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馬遵敬,王旭東,羅青桂,秦 磊,金力鉆
?
塞浦路斯12區(qū)塊油氣成藏特征
李 輝,馬遵敬,王旭東,羅青桂,秦 磊,金力鉆
(中海石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為深入認識塞浦路斯12區(qū)塊油氣成藏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基于油氣成藏理論,對12區(qū)塊油氣成藏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建立了油氣成藏模式,明確了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12區(qū)塊油氣藏具有生儲蓋配置條件優(yōu)越、“雙凹”供烴、斷裂–砂體輸導、近源運聚、中央凸起帶富集的特征;晚侏羅–早白堊世油氣沿油源斷裂近距離運移至凸起背斜構造圈閉中聚集成藏,遭受后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形成斷背斜氣藏;生烴凹陷的分布格局、中央凸起帶構造抬升及由此發(fā)育的油源斷裂和構造圈閉直接控制了油氣藏的空間分布。
塞浦路斯;12區(qū)塊;成藏特征;主控因素
塞浦路斯12區(qū)塊位于黎凡特盆地的西南部,距離塞浦路斯利馬索爾南部168 km,面積158 km2。黎凡特盆地(Levant Basin)是分布于東地中海的被動大陸邊緣盆地,自2009年諾貝爾能源公司(Nobel Energy Inc)在該盆地發(fā)現了塔馬爾(Tamar)氣田以來,該區(qū)不斷獲得重大油氣發(fā)現[1–4],說明該盆地深水油氣資源豐富。相對于東非被動大陸邊緣盆地,黎凡特盆地整體勘探程度較低,已有的油氣發(fā)現主要集中于盆地南部的以色列海域;盆地西部的塞浦路斯12區(qū)塊于2011年已發(fā)現了A氣田,水深1 689 m,可采儲量1.29×108t[5]。
前人對于該盆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部區(qū)域構造和沉積領域[6–8],對于盆地西部區(qū)塊缺少系統(tǒng)的綜合研究。本文通過分析西部的12區(qū)塊A氣田成藏條件,總結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以便深入認識氣藏的地質特征和資源潛力,有助于加深對黎凡特盆地油氣成藏特征的認識。
黎凡特盆地位于阿拉伯板塊西北部和非洲板塊東北部[6],盆地以東地中海正斷層帶和走滑斷裂帶為界,自北向南有“楔形”特征,塞浦路斯12區(qū)塊構造位置在黎凡特盆地的西南邊緣。
黎凡特盆地的現今結構具有明顯的“兩元”結構。一期斷陷型盆地:自早侏羅紀區(qū)域不整合之后的斷塊活動形成拉張型半地塹沉積盆地,沉積了侏羅系淺水碳酸巖、下白堊統(tǒng)碎屑巖和上白堊至始新世碳酸鹽巖。
二期坳陷盆地:中新世之后盆地構造活動趨于平緩,晚期受東部大陸邊緣弧形褶皺帶影響較小,以水平穩(wěn)定沉降為主。
12區(qū)塊沉積地層主要保留上三疊系以后地層,侏羅紀晚期至漸新世為斷陷期,河流攜帶大量的碎屑物質入海,是陸緣碎屑和碳酸鹽臺地共同發(fā)育時期;白堊紀晚期盆地構造運動加劇,隨著海水的加深,以淺海–半深海碳酸鹽沉積為主。其中在中新世發(fā)育一套穩(wěn)定的蒸發(fā)巖,可以作為穩(wěn)定的區(qū)域蓋層(圖1)。
黎凡特盆地有多套生儲蓋組合。烴源巖主要為泥質頁巖,生油層有四套: Jr11、Jr22–Jr23、Jr32–Jr33、Cr13–14;儲層為濁積河道砂體,發(fā)育三期:Cr12、Cr15– Cr21、Ng1;緊鄰烴源巖層的泥頁巖作為蓋層,有利于油氣的聚集和保存。
圖1 12區(qū)塊地層發(fā)育序列(修改自Gardosh et al.,2011)
A氣田發(fā)育在一個相對完整的背斜構造上,背斜構造自白堊世至中新世持續(xù)發(fā)育,形成時間早、繼承性好,為油氣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同時區(qū)內斷層具有階梯狀雁列式發(fā)育的特點,地震剖面顯示深層斷距小而淺層斷距增大明顯,深層可作為溝通油源的運移通道,而淺層形成砂泥對接,可對油氣藏形成有效的封堵作用,有利于油氣的運移聚集。
濁積水道砂體為油氣的運聚提供了優(yōu)質的儲集空間。CyprusA–1井5 178.00~5 180.00 m井段巖心分析可識別鮑馬序列,5 179.75~5 180.00 m由致密砂巖和砂質泥巖組成,見平行紋層,具有鮑馬序列中B段的特征;5 178.75~5 179.75 m巖性為中砂巖,見交錯層理,發(fā)育碟狀構造、泄水構造等滑塌變形構造,體現了牽引流和重力流復合作用的結果,具有鮑馬序列中C段沉積特征;5 178.20~5 178.75 m井段巖性為中砂巖,發(fā)育平行層理和斜層理,由致密砂巖和砂質泥巖組成,局部見水平紋層,說明主要為垂向沉落,而局部又具有牽引流的特征,符合鮑馬序列D段的沉積特征;5 178.00~5 178.20 m井段巖性為泥灰?guī)r,為細粒物質在深水中直接沉降的結果,與鮑馬序列E段特征吻合。
CyprusA–1井的C砂的含砂量70%~80%,D2砂的含砂量更高,達到了90%左右。從單井的物性分析可以看出,C砂的凈毛比為55%,孔隙度為20%,含氣飽和度為61%;D1砂的凈毛比為44%,孔隙度為50%~54%,含氣飽和度為61%; D2砂的凈毛比為57%,孔隙度為20%,含氣飽和度為61%;由此可見碎屑巖儲層具有較好的儲集性能,為油氣提供了儲集空間。
(1)構造背景與油氣成藏。12區(qū)塊最大的特點是中央隆起發(fā)育一系列幅度不等的背斜,被后期斷層切割成斷背斜構造。這些繼承性的背斜構造有利于油氣大規(guī)模的聚集成藏。從黎凡特盆地目前發(fā)現的含油氣情況來看,Tamar、Leviathan、Tanin、Dolphin等鄰區(qū)已發(fā)現氣田均處在良好的背斜構造背景之上。
(2)構造幅度與油氣成藏。繼承性背斜構造幅度的大小控制了油氣的充注程度,同時也控制了油氣田的規(guī)模和儲量。
(3)斷層封堵性與油氣成藏。從已發(fā)現的CyprusA–1井的氣藏證實其東側的斷層具有較好的封堵性,結合本區(qū)發(fā)育的斷層為正斷層,具有壓扭性質,因此對油氣運聚起到有效封堵作用。
(1)濁積河道砂體展布對油氣成藏的作用??扇菘臻g的變化使?jié)岱e河道砂體展布有一定規(guī)律,圖2為不同沉積時期河道的刻畫,隨著河道砂體的遷移擺動,儲層儲集性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區(qū)塊內不同時期的油氣富集程度有較大差異,A區(qū)塊氣藏主要富集層段為C砂、D1u砂、D1L砂和D2砂。
(2)沉積微相(優(yōu)勢儲集相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CyprusA–ST1、C–2兩口井同在濁積河道,小單層之間電性特征存在較大變化,小單層處于不同沉積相帶上,影響了儲層的儲集性能,從而對油氣藏的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圖2 地震相河道砂體預測
基于上述成藏條件與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結合盆地已發(fā)現的油氣藏分布狀況,平面上油氣藏主要富集在二期坳陷盆地中的背斜或斷背斜構造主體,縱向上主要集中在C、D1、D2砂層中;儲層均為上部砂巖,坳陷期(斷)背斜儲油,長期繼承性發(fā)育的(斷)背斜隆起兩側形成的次凹為“雙向”供源,且在深部存在斷層–砂體油氣運移的“中轉站”,沿斷層垂向運移至上部儲層,成為砂體–斷層復合輸導體系,為油氣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因此,A氣田油氣成藏模式具有“雙凹雙向”供烴、斷裂–砂體輸導、近源運聚、背斜富集成藏的特征(圖3)。
圖3 黎凡特盆地油氣成藏模式
(1)塞浦路斯12區(qū)塊油氣成藏條件優(yōu)越,優(yōu)質厚層富含有機質的烴源巖提供物質基礎,中厚層濁積河道砂巖是較好儲層,近南北向的通源斷裂體系為油氣提供良好的輸導條件,利于油氣富集分布于中央凸起帶的斷背斜構造圈閉中。
(2)塞浦路斯12區(qū)塊油氣成藏模式為“雙凹雙向”供烴、斷裂–砂體輸導、近源運聚、背斜富集成藏模式;中央凸起帶構造抬升及由此發(fā)育的近南北向油源斷裂和構造圈閉是控制油氣藏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
[1] MAHOUND Y,MASSON F,MEGHRAOUI M,et al.Kinematicstudy at 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atolian fault and the Dead Seafault from GPS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Geodynamics,2013,67(3):30–39.
[2] FERRY M,MEGHRAOUI M,KARAKI N A,et al.Episodic behavior of the Jordan Valley section of the Dead Sea fault inferred from a 14–ka–long integrated catalog of large earthquakes[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11,101(1):39–67.
[3] BOWMAN S A.Reg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prospectivity of offshore Syria[J].GeoArabia,2011,16(3):95–124.
[4] IHS.International energy oil & gas industry solutions[DB/OL].[2015–12–30].http://www.ihs.com/industry/oil–gas/international.aspx.
[5] 劉小兵,張光亞,溫志新,等.東地中海黎凡特盆地構造特征于油氣勘探[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7,44(4):540–548
[6] SCOTESE C R,GAHAGAN L M,LARSON R L.Plate tecton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ocean basins[J].Tec tonophysics, 1988,155(1/2/3/4): 27–48.
[7] ROBERTS D G,BALLY A W.Regional geology and tectonics:Principles of geologic analysis[M].London:Elsevier,2012.
[8] 溫志新,王兆明,宋成鵬,等.東非被動大陸邊緣盆地結構構造差異與油氣勘探[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42(5): 671–680
[9] 高磊,明君,夏同星,等.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地震儲層預測及在水平井實施中的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1,25(6):60–70
[10] GARDOSH M A,DRUCKMAN Y,BUCHBINDER B.The Late Tertiary deep–water siliciclastic system of the Levant margin:Anemerging play offshore Israel[R].Houston:AAPG,2009.
編輯:蒲洪果
2017–10–31
李輝,高級工程師,1976年生,2005年畢業(yè)于石油大學(華東)資源勘查專業(yè),現從事勘探地質綜合研究工作。
1673–8217(2018)04–0028–04
TE112.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