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在餐館用餐,店家端上油燜鞭筍一盤。座中有一客人,嘗之后稱,這鞭筍產自黃泥中,他言之鑿鑿。叫來店主對證,老板聽了此客的說法,連說正確,這些鞭筍確實產自店主老家的竹林里,那一大片竹林地就是黃泥地。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客說,鞭筍之類的泥中珍味,有什么樣的生長環(huán)境,就有什么樣的口味。鞭筍要有最好口味,最好生長在礫石黃泥中,有礫石,鞭筍需要“掙扎”著生長,根莖粗實而有勁道,肉質細膩而扎實。若又有黃泥,即便數(shù)十天沒有雨水,亦能保持濕度,鞭筍肥而鮮嫩,這是鞭筍中的極品。
如果鞭筍生長在沙土之中,其生長過程沒有阻擋,鞭筍可以長得非常碩大,但其肉質松垮,且無鮮味。
聽罷此客一席話,深有同感。
此理如同人生,不經歷風雨,未經歲月打磨的人生,自然飄浮少內涵。反之,則會顯得厚重,具有底蘊。人與這世上萬物,莫不如此。
這世間熙熙攘攘,這萬物眼花繚亂,人的心靈因為匆忙而無質感,分不清純凈水與礦泉水的口感,辨不出杭州茶與安徽茶的汁水,吃不出飼料魚和有機魚的差別……但是,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深諳此道”,可以把這世上的萬物分得涇渭分明,什么是“正品”,什么是“山寨”,通過他們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觸覺以及經驗,還有他們的第六感,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更加美好的東西,把你從混沌之中帶進一個全新的空間,一個你以前無法企及的精神高度。
譬如一位品酒師,他的嗅覺、味覺能辨出一瓶酒是勾兌還是原漿,是陳酒還是新品,制酒原料中是高粱居多,還是大麥居多……有的人喝了一輩子的酒,也未必品出過其中的差別,但他的肝腸為酒而辛苦工作,健康為酒而犧牲不少,這就是一個飲酒者的最大悲哀。
“操千曲而后曉聲,識千劍而后識器”,這些達人自然少不了專業(yè)的訓練,但如果沒有一顆精致而敏感的心,怎能做到?
現(xiàn)在網上的音樂泛濫成災,絕大多數(shù)人欣賞音樂停留在MP3的層次上,80后、90后聽到的音樂就是來自于廉價的MP3播放機,他們不屑于花幾十元或上百元去購買正版的CD,他們不去品評幾十兆容量的CD品質音樂與被壓縮了幾十倍只有幾兆容量的MP3音樂的區(qū)別。但是,對于一些音樂品評達人來說,讓他們去聽MP3音樂,簡直就是一種噪音的折磨。這種被無情壓縮的MP3音樂,已經失去了音樂的維度,它是平鋪直敘的。就像一位美女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時,你能感受到她的呼吸、體香、談吐,還有她的氣場,她會讓你心旌搖蕩。但是,當你把她寥寥幾筆畫在一張紙上,變成了線條,雖然你可以辨出這是一位美女,但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會有的。
遺憾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于欣賞這樣線條化的音樂了。而對于一個對音樂鑒賞有更高要求的人來說,音樂的世界瑰麗多彩,器材的選擇、光碟的品質、環(huán)境的營造……那是一個復雜而其樂無窮的過程。
這個世界存在著無窮的美妙,它已經給大家創(chuàng)造了美妙生活的前提,但問題是我們硬生生把它簡單化、粗糙化了。我們陶醉于感官上的刺激,喜歡干一些直奔主題的事情,就像一個旅行者,走得太快了,沒有慢下腳步,看一看路上的風景。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