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云 童中全 宋海波 劉政春
(1.南縣南洲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湖南 南縣 413200;2.南縣農業(yè)局,湖南 南縣 413200;3.南縣明山頭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站,湖南 南縣 413200)
近年來,有研究者就不同移栽密度對水稻的群體結構、生長發(fā)育、光合特性、氮素利用和產量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1-5]。湖南省南縣地處洞庭湖腹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溫、光、熱、水源和土質條件特別適合雙季稻的生長,是我國雙季稻的重要產區(qū)。但雙季稻生產水稻產量差異較大,筆者通過大量上戶調查,結合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插秧機栽插不同密度和基本苗是影響本地區(qū)雙季稻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針對該地區(qū)不同行距高速插秧機機插不同密度和苗數對雙季稻的產量等經濟性狀的影響方面研究的較少,因此,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不同行距高速插秧機機插不同密度對雙季晚稻產量等經濟性狀的影響研究,為南縣雙季晚稻生產找到適宜的插秧機機型和合理的移栽密度[6]。
試驗于2017年6—11月在南縣南洲鎮(zhèn)洗馬湖村7組張友田家的責任田中進行,試驗地土壤為洞庭湖平原湖泊沖積而成的紫潮泥黏壤土。試驗田的栽培模式為雙季稻(早稻+晚稻),紫潮泥黏壤土的特性為土壤弱堿性,pH值為7.9;土層深厚,腐殖質多,結構良好,土質肥沃;無重金屬污染,無工業(yè)污染。南縣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雨水充沛,日照時間長,給水稻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6]。
試驗設6個機插密度處理(行距×株距):處理1,30.0cm×21.0 cm;處理2,30.0 cm×14.0 cm;處理3,25.0 cm×21.0 cm;處理4,25.0 cm×14.0 cm;處理5,23.3 cm×21.0 cm;處理6,23.3 cm×14.0 cm。每個處理重復3次,處理隨機排列,各處理小區(qū)面積為100 m2。供試機型行距為23.3、25.0、30.0 cm的不同行距高速插秧機,供試品種為雜交稻岳優(yōu)518(由湖南桃花源農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塑料軟盤淤泥濕潤秧田育秧。試驗田于6月28日播種,7月15日秧田追尿素5 kg/667 m2(含氮46.0%,岳陽洞庭氮肥廠生產)作“送稼肥”。
前作于7月15日收獲,7月16日對大田進行翻耕平田,7月18日進行晚稻機插,做到“五花水”插秧,淺水活蔸,插完后要注意立即進行淺水護苗活蔸。
移栽時均將插秧機的取秧量調至最大檔,保證每穴4苗左右。翻耕前大田施51%“撒可富牌”水稻專用復合肥20.0 kg/667 m2(N∶P∶K=17∶17∶17,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生產)作基肥。7月17日用“掃弗特”30%丙草胺100 g/667 m2(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兌水15.0 kg噴霧進行芽期封閉除草。7月24日結合除草追施尿素5.0 kg/667 m2、大粒鋅0.8 kg/667 m2(含鋅≥35.5%,長沙銳啟化工產品有限公司生產)、60%芐嘧·苯噻酰100 g/667 m2(江蘇快達農化有限公司生產)。8月1日追施分蘗肥,可施尿素10.0 kg/667 m2、51%“撒可富牌”水稻專用復合肥15.0 kg/667 m2。8月22日施尿素4.0 kg/667 m2、加拿大產氯化鉀(含鉀≥60%)6.0 kg/667 m2作穗肥。
防病治蟲方案如下:播種前每3.0 kg谷芽用5 mL 30%噻蟲嗪拌種劑拌芽;7月18日,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 mL/667 m2+25%吡蚜酮8 g/667 m2作送稼藥;8月15日,施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 mL/667 m2+80%烯啶·吡蚜酮8 g/667 m2+5%已唑醇100 mL/667 m2;9月7日,施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 mL/667 m2+80%烯啶·吡蚜酮16 g/667 m2+5%已唑醇100 mL/667 m2;9月22日,施用80%烯啶·吡蚜酮8 g/667 m2+48%毒死蜱70 mL/667 m2+5%已唑醇100 mL/667 m2。每次施藥兌水30.0 kg,于晴天15:00后噴施,施藥時田間保留2~3 cm的水層。
表1 不同行距機型對晚稻生育期的影響
表2 不同移栽密度對晚稻分蘗動態(tài)的影響
表3 經濟指標和產量
1.4.1 觀察記載水稻的主要生育時期。記載各處理的播種期、移栽期、分蘗始期、分蘗盛期、幼穗分化期、始穗期、齊穗期和成熟期等,并觀察出全生育期。
1.4.2 莖蘗動態(tài)測定方法。移栽后第5天采取對角線取樣法,每隔5 d人工數一次出苗數。每小區(qū)取5點,每點取10蔸,計算單位面積的苗數。
1.4.3 穗粒結構及產量。成熟期采取五點取樣法,每個處理小區(qū)每個點取10蔸,共取50蔸,人工數出有效穗數,計算出單位面積有效穗,并根據分蘗盛期的莖蘗數計算出成穗率。隨機抽取5蔸,人工數出每穗的總粒數和實粒數,并計算出結實率。同時,小區(qū)單打單收單曬,分別實測稻谷的含水量,實稱小區(qū)稻谷產量,并計算為小區(qū)產量,折算出單位面積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晚稻H優(yōu)518在播期和移栽期相同的情況下,密行距機型移栽的晚稻,水稻的生育期有所縮短,但各處理間生育期差異不顯著。處理1、處理3和處理5相同,都為112 d,比處理6增加2 d。處理2和處理4生育期相同,為111 d。
從表2可以看出,基本苗數隨著機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峰苗的出現(xiàn)時間隨著機插密度的增加而提早,處理1高峰苗數456萬株/hm2,出現(xiàn)在拔節(jié)后,成穗率只有66.5%,無效分蘗占33.5%,群體質量一般;處理6高峰苗數達630萬株/hm2,出現(xiàn)在拔節(jié)前,但高峰苗偏多,群體偏大,群體質量也不高;處理4高峰苗出現(xiàn)在拔節(jié)期或稍前,高峰苗數617萬株/hm2,群體適中,群體質量好??傊?,隨著移栽密度的增加,單位面積有效穗增加,但莖蘗的成穗率有所下降。
從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間的有效穗有一定的差異,以處理6為最高,處理1最低;各處理的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無顯著性差異。水稻產量以處理4最高,為7 991 kg/hm2;其次是處理2,產量為7 850 kg/hm2;處理1的產量為最低,顯著低于其他處理。各處理的產量排序為處理4>處理2>處理6>處理5>處理3>處理1。
在湘北地區(qū),由于在雙季晚稻生育過程中外界氣溫呈逐漸降低的變化趨勢,不同行距機型機插不同密度對雙季晚稻產量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湘北地區(qū)的雙季晚稻生產上,提倡推廣“增種、增盤、增基本苗”的“三增”技術,來適當增加晚稻的移栽密度,增加晚稻基本苗數,對提高晚稻產量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湘北洞庭湖雙季稻主產區(qū),在現(xiàn)有的栽培條件下,雙季晚稻機插以行距25.0 cm的高速插秧機機型為好,密度以25.0 cm×14.0 cm,每蔸插4根苗,插足120萬株/hm2基本苗為宜,能取得較高的水稻產量。同時,在田間管理上應推廣超級稻“三定”栽培技術、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病蟲專業(yè)化防治技術,從而達到高產、穩(wěn)產、高效、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