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蕾
摘 要: 在當前外用藥物系統(tǒng)研發(fā)過程中,由于通過對外用藥物膠囊化能夠有效的降低藥物毒副作用,更好的實現對易揮化和流失物質的包埋,提高藥物的穩(wěn)定性,使藥物具有良好的組織靶向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當前控釋給藥系統(tǒng)中微膠囊應用較為廣泛。外用藥物微膠囊包裹材料為高分子材料,因此藥物微膠囊的制力士與大部分微膠囊制作方法相同。文中對外用藥物微膠囊的制作方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 外用藥物;微膠囊;噴霧干燥法;超臨界流體法;環(huán)糊精包埋技術
微膠囊通過對一定物質進行包埋,并形成特定幾何結構的微型容器,使物質與外界空間相隔離。利用微膠囊將外用藥物包埋,可以實現藥效的緩慢釋放,使其通過透皮吸收進入體內,在具備傳統(tǒng)外用藥的長效特點基礎上,還更具方便性和安全性。微膠囊制備發(fā)展已有較長的時間,主要以物理法、化學法和物理化學結合法為主,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當前在藥物控制釋放藥物包覆待方面進行應用,通過外用藥物的微膠囊化,不僅實現了藥物毒副作用的下降,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藥物的穩(wěn)定性。目前部分中藥和西藥也實現了微膠囊化,同時與纖維制造工藝相結合,微膠囊用于藥物體化緩釋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噴霧干燥法
在外用藥物微膠囊制作中,噴霧干燥法更具實用性,而且應用也最為廣泛。在具體應用過程中主要以制備穩(wěn)定乳液及乳液噴霧、干燥等工藝為主。在具體制備過程中,一旦出現乳液穩(wěn)定性不好時,則在噴霧干燥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破乳現象,降低產品包埋率。同時當干燥方法不適當時,也無法保證形成產品的質量。運用噴霧干燥法在具體微膠囊制備過程中,噴嘴厭上、進風溫度和氣流速度等因素都會對微膠囊?guī)硪欢ǖ挠绊憽T诰唧w制備過程中為了增加微囊的流動性,可以通過減少噴嘴口徑、提高進風溫度及加大氣流流速,但這種情況下進樣速度也較快,會對霧化效果及微囊外觀帶來不利影響。另外,在外用藥物微膠囊制備過程中,增塑劑會對微膠囊的流動性和藥物的晶型帶來影響,主要是由于增塑劑會對進樣液粘度和PH值帶來影響,從而導致制得的微膠囊釋藥特性也會受到影響。相較于物理化學方法,利用噴霧干燥法制得的微膠囊藥物釋放速率過快。
2超臨界流體法
由于傳統(tǒng)的微粒生產技術中多采用有機溶劑溶解壁材,而且多數有機溶劑都具有毒性,會導致蛋白或是生物活性物質發(fā)生變性。因此在當前醫(yī)藥領域包埋熱敏笥物料中應用超臨界流體,可能有效的云除有機溶劑。利用超臨界流體法制備微膠囊時多采用快速膨脹法、氣體抗溶劑結晶法、超臨界抗溶劑法、氣體飽和溶液法等。利用快速膨脹法制備的微膠囊可以有效的降低藥物顆粒尺寸,提高藥效,所制得的藥物多為不溶或是微溶于水溶液,具有易揮發(fā)和不穩(wěn)定性。利用超臨界抗溶劑法所制備出來的外用藥物微膠囊,可能實現對藥物的有效包封,而且超臨界流體技術將抗溶劑和超臨界抗溶劑法相結合,使制備微膠囊具有較高的載體性能。但該項技術還不成熟,在實際應用中壁材存在易破裂及藥效突釋等問題。
3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提出的時間較早,利用該方法能夠制備出堅實而不易破碎的微膠囊。同時利用界面聚合法,并以聚氰基丙烯酸酯為壁材可以進行納米微囊和毫微囊的制備。而且利用界面聚合法制備出粒徑為200nm-220nm的胰島素微膠囊,一般物理方法無法達到這個效果。可以說界面聚合反應工藝較為簡單,對反應單體純度沒有過高的要求,反應速度較快和效果較好,可能在常溫下進行。但要求單體要具備較高的活性,能夠進行縮聚反應。而且基于微膠囊醫(yī)用的特點,在選擇有機溶劑時要確保其毒性的最小化。
4相分離法
該法是在芯材與壁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非溶劑或不良溶劑、凝聚劑、凝聚誘導劑或通過改變溫度、PH值使聚合物的溶解度降低,從溶液中凝聚出來,沉積在被包裹的芯材表面形成微膠囊的方法。根據分散介質以及芯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可將相分離法分為水相分離法和油相分離法。
4.1 水相分離法
4.1.1 復合凝聚法
由兩種或多種攜帶相反電荷的高分子材料做壁材,將芯材分散在壁材溶液中,適當條件下使相反電荷的聚合物發(fā)生靜電作用。復合凝聚已應用于很多水不溶性液體芯材的微膠囊化。國內在維生素系列及部分藥物膠囊化方面已進行了深入研究。如以殼聚糖為核心壁材,以乙基纖維素為包衣材料的控制釋放體系,能實現對藥物的有效負載,包封效率達到86%以上。體系具有顯著的緩釋效果,還大大降低了維生素D在胃中的釋放。以殼聚糖和阿拉伯膠為囊材,利用復凝聚法將布洛芬微囊化,得出了包封率最高的工藝條件,發(fā)現壁材濃度、攪拌速度、成囊溫度及PH值為主要影響因素。 該法制得的外用藥物微膠囊在水中能夠溶脹、釋放芯材,采用化學交聯劑固化處理后,可以避免這一問題。
4.1.2 單凝聚
只有一種聚合物引起相分離,通過加入有機溶劑,使水中的水溶性聚合物濃縮,濃縮的聚合物以類似于液滴的形式自體系中分離出來。如以酮康唑作為囊芯物,用明膠和阿拉伯膠作囊材,采用常規(guī)的單、復凝聚法分別制備酮康唑微囊。比較單、復凝聚法制備微囊的外觀性狀和包封率,證實以復凝聚法制備微囊,相對于單凝聚法方法更易于掌握,成功率高,產品粒徑較小且均勻,藥物相對包封率亦較高。
相比之下,凝聚法制備微膠囊的載藥量較大,有機溶劑用量較少,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制備因素復雜條件不易控制,因此重復性較差。外用藥用微膠囊應注意有機溶劑如甲醇的去除,其中簡單凝聚法可制備納米微囊。
4.2油相分離法
水相分離法中芯材是疏水性材料。對于親水性芯材,必須采用油相分離法。該法在醫(yī)藥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阿司匹林已成功實現了商品化。
同噴霧干燥和溶劑蒸發(fā)法相比,聚合物相分離技術可保護活性成分,避免它們暴露在熱環(huán)境下發(fā)生變化或者被隔離出來進入分散相。
5環(huán)糊精包埋技術
在環(huán)精精包埋技術中,主要是運用了β-環(huán)糊精的結構特點,由于其中空且內部疏水外部親水的特性,在水溶液中選擇性與疏水性芯材相結合,形成包合物,并其穩(wěn)定程度不同,即為分子水平的微膠囊。在包合法中,需要將將β-環(huán)糊精配成飽和溶液,并加入矢量的芯材,混合攪拌即得到所需包和物。利用β-環(huán)糊精的包埋率較低,但粒徑較小,而且分布十分均勻,在干燥狀態(tài)下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
6結束語
當前外用藥物微膠囊制作技術的應用,藥物體外釋放及經皮吸收已得到人產的認可,這也使微膠囊技術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同時也促使微膠囊技術在醫(yī)藥領域的應用取得了新的突破,增強了藥物的效果。但當前這方面的技術還不十分成熟,因此還要加大研究的力度,深入推進體外緩翻釋藥物的微膠囊化工作的深入的開展。 ■
參考文獻
[1]范光龍,張華.外用藥物微膠囊的制備及其應用[J].中國包裝工業(yè)(上半月),2015年5期.
[2]萬劉靜.口服微囊化干擾素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4.
[3]陳梅香.抗氧化劑BHT微膠囊化產品超微結構的測定[J].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