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名
為反制大陸,民進黨當局接連打出“悲情牌”。綠媒27日炒作“大陸連MIT(臺灣造)都不放過”,除非標示為“中國臺灣”才能恢復上架。
親綠的臺灣《自由時報》27日稱,下半年起陸續(xù)接到島內業(yè)者陳情,標示MIT出口到大陸的商品遭大陸海關要求標示成“中國臺灣”或“中國臺灣區(qū)”才能通關,否則將被擋住或直接退運,食品、美妝及生技業(yè)者都有類似遭遇。報道援引一名生技業(yè)董事長的話稱,一兩個星期前大陸通路商接到官方行文,要求產地僅注明“臺灣”的產品必須全部下架,除非改為標示“中國臺灣區(qū)”;而被下架的產品只能暫時堆放在倉庫。一些商家為此標示了“中國臺灣”,或者以“一明一暗”雙標簽出口、再到當地改標。有知情官員稱,實際上被退關或銷毀的數目并不多。
對此,臺“關務署”官員27日稱,兩岸海關原本有交流平臺,討論項目主要是稅則與原產地證明爭議等,標示問題并非焦點,而且近年來兩岸關系出現變化,去年起交流平臺幾乎停止運作,因此即便業(yè)者向海關反映此事,但出口商品標示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海關也無法代業(yè)者協商。
臺“中央社”稱,臺貿易局規(guī)定“臺灣制產品應標示‘中華民國制造‘中華民國臺灣制造或‘臺灣制造”,違者將依法處理。多數業(yè)者采用“臺灣制造”,但由于大陸關區(qū)多、習慣略有不同,為因地制宜,有部分業(yè)者會以“一明一暗雙標簽”應對,或改為大陸海關可以接受的標簽。文章說,臺灣一般出口貨物有九成左右屬于“免審免驗”通關,另有一部分屬于“應審免驗”,加上兩岸經貿往來頻繁,為加速通關,實際抽驗比例很低,被查獲產地標示不符合規(guī)定的案件其實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