兒,沈皇后堪稱絕代佳人,貌美如花,善良賢淑,深得唐代宗之寵,然而在唐代宗東征西討的時候,沈皇后卻失落民間行蹤不明,唐代宗便把對沈皇后的寵愛轉移到升平公主身上,升平公主原本從母親那里繼承了絕世的美貌和純良的天性,但由于父皇的嬌寵,使她養(yǎng)成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公主脾氣,時不時撒嬌發(fā)橫,宮中的人都得依著她的性子來。
就在公主回宮告狀之際,郭暖給郭子儀拜壽,郭子儀見他只身而來,又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慮,一再追問,才問明了緣由。郭子儀聽說兒子居然打了金枝玉葉的升平公主,驚懼之余,立刻命人將膽大包天的逆子用繩索綁了,親子押解上殿,到唐代宗面前請罪,郭子儀跪在殿下,叩頭稱罪。
座上唐代宗卻哈哈大笑,命左右扶起郭子儀,并為郭暖松綁,還若無其事地開說道:“俗語說: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之事,何足計較?!惫觾x見皇上心存大度不予追究,心緒也放寬了不少,稱謝回府后,仍把郭暖痛打了一頓,以示教訓,從此后郭子儀對唐皇朝更加忠貞不貳,他的行為也帶動了一大批與他有關系的將領,忠心耿耿地為皇朝效命。
經(jīng)過這一次的折騰與教訓,升平公主好似脫胎換骨般的發(fā)生了改變,性情溫柔,端莊賢淑,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循規(guī)蹈矩的扮演者郭家媳婦的角色。
在她的教育下,他們的一雙兒女也都安分守己,不辱家風,兒子做到大司農(nóng),一生忠耿清廉,一絲不茍,女兒嫁給唐憲宗為后,就是歷史上以賢德著稱的郭皇后。
然而,這位郭皇后,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皇后,終憲宗一朝,他并沒有立后。
其實,論輩分算下來,郭氏由于母親是唐代宗長女,郭氏與順宗李誦是表姑侄,郭氏就長了李純一輩。從憲宗李純這邊說,他要比自己所娶的王妃郭氏低了一輩。
李純成婚后,唐德宗李誦因為郭氏母貴,父、祖有大勛于王室,對這位兒媳表示出無比的寵愛。李純自己對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么冷落,因為,貞元十一年(795年)時,也就是他們婚后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后來改名李恒的唐穆宗。
公元805年,李純即位。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納,繼又舉兵叛亂,威脅東都。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純命自愿親赴前線的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jié)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與隨鄧節(jié)度使李愬等,大舉進攻吳元濟。九月,李愬軍首先攻破蔡州,大敗淮西軍。吳元濟沒有料到李愬軍快速異常,毫無防備地束手就擒。持續(xù)三年的淮西叛亂宣告結束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愬雪夜放蔡州”。
李純繼位后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力圖削平藩鎮(zhèn)割據(jù),恢復唐朝的統(tǒng)一。他又整頓了江淮財賦,招降了河北強大的藩鎮(zhèn),取得了一些成就,被后世稱為“唐室中興”。
唐憲宗晚年先后遇到了立皇后和太子的問題。
遵照祖制,李純初登大位就應當冊立正妻郭氏為皇后,但李純并沒有這樣做,而只是將郭氏立為貴妃。不但未立皇后,連太子也未立。
元和四年(公元808年),在大臣們強烈建議下,唐憲宗李純立長子李寧為后太子。
穆宗出生前,其父憲宗已經(jīng)有了長子李寧和次子李惲。排行老三的穆宗,卻有一個勢力強大的母親,那就是憲宗為廣陵王時于貞元九年(793年)娶的妃子郭氏——對唐室有再造功績的尚父郭子儀的孫女。
長子李寧的母親是宮人紀氏,次子李惲的母親竟沒有留下姓名,在這一情況下,究竟是選擇哪一位皇子,憲宗一直沒有拿定主意。
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后,到元和四年(809年)三月,憲宗心中漸漸地向長子傾斜了。此時的李寧已經(jīng)17歲,平素喜歡讀書,舉止頗符合禮法,深受憲宗的喜愛。于是在大臣李絳建議早立儲君以杜絕奸人窺伺覬覦之心時,他宣布了立長子為嗣君的決定。
元和六年(811年)十二月,剛剛做了兩年太子的李寧竟然在19歲的時候一病而死。李寧的死,使憲宗不得不為選立繼承人再次陷入抉擇。
此時,宮廷內(nèi)外幾乎都建議選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本來憲宗有意立次子李惲,但是李惲因為母氏地位卑賤難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立三子宥的呼聲占據(jù)了上風,憲宗無可奈何,于元和七年(812年)七月下詔立李宥為太子,改名為李恒。十月,舉行了冊立大典。
憲宗這次立儲事件,為穆宗日后的登基埋下了禍根,也為自己留下了禍患。
元和八年(813年)十月,在剛剛冊立新太子整一年的時候,擁立太子的朝廷官員又上表請求憲宗立郭氏為皇后。自玄宗以后,后宮活著被立為皇后的只有肅宗的張皇后,憲宗將郭氏冊立為貴妃已經(jīng)是后宮最尊貴的角色,憲宗以種種借口拒絕了此番動議。
元和十四年底,憲宗因為服用方士柳泌的丹藥身體惡化,太監(jiān)吐突承璀也就加緊了改立憲宗次子李惲的謀劃。太子李恒十分緊張,曾經(jīng)問計于他的舅舅郭釗,時為司農(nóng)卿的郭釗囑咐他,一定要盡“孝謹”之心,不要考慮其他的事。這說明他們已經(jīng)做好了充分準備,就等著憲宗死了。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等人立即擁立太子即位,這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惲被這突如其來的政變殺了個措手不及,一起被送上了黃泉路。
穆宗成功登基,他對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給予了不同的賞賜,把生母郭貴妃冊立為皇太后,以報答她多年來的辛苦扶持。與此同時,他對父皇的親信和寵臣則分別處以殺罰貶斥。
唐憲宗生前未立皇后的原因,他自己說是為了不讓皇后干涉自己寵幸別的女人?!杜f唐書·后妃傳》記載憲宗說,“帝多私愛,以后門族華盛,慮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冊拜后時。”
在中晚唐歷史上,從憲宗開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相繼效法,也都沒有立皇后,原因與其類同。這一時期史書上所稱的皇后,其實都是她們的兒子當上皇帝以后加封的。
至于唐憲宗不立皇后原因,除了害怕皇后吃醋,干涉自己的性福生活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他從前輩皇后那里得到教訓,比如高宗武后迥宗韋后,肅宗張后,都曾以皇后身份干預朝政,讓皇上老公一籌莫展、忍氣吞聲。又加上郭氏的家庭背景,更讓憲宗皇帝有所顧忌,不敢立她為后了。
(摘自公眾號“老張在路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