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豫 張碧玉
摘要:任何一種語言中皆存在著兩性差異和相通的成分,為研究漢語中性別差異的表現(xiàn),本文選擇成語作為研究語料,借助標記理論,探討兩性要求在詞義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成語中涉及女性的成語遠多于男性,在包含對立性別語素的成語中,按照“男先女后”、“雄先雌后”順序排列的多于“女先男后”、“雌先雄后”排列的。無論是自我發(fā)展、家庭或是社會中的兩性角色,都存在著差異化的要求,那些專門指代女性的成語大多會帶上女性標記,而指代男性的成語則有一部分無性別標記。兩性要求上,性別標記的不對稱現(xiàn)象折射出了傳統(tǒng)文化下男女的個人發(fā)展、家庭地位和社會處境的不平等,女性群體苦于傳統(tǒng)思想強加給她們的精神束縛,男性則能在相對自由強勢的氛圍下生活,并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
關鍵詞:成語;性別標記;不對稱
關于兩性成語中詞義褒貶的不對稱現(xiàn)象,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大方面看待,一是個人品貌,二是婚喪嫁娶,三是社會角色,這三個大方向較詳盡地概括了兩性在自我、社會和他人視角下的不同,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探討。
一、個人品貌
女性的美麗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種被過高要求的存在,女性被要求在五官、身姿、神態(tài)上達到一定要求,才有資格被稱為美麗。對女性的美麗提出諸多要求的是男權社會中的話語權掌握者,他們的審美期待也逐步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取向。這些是只適用于女性的成語,因此帶上了女性標記,相反,對男性的外貌沒有那么多的要求,更多對男性的才能、道德、男性氣概做出一定的要求,例如:
才貌雙全 逸群之才 玉樹臨風 溫文爾雅 淑人君子 清新俊逸 品貌非凡 才貌雙絕 驚才風逸 風流才子 玉面郎君 風度翩翩 氣宇不凡 翩翩少年 頂天立地 血性男兒 足智多謀 風流倜儻 正義之士 身材魁梧 神勇威武 昂藏七尺 慘綠少年 七尺男兒
對女性外貌的描述與贊美,文人墨客們會從自然萬物中搜羅最美好的字眼來比擬、形容,例如:
珠圓玉潤 仙姿跌貌 蛾眉蟋首 皓齒明眸 花容月貌 煙視媚行 環(huán)肥燕瘦 粉白黛黑 傾國傾城 艷若桃李 肌理豐盈 齒若編貝 靜若處子 動若脫兔 吹氣如蘭 嬌小玲瓏 綽約多姿 粉面含春 軟玉溫香 吹彈得破 膚如凝脂 千嬌百媚 千姿百態(tài)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 國色天香 花枝招展 亭亭玉立 嫣然一笑 皓齒朱唇 花紅柳綠 傅粉施朱 秀色可餐 裊裊婷婷 秀外慧中 姱容修態(tài) 娉婷婀娜 冰肌雪膚 纖纖細步 出水芙蓉 瓊姿花貌 絕代佳人
以上成語皆只適用于女性,而且大部分只適用于妙齡女子,從肌膚到神態(tài),從顏色到擬物,用最美好的植物和動物去比喻、襯托、夸張女性的美,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外貌之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一種極度的苛求。這些詞語自然無法適用于男性,它們在語義上自帶女性標記。關于女性的才華,傳統(tǒng)社會出現(xiàn)了兩種看法,更為主流的看法是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德言容功”,他們認為女性的個人發(fā)展并不重要,而在依附男性的道德和能力上做到順從才是最重要的,這種看法反映了封建禮教中女性地位低下和對女性自我意識的禁錮。還有一種看法,承認了女性的才干,卻沒有直接表現(xiàn)對女性才能的贊頌,例如:不櫛進士 掃眉才子 女中堯舜 巾幗不讓須眉
這些成語通過借助男性中的能人異士來贊賞女性,自然帶上了女性標記,女性的個人才華與她們的外貌相比,沒有受到更多的重視,在傳統(tǒng)社會中建立婚姻關系時,男性注重的更多是女性的外貌和“婦德”,這些仿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般,對女性關于自我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當時的社會交際中,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的交際,理應是平等自由的,但事實上,傳統(tǒng)社會對女性的交際要求十分之嚴苛,例如在言語交際上,刻板地認為“女子多言”,“婦有長舌”,“婆婆媽媽”等,認定女性嘮叨煩人,熱愛議論是非,甚至在婚姻生活中,這也能成為男性休妻的理由,僅由男性單方面決定婚姻關系是否進行下去。
二、婚喪嫁娶
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中,一段標準的婚姻關系,必然包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這說明在舊時的婚姻關系中,男女雙方的自主成分很小,男性對婚姻另一半的期許通常只是青春和貌美,而女性對另一半的期許是男性的才能和社會地位,這種不對等的需求催生了許多關于婚姻嫁娶的性別標記的不對稱現(xiàn)象。首先,傳統(tǒng)社會中家長認為女兒結婚之后便成“外人”,例如“女大不中留”,“女生外向”,而男性娶妻卻從未有過如此說法,這些成語自然也是存在女性標記的。
其次,女性在傳統(tǒng)婚姻中是不能主動提出離婚的,只有男性才有“休妻”的權利,女子就算婚姻不幸,也只能秉持著“嫁雞逐雞”、“嫁狗逐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信念度日,幾乎不可能去重新建立一段新的婚姻,正因如此,女性心中才會產生“遇人不淑”的想法,許多小說傳奇中的愛情悲劇才得以成立,“倩女離魂”概括了許多女性不幸的愛情遭遇(1)。
女性被要求在婚姻中勤勞賢惠,要操持家事,但又不能逾矩,否則會有“牝雞司晨,惟家之索”的指責。在家庭關系中,女性作為兒媳,始終會受到來自夫家母親的管束和制約,“婦姑勃溪”描寫了婆媳不合的場景。
最后,如果丈夫逝去,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仍需保持對丈夫忠貞,人們會對這種忠誠大加贊賞,例如:“九烈三貞”,“七貞九烈”,“碧海青天”,“堅心守志”,然而這種贊賞只是一種無人道的壓迫,傳統(tǒng)社會會把這種忠誠上升到極高的高度,例如:“一馬不跨雙鞍”,“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些都仿佛心理暗示般警醒著女性絕對要守護自己的貞操,那是比自身生命還要重要的存在,女性的地位可見一斑。
三、社會角色
在所有描寫社會角色的成語中,女性只有一種社會角色,便是靠身體謀生的風塵女子,例如“墻花路柳”,“神女生涯”,“花門柳戶”,“花月之身”,“倚門賣俏”,“煙花賤質”,“冶葉倡條”,“山梁雌錐”,這些成語都自帶女性標記。
男性的社會角色則豐富許多,帝王將相——“愛民如子”,“獨夫民賊”,“八葉宰相”,“白衣宰相”,“伴食宰相”,“封侯拜相”,“必勝之將”,“將門有將”,“登壇拜將”,“斷頭將軍”,“悍將武夫”,“大將軍怕讖語”,“公子登筵,不醉則飽;武夫臨陣,不死則傷”,“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備位將相”,“出將入相”;貴族公子——“列宿名卿”,“平允之士”秀才書生——“牛角書生”,“白面書生”,“白衣秀士”,“秀才人情”,“燕頷儒生”,“書生之見”。
以上這種詞量、詞義褒貶的性別標記的不對稱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女性在政治上難以擁有建樹和地位,事實上,女性幾乎不能進入政治領域處事,家庭婚姻和封建倫理觀念、男性強權約束了她們的自我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女性人才很少被重視,封建落后的女性觀念嚴重壓迫著她們,另一方面,女子夫權越來越壯大,他們對女性進行一種“三從四德”、“德言容功”的教育,這實質上是一種奴性教育。女性擁有仁德,也會被視為“婦人之仁”,這是對女性美德最輕蔑的無視。
注釋:
韓濱《漢語女性成語初探》,山西大學,2006年.
參考文獻:
[1]漢大成語大詞典[Z].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624.
[2]錢進.成語和熟語性別差異的文化透視[J].語言與翻譯,2003,74(2):54-57.
[3]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3.
[4]祝畹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