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琪
摘要:康德將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和實踐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教予人知性,使人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地行動,實則理性發(fā)揮其認識功能,使人作為自然人而非自然物而存在;實踐的教育以理性為基,從人身上引出理性,進而將理性上升到“義務和法則”的概念,遵守自己理性確立的法則,以理性造就道德人。
關鍵詞:自然的教育;實踐的教育;自然人;道德人;理性
康德認為教育包括自然教育和實踐教育。自然的教育是人與動物共有的教育,而實踐的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使人能夠成為自由行動的存在者。
一、自然的教育:知性——自然人
康德哲學體系中物是有“表象”和“物自體”之分的,相應地,人也有自然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之分的。作為自然存在物,我們有著動物性,有追求自由的傾向,并且在未經教育之前是偏好而不是義務在引導我們行動,因為我們并未形成關于“道德”、“義務”之類的概念,如此我們可能會向惡。自然的教育教予人們知性,知性以“人”性而不是“動物”性為基,只有在經由訓誡去除野性之后,自然的教育才能將我們身上潛有的自然稟賦發(fā)展出來,形成一定的知性能力。
由此,康德自然教育實現的是以知性合于自然人,我們本只是自然“物”還未至自然“人”,知性馴服野性,使我們遵守不能不遵守的自然法則,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地行動,作為自然人而存在。
二、實踐的教育:理性——道德人
康德的實踐教育把人視為一個理性存在物。作為一個理性存在物,人能夠自由運用自己的理性,確立普遍性道德準則,出于義務行動,成為道德存在者。
成為道德人的基礎是有理性的。
在理性的引導方面,康德主張從受教者自身引出理性,引出理性之后受教育者就會自然運用自己的理性去確立道德法則。康德顯然是將我們當成一個必然的理性存在物,可事實是:我們可以卻不必然是一個理性存在物。盡管在自然教育時受到文明的培養(yǎng),這并不必然保證自然教育的效果能在任何時候都實現讓受教育者克服自身的惰性與怯懦,我們并不必然是成熟的,因而我們并不必然就會去運用理性。退而言之,即便我們是一個理性存在物,我們如何去運用自己的理性從而確立道德準則,康德并未確切告訴我們答案。但康德認為“出于義務就是出于理性”,出于義務,是我們在遵從人類理性確立的法則行動,遵從由我們自己確立的法則時我們便是自由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這個問題的回答在認識康德將“理性提高到義務和法則的概念上”之后會更明晰。
成為道德人需將“理性提高到義務和法則的概念上”。
康德主張教孩子出于義務而不僅僅是合于義務行動,才能是真正自由的道德存在者。首先只有出于義務的行為才是有道德的,合乎義務地行動不一定值得高度推崇,唯有出于義務地行動,才沒有受到其他外在的因素影響,是純粹的。再者出于義務的行動的道德性不在于它能實現什么而在于它所遵從的原則。出于義務的行動,我們就擺脫了僅僅作為一個自然物的他律地位,具有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嚴。理性確立的法則是出于義務的行動的根本原因。盡管“道德”是抽象的,但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談及,“實踐理性的對象(善與惡)不可能像認識對象那樣有自己的“圖式”(Schema),但卻可以有自己的模型(Typus)”[2],道德還是可實現的。
由此,康德實踐教育所要實現的以理性造就道德人,理性為基,從人身上引出理性,進而將理性上升到“義務和法則”的概念,實踐理性合乎創(chuàng)造的終極目的——道德人。
三、自然的教育與實踐的教育——理性
自然的教育實現以知性合于自然人,實踐的教育實現以理性造就道德人。
二者都是實現理性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并非只是實現知性的教育,還實現了理性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人們的高等知性能力,知性使我們得以以人之視角察自然之物。知性實際是理性在現象界的運用,發(fā)揮理性的認識功能。而實踐的教育進行道德化的教育,是實踐的理性。實踐的教育基于理性,從人身上引出理性,教人出于義務地行動,遵守普遍法則,最終是想塑造道德人。而道德人才是得以實現真正自由運用自己理性之人。由此自然的教育和理性的教育最終都落腳于實現理性,只不過實現的理性所發(fā)揮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顯現理性的認識功能,后者實現理性的意動功能,以理性造就道德人。
但在實現理性的教育層面,實踐的教育在自然的教育之上。自然的教育教予人們知性,追求“什么是”和“如何是”,對“理性”亦是如此。而實踐的教育則上升到“創(chuàng)造”理性的階段,因為實踐的教育是引出人身上的理性。自然的教育教予人們知性、判斷力、理性,這些理論理性在時間的長河是流變的,但“創(chuàng)造”理性卻可以永恒的,在于它由人而出,有著自由并欲求真正的道德自由?!皠?chuàng)造”理性,乃人之為人的依據。
自然教育和實踐教育是實現理性的教育,但二者似乎并不必然自己直接過渡。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另一協調者,自然教育教人以真,實踐教育教人求至善,唯有“美”能有效銜接二者。按照康德的哲學體系,以判斷力實現,以文化發(fā)展來促進??档略凇督逃龑W》中也提及教育是世代性的過程,文化的發(fā)展正是這一過程的實現,判斷力聯結知性與理性,合乎自然的目的,形成文化人,在自然人和道德人之間起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洛克.教育片論[M].熊春文譯.上海:三聯書店,2004.
[4]康德.康德教育哲學文集[M].李秋零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肖朗.人的兩重性和教育的兩重性—康德教育哲學思想探析[J].南京大學學報,2003,40(1):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