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古代苜蓿物種考述

      2018-08-18 03:58:42孫啟忠柳茜李峰陶雅徐麗君
      草業(yè)學報 2018年8期
      關(guān)鍵詞:大宛紫花李時珍

      孫啟忠,柳茜,李峰,陶雅*,徐麗君

      (1.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42;3.呼倫貝爾國家野外站,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資源與農(nóng)業(yè)區(qū)劃研究所,北京100081)

      我國苜蓿屬(Medicago)植物栽培始于漢代已是不爭的事實[1-13]。然而,漢代所栽培的苜蓿是開紫花還是開黃花,在最早記載苜蓿的《史記》[1]《漢書》[2]《四民月令》[14]等史料中并沒有明確指出,這已成為我國苜蓿的千古之謎,導致2000多年來對其研究、考證乃至揣測從未停止過。在之后的史料中,既有記載苜蓿開紫花的,如唐韓鄂[15]《四時纂要》、明朱橚[16]《救荒本草》、明王象晉[17]《群芳譜》等,也有記載苜蓿開黃花的,如明李時珍[18]《本草綱目》、明姚可成[19]《食物本草》、清張宗法[20]《三農(nóng)紀》、清閔鉞[21]《本草詳節(jié)》等。盡管古代或近現(xiàn)代學者對我國苜蓿物種進行了許多考證研究,如程瑤田[22]、吳其濬[23]、黃以仁[24]、向達[25]、陳直[26]、夏緯瑛[27]、繆啟愉[28-30]、西北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31]、吳受琚[32]、吳征鎰[33]、馬愛華[34]、吳澤炎[35]、《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36]等,但到目前為止,在其認識上還存在分歧。大致有5種觀點,一是古代苜蓿專指紫苜蓿(Medicagosativa);二是南苜蓿(M.hispida);三是紫苜蓿與南苜蓿的合稱;四是黃花苜蓿(M.falcata);五是不確定。鑒于此,本研究試圖以古代文獻為基礎(chǔ),應(yīng)用植物生物學考據(jù)學原理與方法,對近現(xiàn)代關(guān)于苜蓿物種考證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判斷,甄別歸納,再回溯史料,驗證史實,對我國古代苜蓿物種研究做一考述,以期查證分歧原因,凝聚共識,為我國古代苜蓿正本清源,為苜蓿史研究提供依據(jù),同時亦為今天的苜蓿植物學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1 文獻源

      文獻以記有苜蓿的典籍為主,從漢代最早記載苜蓿的《史記》[1]到清代《野菜贊》共計42本典籍(表1),其中漢代3本、魏晉南北朝6本、唐代4本、宋代6本、元代1本、明代9本、清代13本。在收集整理記載苜蓿植物生物學典籍的基礎(chǔ)上,應(yīng)用植物考據(jù)學原理,對其進行排比剪裁和爬梳剔抉,以查證歷史典籍記載(表1),結(jié)合近現(xiàn)代研究成果,考證苜蓿物種。

      2 考錄

      從所考42種典籍看,對苜?;ㄉ挠涊d可分為3類,即未指明花色、紫色花和黃色花。

      2.1 未指明苜蓿花色

      《史記》[1]是記載我國苜蓿引入與栽培的最早史料,之后《漢書》[2]亦記載了與《史記》[1]相類似的內(nèi)容,《四民月令》[14]是最早記載苜蓿栽培技術(shù)的農(nóng)書,然而這些典籍都沒有說明苜蓿的花色。到魏晉南北朝乃至以后,出現(xiàn)了許多記載苜蓿的史料,但大部分均未明示苜蓿的花色。

      《史記·大宛列傳》[1]:“(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葡萄苜蓿?!?/p>

      《漢書·西域傳》[2]:“(大宛)馬嗜目宿。……多善馬,……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葡萄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p>

      《四民月令》[14]: “(正月)牧宿子及雜蒜,亦可種;此二物皆不如秋。” “(七月)可種蕪菁及芥、牧宿,……。刈芻茭?!?“(八月)種大、小蒜,芥,牧宿?!?/p>

      《西京雜記·樂遊苑》[37]:“樂遊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為懷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p>

      《本草經(jīng)集》[39]:“苜蓿,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氣味故也。外國復(fù)別有苜蓿草,以治目,非此類也?!?/p>

      《名醫(yī)別錄》[40]:“苜蓿,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齊民要術(shù)》[41]:“……(苜蓿)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則止。春初既中生噉,為羹甚香;長宜飼馬,馬尤嗜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都邑負郭,所宜種之?!?/p>

      《洛陽伽藍記》[42]:“禪虛寺,在大夏門外御道西?!谐瘯r,宣武場在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苜蓿生焉?!?/p>

      《前漢書》[43]師古曰:“今北道諸州舊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漢時所種也?!?/p>

      《食療本草》[32]:“苜蓿:此處人采根作土黃耆也。又,安中,利五臟。煮和醬食之,作羹亦得?!?/p>

      《新修本草》[44]復(fù)引了《本草經(jīng)集》[39]對苜蓿的記述。

      《全芳備祖》[45]:“苜蓿:雜錄:北人甚重,江南人不甚食,以其無味也?!?/p>

      《爾雅翼》[46]:“苜蓿,本西域所產(chǎn),自漢武時始于中國?!?/p>

      《新安志》[47]:“苜蓿者,漢離宮所殖,其上常有兩葉丹紅,結(jié)穟如穄,率實一斗者,春之為米五升。亦有秈有穤,秈者唯以作飯須熟食之,稍冷則堅凝,穤者可轉(zhuǎn)以為餌,土人謂之灰粟?!?/p>

      《嘉泰會稽志》[48]:“灰粟,樹葉如,苗頭如丹,高丈許,米如莧子,或云灰粟,即苜蓿。漢使采其種西域,天子益種離宮旁者。西京雜記曰:苜蓿,一曰懷風,或謂光風,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p>

      《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49]復(fù)引了《本草經(jīng)集》[39]對苜蓿的記述。

      《本草衍義》[50]:“苜蓿,唐李白詩云:天馬常銜苜?;ǎ谴?。陜西甚多,飼牛馬,嫰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有宿根,刈訖又生?!?/p>

      《本草品匯精要》[54]:“苜蓿無毒,叢生?!蓖瑫r,還復(fù)引了《本草經(jīng)集》和《本草衍義》對苜蓿的記載內(nèi)容。

      《陜西通志》[55]除復(fù)引了《史記》[1]、《西京雜記》[37]對苜蓿的記載外,還記載到:“陶隱居云,長安中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寇宗奭曰,陜西甚多,用飼牛馬,嫰時人兼食之(本草綱目)。李白云天馬常銜苜?;ㄊ谴耍陡实?,不可多食,用宿根,刈訖復(fù)生(馬志)。民間多種以飼牛(咸陽縣志)?!?/p>

      2.2 苜蓿開紫花

      《四時纂要》[15]可能是目前發(fā)現(xiàn)記載苜蓿開紫花的最早史料,之后也出現(xiàn)了不少記載苜蓿開紫花的典籍,如《救荒本草》[16]《群芳譜》[17]《農(nóng)政全書》[51]等。

      《四時纂要》[15]:“(十二月)燒苜蓿,苜蓿之地,此月燒之,訖,二年一度,耕壟外,根斬,覆土掩之,即不衰。凡苜蓿,春食,作干菜,至益人。紫花時,大益馬?!?/p>

      《農(nóng)桑輯要》[31]復(fù)引了《齊民要術(shù)》《四民月令》和《四時類要》對苜蓿的記述。

      《救荒本草》[16]:“苜蓿出陜西,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錦雞兒花葉,微長;又似豌豆葉,頗小,每三葉攢生一處。稍間開紫花。結(jié)彎角兒,中有子,如黍米大,腰子樣。味苦,性平,無毒;一云微甘,淡;一云性涼。根寒。救饑,苗葉嫩時,采取煠食。江南人不甚食。多食利大小腸?!?/p>

      《群芳譜》[17]:“苜蓿,一名木粟,爾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飯也。一名懷風,一名光風草,西京雜記云: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懷風,又名光風。一名連枝草。西京雜記云:茂陵人謂之連枝草?!?/p>

      “張騫自大宛帶種歸,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豌豆頗小,每三葉攢生一處,稍間開紫花,結(jié)彎角,角中有子,黍米大,狀如腰子。三晉為盛,秦、魯次之,燕、趙又次之,江南人不識也。……史記·大宛傳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苜蓿極望?!?/p>

      “夏月取子,和蕎麥種,刈蕎時,苜蓿生根,明年自生,止可一刈,三年后便盛,每歲三刈,欲留種者,止一刈,六七年后墾去根,別用子種?!魤ê蟠文攴N谷,必倍收,為數(shù)年積葉壞爛,墾地復(fù)深,故今三晉人刈草三年即墾作田,亟欲肥地種谷也?!?/p>

      《農(nóng)政全書》[51]:“苜蓿,出陜西,今處處有之。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綿雞兒花葉,微長;有似豌豆葉,頗小,每三葉攢生一處。稍間開紫花,結(jié)彎角兒,中有子如黍米大,腰子樣。”

      《庶物異名疏》[52]:“懷風:西京雜記苜蓿一名懷風或謂之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韻學一名可為菜,苜蓿胡中菜,張賽得之西戎,仁過臨濟間,見其花紫而長,初枝可作羹和面?;ㄋ龋瑒t刈送驢前矣,時干燥,諸禾悉稿,惟此獨茂,何大復(fù)詩,沙寒苜蓿短,以其惡水也?!?/p>

      《野菜博錄》[53]:“苜蓿,苗高尺余,細莖分叉,生葉似錦雞兒,花葉,微長,毎三葉攅生一處。梢間開紫花,結(jié)彎角兒,中有子如黍米大。味苦,性平,無毒?!?/p>

      《程瑤田全集·蒔苜蓿紀訛兼圖草木樨》[22]:“(苜蓿種子)有薄衣,黃色。衣內(nèi)肉,淡牙色。中堅而外光。衣肉相著,如麥之著皮,非若他谷有殼含米也。丁巳二月布種。谷雨后始生,采其嫩者,瀹而炮食之,有野菜味。其梗細甚,然已覺微硬。長者梗硬如鐵線,屈曲橫臥于地。間有一二挺出者,則其短者也,體柔而質(zhì)剛。葉則一枝三出,葉末有微齒。初生時,掘其根視之,一條獨行。是年未開花?!髂晡煳绱海8?。四月廿一日,芒種前二日,見其作花,如鴨兒花而較小,連趺約長三分許,淡紫色,四出。一出大者,專向一方,三小出相對向一方。小出之本,以大出之本包之,趺作小苞含之。苞之末亦分四出。花中有心,作硬須靠大出,末有黃蕊。其作花也,于大莖每節(jié)葉盡處,生細莖如絲,攢生花四五枝,一簇順垂,不四向錯出。其花自下節(jié)生起,次第而上,下節(jié)花落,上節(jié)漸始生花。此則與群芳譜大合?!?/p>

      《植物名實圖考》[23]苜蓿,《別錄》上品,西北種之畦中,宿根肥雪,綠也早春與麥齊浪,被隴如云懷風之名。信非虛矣。夏時紫萼穎豎,映日爭輝?!段骶╇s記》謂花有光采,……但李(時珍)說黃花者,亦自南方一種野生苜蓿,……。

      《廣群芳譜》[56]復(fù)引了《群芳譜》的內(nèi)容,認為苜蓿開紫花。

      《漢書·西域傳補注》[61]曰:“史記·大宛傳馬嗜目宿,漢使取其實來。案今中國有之,惟西域紫花為異?!毙焖捎衷唬骸褒R民要術(shù)引陸機與弟書曰「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苜蓿歸」。西京雜記云「樂遊苑中,自生玫瑰樹下,多目宿,一名懷風。時或謂光風,風在其間,常肅肅然,照其光彩,故曰苜蓿懷風。茂陵人謂連枝草」。述異記曰「張騫苜蓿園,今在洛陽中,苜蓿本胡中菜,張騫于西國得之」?!?/p>

      《漢書補注》[62]中復(fù)引了顏師古和徐松對苜蓿的注釋,認為苜蓿開紫花。

      《營田輯要》[63]:“苜蓿,……葉似豌豆葉,頗小,每三葉一攢,紫花結(jié)角,子如大黍。……此物生長,一種之后,明年自生,可一刈,久則三刈。六七年后,去其繁根便茂,若以種地必倍收。西北多種此以飼畜,以備荒,南人惜不知也?!?/p>

      《野菜贊》[64]:“苜蓿:北產(chǎn)葉尖花紫?!?/p>

      2.3 苜蓿開黃花

      宋代梅堯臣[65]《詠苜蓿》中記載了苜蓿開黃花,詩曰:“苜蓿來西域,蒲萄亦既隨。胡人初未惜,漢使始能持。宛馬當求日,離宮舊種時。黃花今自發(fā),撩亂牧牛陂。”明代李時珍[18]在《本草綱目》亦記載了苜蓿開黃花。

      《本草綱目》[18]“時珍曰∶《雜記》言∶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然今處處田野有之,陜、隴人亦有種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shù)十莖,莖頗似灰。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艷。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jié)小莢圓扁,旋轉(zhuǎn)有刺,數(shù)莢累累,老則黑色。內(nèi)有米如米,可為飯,亦可釀酒。羅愿以此為鶴頂草,誤矣。鶴頂,乃紅心灰也。”

      《古今圖書集成》[59]復(fù)引了《本草綱目》[18]“入夏及秋,開細黃花?!?/p>

      《食物本草》[19]:“苜蓿,如灰鶴頭而高大。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氣味故也。陜西甚多,用飼牛馬,嫰時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訖復(fù)生。李時珍曰:‘……入夏及秋,開細黃花?!!?/p>

      《三農(nóng)紀》[20]:“苜蓿,《圖經(jīng)》云:春生苗,一顆數(shù)十莖,一枝三葉,似決明葉而小,綠色碧艷。秋開細黃花,結(jié)小莢,園扁,旋轉(zhuǎn)有刺,數(shù)莖累累,老變黑色,內(nèi)米如穄子,可飯可酒。農(nóng)家夏秋刈苗飼畜,冬春鋤根制碎,育牛馬甚良。葉嫰可蔬。”

      《本草詳節(jié)》[21]“苜蓿,味苦,氣平。生各處,田野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shù)十莖,一枝三葉,似決明葉而小。夏深及秋,開細黃花,結(jié)小莢,園扁,老則黑色,內(nèi)有米如穄米,可為飯釀酒?!?/p>

      3 考析

      3.1 紫(花)苜蓿

      宋羅愿[46]《爾雅翼》:“苜蓿,本西域所產(chǎn),自漢武時始于中國。”清徐松[61]曰:“案今中國有之,惟西域紫花為異?!鼻逋跸戎t[62]認為苜蓿開紫花。顏師古[43]《漢書注》曰:“苜蓿今北道諸州舊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目宿者,皆漢時所種也。”到了唐代,韓鄂[15]在《四時纂要》中明確指出,“(苜蓿)紫花時,大益馬?!边@是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記載苜蓿紫花的文獻,為確定我國苜蓿物種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支持。同時韓鄂[15]亦指出:“燒苜蓿,……即不衰?!闭f明苜蓿為多年生,具有再生性。廖啟愉[15]在校釋《四時纂要》中指出:“《四時纂要》書中沒有采用南方植物,有些藥用植物主要產(chǎn)于北方,苜蓿種的也是紫花苜蓿,這也表明《四時纂要》的地域主要在北方?!泵鞔罉匪哪?1406年),我國出現(xiàn)了一部以救荒為宗旨的植物專著《救荒本草》[16],朱橚[16]在《救荒本草》中對苜蓿的植物學特性作了詳細的研究與描述,并明確指出苜蓿開紫花。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又出現(xiàn)了一部經(jīng)濟植物巨著《群芳譜》[17],王象晉[17]《群芳譜》在繼承《救荒本草》對苜蓿的記載基礎(chǔ)上,又有新的認識,苜蓿由“張騫自大宛帶種歸,今處處有之?!龝x為盛,秦、魯次之,燕、趙又次之,江南人不識也。”這說明在明代所栽培的苜蓿來自大宛,與漢代離宮別觀旁種植的苜蓿一樣。《群芳譜》明確了苜蓿具有再生性和多年生性。徐光啟[51]《農(nóng)政全書》、鮑山[53]《野菜博錄》等都有苜蓿開紫花的植物學特性記載。此外,在清代也有許多史料記載了與《群芳譜》[17]相類似的苜蓿開紫花的植物學特性,如《農(nóng)學合編》[57]《授時通考》[58]和《救荒簡易書》[60]等。

      清代程瑤田[22]以為王象晉和李時珍對苜蓿的描述在許多方面略同,惟一開黃花,一開紫花,則大異,故他在《蒔苜蓿紀訛兼圖草木樨》中,對苜蓿和草木樨進行了細致全面的研究,從苜蓿種子觀察至莖稈枝葉、花色花序、再到根,無一疏漏。吳其濬[23]反對李時珍認為的苜蓿也應(yīng)開黃花的觀點,在近現(xiàn)代許多學者亦認為古代苜蓿應(yīng)該指的是開紫花的苜蓿(表2),即紫花苜蓿(M.sativa)。在1911年,黃以仁[24]對古代苜蓿進行了詳細地考證。他在考證《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晉張華《博物志》、晉葛洪《西京雜記》、梁任昉《述異記》、梁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晉書》和唐顏師古《漢書注》,以及薛令之、杜甫、李商隱、梅堯臣等唐宋詩人中對苜蓿記述的基礎(chǔ)上指出:“據(jù)此,知苜蓿原產(chǎn)地為西域之大宛和罽賓?!錇楹畏N苜蓿,開何色之花,黃乎紫乎綠乎青乎?抑半黃乎半紫乎?上述諸書皆為狀及?!秉S以仁[24]結(jié)合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晉《群芳譜》、李時珍《本草綱目》、程瑤田《蒔苜蓿紀訛兼圖草木樨》和《植物名實圖考》等對苜蓿生物學特性的描述認為,“據(jù)松田氏之考說,吳氏所謂苜蓿(紫苜蓿)有M.sativa之學名?!曛皬堯q採來之種?!?松田定久[66]對中國古代苜蓿種源進行了考證。通過研究《救荒本草》《本草綱目》《廣群芳譜》和《庶物類纂》等典籍中對苜蓿的記載,他認為《植物名實圖考》中所記述的3種苜蓿分別為:

      1)苜蓿(即紫花品種多年生,相當于M.sativa);2)野苜蓿(相當于M.falcata)黃花三瓣,干則紫黑,唯拖秧鋪地,不能直立;3)野苜蓿另一種(相當于M.denticulate)(亦即南苜?!髡咦?,下同)生江南廣圃中,長蔓拖地,一枝三葉,葉圓有缺,莖際有小黃花,無摘食者,李時珍謂苜蓿黃花,常即此,非西北之苜蓿也(時珍又說莢果有刺,很明顯指的是此野生品種)。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67]亦認為,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苜蓿即為紫花苜蓿(M.sativa)。西北植物研究所[68]認為,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的苜蓿即為紫花苜蓿(M.sativa)。邢世瑞[69]認為,《群芳譜》所記載的開紫花的苜蓿,應(yīng)該為紫苜蓿(M.sativa)。內(nèi)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70]亦認為,古代苜蓿指的是紫花苜蓿。

      1939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辭源正續(xù)編》[71]指出:“苜蓿大別為三種。一曰紫苜蓿,莖高尺余,葉為羽狀復(fù)葉,似豌豆而小。開紫花,莢宛轉(zhuǎn)彎曲。一曰黃苜蓿,莖不直立,葉尖瘦,花黃三瓣。莢狀如鐮, 二者皆產(chǎn)于北方。

      《史記·大宛傳》:‘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辉灰败俎R嘣荒宪俎#撩蚍Q金花菜’。據(jù)《群芳譜》謂,即紫苜蓿,南方無之,黃苜蓿同類而異種。”劉正埮指出:“苜蓿葉長園形,復(fù)葉互生,開紫花,結(jié)莢果,也叫紫苜蓿、紫花苜蓿?!苍础?原始)伊蘭或大宛buksuk,buxsux, buxsuk。”梅維恒[72]、劉正埮[73]、徐復(fù)[74]、羅竹風[75]、辭海編輯委員會[76]、馮德培等[77]持同樣的觀點,即古代苜蓿專指紫苜蓿。

      勞費爾[83]指出:“中國漢代引種的苜蓿應(yīng)該是紫苜蓿,即M.sativa?!瓝?jù)李時珍說,當時苜蓿是處處常見的野草,……他所指的顯然是M.denticulate,一種中國產(chǎn)的野生植物?!盉retschneider[84]亦認為,漢武帝時張騫所帶回來的苜蓿應(yīng)該是M.sativa,與歐洲的Lucerne(紫花苜蓿)相同。星川清親[85]也持同樣的觀點。

      在新疆出土的秦漢魏晉文獻[86],對紫苜蓿作為飼料有明確的記載,這說明古代確有紫苜蓿的存在。西夏宮廷詩歌《月月樂詩》曰:“四月里,苜蓿開始像一幅幅紫色的綢緞波浪般搖曳,……?!边@表明西夏時期的苜蓿為紫苜蓿[87]。

      古代苜蓿專指紫(花)苜蓿的觀點,目前被許多學者所認可,并廣泛采用[88-96](表2)。

      3.2 黃(花)苜蓿

      雖然自唐以后有不少史料記載了苜蓿開紫花,并指出從西域大宛引進的苜蓿即為此。但由于最早記載苜蓿的史料沒有明示苜蓿花色,加之李時珍《本草綱目》[18]記載了開黃花的苜蓿,乃引起后來人對苜?;ㄉ牟粩啻y、考證。經(jīng)松田定久[66]對《本草綱目》和《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開黃花苜蓿的考證認為:“《本草綱目》記載的開黃花的苜蓿和《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另一種野苜蓿(葉園有缺),為南苜蓿(Medicagohispida),而《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野生苜蓿(葉尖瘦)為黃花苜蓿(Medicagofalcata)?!眳瞧錇F[23]認為:“李時珍謂苜蓿黃花者為此(即南苜蓿),而非西北之苜蓿也,即紫苜蓿。”張平真[78]指出:“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的苜??赡苤傅氖情_黃花的苜蓿”,該觀點缺乏史料支持。

      3.2.1南苜蓿 經(jīng)考證[24,66,97]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開黃花的苜蓿應(yīng)為南苜蓿。日本學者巖崎常正[98]亦認為《本草綱目》中的苜蓿應(yīng)該是南苜蓿。由于李時珍[18]是較早提出苜蓿開黃花的,受其影響許多學者將古代苜蓿認為是南苜蓿。明姚可成[19]亦認可李時珍的觀點,在《食物本草》中引用了李時珍苜蓿入夏及秋,開細黃花。拾録[97]指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苜蓿項的集解中說:‘入夏及秋,開細黃花’,而沒有提及紫花,實則李時珍所指大概是Medicagodenticulate(南苜蓿)?!鼻孱櫨靶荹64]《野菜贊》 “金花:本名南苜蓿,二月繁生,葉如酸漿而五聚。三月開黃花,作子匾如螺旋。”

      受李時珍《本草綱目》[18]的影響,1918年孔慶萊[99]等《植物學大辭典》:“苜蓿(M.dentilata):名見《名醫(yī)別錄》,又有木粟、光風草等名,葛洪《西京雜記》云:游樂苑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懷風”又名光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李時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處處田野有之,陜隴人亦有種者,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shù)十莖,莖頗似灰藋,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艷,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jié)小莢,園扁,旋轉(zhuǎn)有刺,數(shù)莢果累累,老則黑色,內(nèi)有米如穄米,可為飯,亦可釀酒。有羅愿《爾雅翼》作木粟,亦言其米可炊飯也?!绷硗?,從《植物學大辭典》[99]苜蓿(M.hispida)的別名可看出,古代的苜蓿即為南苜蓿(M.hispida/denticulata)。1935年陳存仁[100]《中國藥學大辭典》:“苜蓿,古籍別名:木粟、光風草(綱目),懷風、連枝草、牧宿(郭璞),草頭、金花菜。外國名詞:M.denticulata。系豆科苜蓿屬,為菜類越年生草本。平臥地上,長2尺余,葉作羽狀復(fù)葉,……花小黃色,蝶形花冠,果實為莢果,呈螺狀,有刺,頗尖銳,中有黑子如穄米,可作飯和釀酒,其莖葉可作菜茹與供藥用。”1937年賈祖璋[101]《中國植物圖鑒》指出:“苜蓿(M.denticulate)即《名醫(yī)別錄》中的苜蓿,俗稱金花菜?!薄吨参锎筠o典》[102]指出,苜蓿(M.hispida),別名:木粟、光風草、懷風、連枝草、牧宿、草頭、金花菜,這說明《植物大辭典》認可《西京雜記·樂遊苑》中的苜蓿為南苜蓿的觀點。與《植物大辭典》[102]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中文大辭典》[103]。林尹[103]指出:“苜蓿(M.denticulata)二年生草本,平臥地上。葉為羽狀復(fù)葉,自三小葉而成?;ㄝS自葉腋出,生三花至五花,花小色黃,蝶形花冠。莢果呈螺旋狀,有刺。俗稱金花菜?!?林尹[103]同時復(fù)引了《史記·大宛列傳》《本草綱目》《西京雜記》等對苜蓿的記述。

      楊勇[42]在考證《漢書·西域傳》《西京雜記》《齊民要術(shù)》中的苜蓿,結(jié)合《洛陽伽藍記》中的苜蓿,他認為:“古代苜蓿應(yīng)該是花小色黃,蝶形花冠,莢果,呈螺旋狀,有刺,俗稱金花菜或草頭,即南苜蓿?!鄙虾J修r(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104]認為,古代苜蓿即為M.hispida(南苜蓿)。杭悅宇[105]指出:“《植物名實圖考》中的2種野生苜蓿,‘葉園有缺,莖際間開小黃花’者為南苜蓿;而‘葉尖瘦’是黃花苜蓿(M.falcata)?!?/p>

      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106]在《中華本草》[苜蓿]條目[品種考證]中載有:“苜蓿始在于《別錄》,弘景曰:‘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外國復(fù)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趭]曰:‘陜西甚多,用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訖復(fù)生。’《綱目》載:‘雜記言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然今處處田野有之,陜、隴亦有種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數(shù)十莖,莖頗似灰藜。一枝三葉,葉似決明葉,而小如指頂,綠色碧艷。入夏及秋,開細黃花。結(jié)小莢,圓扁,旋轉(zhuǎn)有刺,數(shù)莢累累,老則黑色。內(nèi)有米如穄米可為飯,又可釀酒?!吨参锩麑崍D考》也有記載:‘西北種之畦中,宿根肥,綠葉早春,與麥齊浪,被隴如云……’除上述苜蓿花為黃花外,《群芳譜》還載一種紫花苜蓿:‘苜蓿苗高尺余細莖,分叉而生,葉似豌豆,每三葉生一處,梢間開紫花,結(jié)彎角,有子黍米大,狀如腰子……江南人也不識。’按上所述黃花者原植物為南苜蓿,紫花者應(yīng)為紫苜蓿?!?/p>

      3.2.2黃花苜蓿 雖然漢代傳入我國的苜蓿為紫花苜蓿得到廣泛認可,但分歧仍然存在。吳征鎰[33]指出:“公元前1-2世紀由張騫自西域引來,最早記載苜蓿的花為黃色的是《爾雅》云‘權(quán)、黃花今謂牛蕓草為黃花,華黃葉似苜蓿?!谒纬穲虺荚娭性疲骸惺|如苜蓿,生在蓬翟中,華黃三四穗,結(jié)穗植無窮。’都說明其是黃色的,根據(jù)分布地區(qū)來看,應(yīng)是黃花苜蓿(Medicagofalcata)?!敝袊茖W院植物研究所[105]認為:“《植物名實圖考》中的野苜蓿,即黃苜蓿(M.falcata)。”認為黃花苜蓿是由張騫自西域帶回來的缺乏史料支持。

      3.3 古代苜蓿是紫苜蓿與南苜蓿的合稱

      3.4 不確定

      《辭源》[109]:“[苜蓿]又稱木粟、牧宿、懷風、光風草、連枝草。也作“目宿”。原產(chǎn)西域,漢武帝時由大宛傳入中土。為馬牛等飼料及綠肥作物,也可入藥,其嫰莖嫩葉可當蔬菜。史記一二三大宛傳:‘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葡萄、苜蓿極望?!瘽h書九六上西域傳作‘目宿’。”《古代漢語詞典》[36]:“[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牧草?!妒酚洝ご笸饌鳌罚骸疤祚R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葡萄、苜蓿極望。’也作‘目宿’?!稘h書·西域傳上》:‘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葡萄、苜蓿離宮館房,極望焉?!蓖趿110]指出:“[苜蓿]古大宛語音譯詞?!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罚骸资染?,馬嗜苜蓿?!沧鳌克蕖?。周祖謨[111]在《洛陽伽藍記校釋》對苜蓿的解釋時,引用了《漢書·西域傳》《西京雜記》對苜蓿的記述,并曰:“《齊民要術(shù)》云:生噉為羹甚香;長宜飼馬,馬尤嗜此物?!边@些文獻均未指明古代苜蓿是紫苜蓿還是南苜蓿,或是其他苜蓿。

      另外,拾録[97]認為:“苜蓿屬(Medicago)傳入中國本部,是經(jīng)由大宛,時間是在公元前126年,約與傳入意大利為同時。惟中文所謂苜蓿,恐實在是包含M.sativa、M.denticulate、M.lupulina等幾個種,其中或開紫花,或開黃花(注:M.hispida=M.denticulate南苜蓿;M.lupulina天藍苜蓿)?!?/p>

      4 結(jié)束語

      苜蓿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由于最早記載苜蓿的典籍未指明其開紫花還是開黃花,使得古代苜蓿物種成為千古之謎。盡管古代栽培的苜蓿為紫花苜蓿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分歧仍然存在。通過研究考證,可以肯定地說,漢代從西域大宛引入我國的苜蓿是紫花苜蓿(M.sativa),而非南苜蓿(M.hispipa)或黃花苜蓿(M.falcata)。我國古代最初的苜蓿并非直接從伊朗傳入,而是從大宛國引入,這與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112], 唐韓鄂[15]《四時纂要》也明確記載了苜蓿開紫花,這是我國古代對世界苜蓿做出的重要貢獻。宋梅堯臣和明李時珍記述的開黃花的苜蓿是不是漢使從西域帶回來的苜蓿,還有待于作進一步的研究考證,這至少說明開黃花的苜蓿在我國宋代或明代就有存在或被利用,有人認為李時珍所指開黃花的苜蓿為南苜蓿(M.hispipa),吳征鎰?wù)J為梅堯臣記述的開黃花的苜蓿為黃花苜蓿(M.falcata),但未必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追本溯源,明確我國古代苜蓿的物種,對研究我國苜蓿起源和栽培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猜你喜歡
      大宛紫花李時珍
      探究《史記·大宛列傳》的史學研究價值
      炎黃地理(2022年11期)2022-05-30 10:48:04
      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舒筋活絡(luò)丸中綠原酸、阿魏酸及紫花前胡苷
      云南化工(2021年7期)2021-12-21 07:27:42
      解碼李時珍
      紫花泡桐(節(jié)選)
      揚子江詩刊(2020年3期)2020-11-17 08:04:32
      紫花泡桐(節(jié)選)
      揚子江(2020年3期)2020-06-08 10:45:55
      中國藥神李時珍
      許你吸貓吸狗,不許朕吸汗血寶馬啊
      百家講壇(2018年14期)2018-12-28 11:35:04
      紫花
      讀《史記·大宛列傳》札記
      卷宗(2016年5期)2016-08-02 15:34:38
      到底誰騙誰
      通江县| 滦南县| 陇西县| 观塘区| 巨野县| 六安市| 福州市| 娱乐| 鞍山市| 兴城市| 黑河市| 十堰市| 蓬溪县| 康乐县| 班玛县| 石嘴山市| 泽库县| 亚东县| 通道| 开远市| 宜州市| 华容县| 平顶山市| 龙口市| 固安县| 榆中县| 罗甸县| 五河县| 卢龙县| 建宁县| 翁牛特旗| 巴马| 同心县| 许昌市| 肃宁县| 崇左市| 巢湖市| 从化市| 沧源| 松江区|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