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明
摘 要:文本細讀深讀,一直是教和學的重點和難點。思想情感的解讀,更是學生考試答題的重災區(qū)。本文以《鄉(xiāng)下人都去哪兒了》為例,深入研究學生的失分原因,力圖找出多維情感解讀的門徑——對象多維解讀、時空多維解讀、表里多維解讀等,并借以解讀多篇繁難的課內文章,以探記敘類文本之復雜情感的解讀之妙。
關鍵詞:記敘類文本;多維情感;多維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5-01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5.089
一、難解之惑
中高考,記敘類文本閱讀是重點,亦是難點。這其中主題解讀是最重也是最難的。
比如,考場真題:請說說王開嶺的《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最后一段文字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表達作者對鄉(xiāng)下人純樸、本真的美好人性的贊美和懷念,表達作者對城市人“市”化的葷腥氣的否定和批判,寄寓作者對城市化發(fā)展致使原有鄉(xiāng)下人誠樸品格失落的傷感和憂思,寄托作者希望和呼喚人性回歸本真的社會理想。(4分)
筆者親閱此題,并做抽樣反饋。100份試卷,得0分者3人,得1分者16人,得2分者61人,得3分者19人,得4分者1人。
雖是抽樣數(shù)據(jù),其失分之狀已是慘不忍睹。這是為什么?到底怎么辦?這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積極思考。
通過分析比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一文,滲透了復雜紛繁的多維情感:對過去的懷念、對現(xiàn)狀的傷感、對未來的憂慮;對鄉(xiāng)下人的贊美、對城市人的批判;對人性純真的呼喚、對理想社會的期待等等。這些畢竟是已知的答案,想要學生從未知而全知深解,必先教會學生多維解讀文本情感之妙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解讀之法。
二、巧解之法
名家記敘類文章的思想情感之所以難解,多因其形式內容的多維性,如時空多維、主體多維、情節(jié)多維、表達多維、表里多維……也因此成就了文章的復雜、厚重甚至深奧。因而,欲解主題之繁難,必先解其難之因。
(一)對象多維解讀
所謂“對象”,即記敘類文章中敘事抒情的主要載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以人為主。之所以首先從對象維度切入,是因為記敘文這種文體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人”自然是這類文章抒發(fā)情感的主要載體。既是主要載體,那么其首當其沖成為解讀復雜情感的第一維度??坍嫷湫托蜗?,寄予情感,彰顯主題,已是記敘類文章的常見規(guī)律;通過分析典型人物,解讀文本主題,也屬老生常談。這里所謂多維對象,既是指文中的多個形象的不同類型、不同角色,又兼顧主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下的多變因素。
如梳理《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一文中承載情感的敘寫對象,很容易理出“鄉(xiāng)下人”和“城市人”兩個維度。
那么,就從“鄉(xiāng)下人”和“城市人”兩個維度切入,分別解讀《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的思想感情。從“鄉(xiāng)下人”切入,結合文本“鄉(xiāng)村的年代,草木味濃郁”“沒有彎曲的邏輯,用最簡單的約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一熱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氣,有點牛,但以貨真價實自居。它嚴厲得讓人信任,傲慢得給人以安全感”以及“或許有一天我所希冀的畫面”,并品悟這些語句的褒賞傾向,可感知作者對“鄉(xiāng)村人”是熱愛贊美的。從“城市人”切入,結合文本“城市的年代,葷腥味嗆鼻”“這個新品種不知從哪里冒了出來,他們擅長算術、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鄉(xiāng)下人總吃虧”“城市人,高度市化、以復雜和謀略為能、以博弈和爭奪見長”“讓人覺得笑里藏刀、不懷好意”,并品悟這些語句的貶諷傾向,可感知作者對“城市人”是否定批判的。
小試巧解,初見妙效。
(二)時空多維解讀
《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一文的情感難解,則在于其抒情維度并不是單一的“鄉(xiāng)下人”和“城市人”的平行主體維度。在對立的“鄉(xiāng)下人”和“城市人”維度間,還交織著時空多維性——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時間維度,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空間維度。
可能有人會質疑,時間、空間跟思想感情有什么關系呢?研究記敘類文體,則會發(fā)現(xiàn)其實聯(lián)系密切。時空皆為記敘文之要素。時,乃情節(jié)發(fā)展之序,人物活動之脈;空,乃故事生發(fā)之場,形象刻畫之境。抒情感懷,都離不開序脈牽系、場景烘托。時空維度,亦可作為情感解讀的巧妙切入。
再細解讀《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中與“鄉(xiāng)村人”密切交織的時間維度。
作者憶起“兒時的鄉(xiāng)下”,“賒小雞”的“舊事”令他至今懷念;放眼“如今”,“再沒有賒小雞了”“山燒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樹削成了板塊、熬成了紙漿……城市一天天肥起來,鄉(xiāng)村一天天癟下去”“大街上到處跌水促銷、跳樓甩賣,到處喜笑顏開的優(yōu)惠卡、打折券”,“草木味消逝,葷腥味嗆鼻”惹其傷感;幻想開個鋪子,叫“尋人啟事”,希冀“有一天”重見“賒小雞”的理想畫面。
再加妙方,療效顯著。
(三)表里多維解讀
如果一篇文章,只流于以上表層,讀者會覺得立意不過如此,有什么難解的。其思想藝術高度必屬平庸,實難吊足讀者胃口。名家名著,必是由淺而深,由表及里,表里多維,方見立意高遠。
通常來說,一篇文章的主題之所以復雜,大多是因為文中既有表層主題,又有深層主題。所謂表層主題,即為較為感性的喜怒哀樂,較為狹隘的個人情感;所謂深層主題,則是更為深刻的思考感悟,更為廣博的家國情懷。
如《鄉(xiāng)下人哪兒去了》一文,隨文脈流動,由淺而深,由對比 “鄉(xiāng)下人(鄉(xiāng)村)”和“城市人(城市)”、感懷“兒時”“如今”和“有一天”,而思考人性,希冀未來。從“人”到“人性”,正是本文立意的維度加深。從“鄉(xiāng)下人”和“城市人”兩類“人”的維度,作者所抒發(fā)的是或贊或貶的感性情緒,而上升到對人性的維度,作者對比著“草木”和“葷腥”兩種人味,感受著“一熱一冷”兩種溫度,感懷著“簡單”和“復雜”兩種“脾氣”,實際是在呼喚純真質樸的“天真”人性,寄托返璞歸真的理想社會。
庖丁再現(xiàn),文理皆明。
(四)多解合一
經(jīng)典作品大都由多維融合,因此一篇文本既可從同一維度解讀,亦可綜合多種維度共解之。不然,魯迅的《故鄉(xiāng)》,無論主題,抑或形象、情節(jié)、表達等,都由多維因素交織交融。我們便可嘗試綜合多維解法,以表格形式來展示多維情感解讀之妙(見附表)。
文本思想情感的解讀,因為文學作品的章法多變、情感多元、表達多維等,解讀的維度和方法亦可千變萬化。既可入乎其中,巧用以上幾種文本的內在維度解讀;亦可出乎其外,開拓一些文本的外部維度予以解讀。比如時代維度,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以拉近學生與作品內容之間的距離;比如作家維度,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經(jīng)歷,也便容易走進其作品的生活;比如同類維度,閱讀同類作家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同類作品,抑或是進行一個同一主題的專題閱讀訓練,以助學生觸類旁通等等。
由此觀之,文本解讀,學解有法,用無定律,精熟諸法,多解歸一。
參考文獻:
[1] 王開嶺.每個故鄉(xiāng)都在消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2] 朱惠慧. 多維解讀文本,成就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13(3).
[責任編輯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