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云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xiàn)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nèi)容、性質(zhì)還是選拔的標(biāo)準(zhǔn)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并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于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xiàn)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首先要提的是祖宗,一個人能考中功名,絕對是因為祖宗積德——而且是積大德的緣故。
清代學(xué)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了好幾樁這樣的事情。
萬歷年間在福建清流當(dāng)過縣令的蔣皆我,做官時“多惠政”。那時一些山民迷信蠱術(shù),“多畜蠱毒,人至輒死”,蔣皆我不信這個邪,堅決取締,抓捕培養(yǎng)和配置蠱毒的人,并找到治療蠱毒的良方公之于眾,很多人因此幸免于難。清流舊時還有一個惡俗,凡是賣給富貴人家做婢女的女孩,等同于奴隸,每天要做無數(shù)艱苦的工作,“日椎髻赤腳負(fù)汲道中”,就算成年了也不能出嫁。而家里貧窮的小伙子們又娶不起媳婦,只能打一輩子光棍……蔣皆我覺得這是傷天害理的事情,于是下令,凡是家中有婢女的,滿二十歲必須出嫁,不然主家要受重罰,“能遵令者各贈以銀”,結(jié)果一天就有幾千個女孩找到了夫婿。
清流的老百姓對蔣皆我感激不盡,等他卸任時,集資買了一石的豆子送給他,豆子能發(fā)芽,在古代寓意著“子子孫孫發(fā)科發(fā)甲”,結(jié)果蔣皆我的兒孫一大堆考中進士的,“俱以文學(xué)宦績著名東南,至今不絕”。
救萬民跟救一命,效果相同。有個名叫徐北山的天津人,以販鹽為生,后來漸漸中落。乾隆五十年的除夕,他外出躲債,在一個小巷子里突然聽見“黑暗中有哭聲甚慘”,他舉起火把一照,見是一個窮人,一邊哭泣一邊往樹上打繩結(jié),一看就是準(zhǔn)備上吊,徐北山趕緊上前問他怎么回事,那人說自己欠債實在還不起了,徐北山把自己身上最后一點錢給了他說:“我其實也是外出躲債,時日艱難,但總要想辦法活下去,尋短見算怎么一回事呢?”那人跪地磕頭,起來時見徐北山已經(jīng)悄然離去……十幾年后,徐北山的兩個兒子徐瀾、徐淮分別考中進士,第三子徐漢亦考中嘉慶戊午舉人。
不過祖先到底積德不積德,這是個很難掌控和改變的事情,所以本人的“積德”更加靠譜、可操作性更強。
清代學(xué)者許奉恩在《里乘》中寫過一個很傳奇的志異故事:“甲與乙偕赴秋試,袱被同車”,這天日暮時分,突然迷路,見前有茅屋數(shù)椽,上前叩門求宿,突然“聞內(nèi)哭聲甚哀”,倆人覺得奇怪,很久,哭聲總算慢慢停了下來,一老婦持燈開門,問他們什么事?“甲乙以失路借宿告”,老婦面有難色,說家中沒有男人,又很狹窄,難以住宿。甲乙二人說:有個容膝之地,得免露宿即可,別無他求。老婦只好同意了。
二人很高興,跟著老婦人進了屋子,把袱被鋪在地上,準(zhǔn)備這么坐到天亮,因為沒有其他事可做,就跟老婦聊天,問她家男人去哪兒了,剛才聽到十分悲傷的哭聲,所為何事?那老婦人嘆息道:“我的丈夫和兒子都是本地頗具微名的讀書人,趕上瘟疫,不幸雙雙遇難,剩下我和兒媳兩個孀婦難以存活,何況喪事花費巨大,借了不少錢,而今又還不上,不得不讓兒媳改嫁到債主家抵債,兒媳不愿,我又不忍,只好抱頭痛哭……”說著又不禁落下淚來。
甲乙聞之惻然,問老婦人一共欠了多少錢的債,老婦回答說是四十兩銀子。甲乙商量了一下對她說:“我們出外趕考,帶了充足的路費,索性贈你們四十兩銀子,幫你們婆媳二人還債好不好?”老婦一聽,跪在地上就磕頭,泣謝道:“倘若能如此,恩同再造,結(jié)草莫報!”甲乙連忙將她扶起,從行囊中拿出四十兩銀子交給她,等到天亮便辭別而去。
恰是農(nóng)歷七月中旬,正所謂新秋殘暑,晴雨不時。這天傍晚,甲乙二人正發(fā)愁這回該去哪里投宿呢,只見月出東山,皎若晶鏡,路旁突然出現(xiàn)一座小草屋,門口有兩個人正在徘徊著,仿佛在等待著什么。見到甲乙二人至,那倆人拱手上前道:“恭候二位已經(jīng)很久了,請你們到草屋里歇息片刻吧!”甲乙二人定睛一看,只見這倆人一個是老翁,“蒼髯垂胸,年可五十許”,另外一個比較年輕。甲乙二人十分高興,連稱打擾,老翁說:“二公休得謙讓,蝸居狹陋,還請不要見怪才是。”
酒足飯飽,月至中天,明河橫練。老翁說:“良夜逢嘉客,悶飲殊屬無趣,咱們不妨尋個題目比賽制藝(八股文)如何?”于是效仿科舉考試,從《四書》里尋了三句話擬三道考題,一起撰文?!凹滓覙?gòu)思頗苦,見老者少者走筆風(fēng)馳,頃刻三藝各就”。老翁把自己和兒子的文章拿給甲乙二人看說:“我們父子二人遁跡荒郊已久,對制藝已經(jīng)忘卻得差不多了,草草急就,敢求斧正?!奔滓易x之,嘆為杰作,自愧不及。
老翁說:“夜已經(jīng)很深了,二位先生不妨早早休息,明天早晨出發(fā)去趕考吧!”說完跟那年輕人席地而眠,甲乙疲憊了一天,在東西二榻上分別躺下熟睡。
第二天早晨他們醒來,不禁大吃一驚,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躺在墳地里,無論床榻、餐具都消失不見,只有昨夜游戲所做的“考卷”,駭愕良久,再看眼前兩座墳?zāi)沟哪贡闲彰?,正是那老婦的丈夫和兒子!他們知道昨夜二鬼乃是報恩,趕忙把老翁和其子的“考卷”背牢?!叭腴?,果此三題,錄之,果同中式;春闈,復(fù)聯(lián)捷成進士。”
當(dāng)然,還有一種特別罕見的,就是祖先也積德,自己也給力的,等于在“品德加分項”上再加一道保險,想不考中功名都難。
清代學(xué)者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寫道光時期官至協(xié)辦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的湯金釗事。湯金釗是蕭山人,他的父親乃是做小生意的,除夕收了賬,揣著三十兩銀子,冒著風(fēng)雪回家,忽然見街邊的小巷子里,有夫妻倆在抱頭大哭,“聲甚哀”。湯父上前問他們?yōu)槭裁床换丶?,在這里哭泣?丈夫說:“欠了一屁股的債,年三十實在躲不過去了,債主讓我把妻子改嫁給他還債,但我們夫妻倆感情甚好,實在不忍分離。”湯父想了想問:“你們欠債主多少錢?”答曰三十兩銀子,湯父點點頭:“這倒正好。”于是傾囊所出。夫妻倆感動極了,一個勁兒問他姓名,湯父只說自己姓湯就離開了,夫妻倆一路打聽,知道他有個兒子名金釗,尚年幼,已經(jīng)上學(xué)堂,正在讀書,夫妻倆“謹(jǐn)記之,以圖厚報”。
這夫妻倆有一個女兒,十三四歲,相貌非常美麗,浙江巡撫“欲進美女以媚和珅”,滿處尋找美女,結(jié)果看上了他們的女兒,重金買下送到京城給和珅做妾。和珅非常寵愛她,沒過幾年她給和珅生下一個兒子,在家中地位更高,和珅對她“惟其言是聽”。而女子的父母每次來京城看她,都不忘了提醒她有位姓湯的人對其家有再生之德,切不可忘,這女子“思報湯德”,沒事兒就給和珅吹枕邊風(fēng),和珅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
這一年鄉(xiāng)試,和珅專門給浙江主考官下了一道密令,如果有個叫“湯金釗”的人參加考試,務(wù)必照應(yīng)。和中堂的話,主考官豈敢不聽,“榜發(fā),(湯金釗)巍然解首”——解首就是解元,鄉(xiāng)試第一名。湯金釗哪兒知道這些事,按照規(guī)矩入京準(zhǔn)備參加下一步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沒過兩天,“和珅使人持名片,送銀三百兩至”,恰好湯金釗外出,送東西的人只好先回和府,并叮囑旅店老板,讓他轉(zhuǎn)告湯金釗,明天去和府一趟拜見和大人——只要湯金釗去了,接下來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湯金釗都是十拿九穩(wěn)的第一名!
等晚上湯金釗回到旅店,聽店老板轉(zhuǎn)達(dá)了和珅的話,長嘆道:“我憑真才實學(xué)做官,絕不做趨炎附勢之人?!碑?dāng)即雇車出京回蕭山,“不入闈”。
不久和珅敗亡,湯金釗才重新參加禮部會試,這時他已經(jīng)名滿天下,大家都拿他比作兩次謝絕張居正延攬的明代大才子湯顯祖,而嘉慶皇帝也認(rèn)為他不肯依附和珅,十分難能可貴,這對他后來仕途之路的一帆風(fēng)順,無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積德”和金榜題名是否存在因果關(guān)系,對于具備基本科學(xué)素養(yǎng)的我們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不過,不應(yīng)將古人的這種觀點簡單視之為“愚昧迷信”,而是應(yīng)該體會到個中深意:他們希望每一位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國家管理者的生員,都能牢記自己的成功來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們能繼續(xù)行善政做好事,給自己的后代積德……封建專制時代的老百姓,這點兒小心思既可笑又可憐,對手中握有權(quán)力而為非作歹的官吏,畏之,懼之,無奈之,最后只能諂之,哄之,嘆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