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現(xiàn)階段,在我國國民經濟迅猛發(fā)展,金融業(yè)產品復雜化,金融消費風險增加,金融消費群體不斷壯大的背景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有效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任務十分迫切。本文以總結美國、英國及日本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現(xiàn)狀為基礎,與我國的情況作為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并相應的提出改善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 消費者權益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無處不在,這種現(xiàn)象通常使得買方在交易活動過程中對商品信息的了解不如賣方充分,從而處于不利地位,導致買方權利與利益受到損失。在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的作用尤為明顯,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問題靠市場本身是無法解決的,只有設立強有力的監(jiān)管部門,配合完善的制度措施,才能支持位于信息弱勢方的金融消費者,進而平衡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fā)展。
一、各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踐經驗
(一)美國,完善的法律體制及最全面嚴格的法案
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體制方面,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國家之一,上世紀60年代,先后由肯尼迪總統(tǒng)與尼克松總統(tǒng)提出消費者的五項基礎權利,在此基礎上,美國出臺了一系列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的法案,這些法案不但繁復而且細致,并交由七個不同的金融監(jiān)管機構執(zhí)行,然而監(jiān)管標準的復雜及監(jiān)管機構之間的真空使得消費者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暴露出金融消費者權益的監(jiān)管問題,也引起其他國家對于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高度重視,代表著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徹底的改革——華爾街改革,被美國參議院通過。這項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將原有的分散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一,設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FPB),這是一個由美聯(lián)儲設立的全新的專業(yè)性機構,將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置于美聯(lián)儲監(jiān)督之下。CFPB。都是可以根據(jù)情況自行制定相關條例,并進行實施,其監(jiān)管覆蓋美國所有的金融機構及中介。
CFPB的首要目標是以消費者為本位,保證消費者能公平的獲得金融服務并避免在金融交易時受到欺詐或不公平的對待;同時,現(xiàn)有或未來與金融消費相關的法規(guī),金融消費者保護局都有公布及解釋權。金融機構對于法規(guī)是否遵守,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與服務,CDPB同樣負有監(jiān)管責任及權利;最后,在金融產品信息的提供,消費者金融知識的教育服務方面,金融消費者保護局也設立了與之對應的部門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如消費者咨詢委與金融教育辦的機構。
(二)英國,職能全面的FAS及高效的FOS
2012年之前,英國金融服務監(jiān)管局(FSA)作為英國金融市場的統(tǒng)一監(jiān)管者,同時也是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為保護消費者權益,F(xiàn)SA要求設立了解決糾紛的金融巡視員制度(FOS)以及對遭受損失的消費進行賠償?shù)摹敖鹑诜昭a償計劃”(FSCS)。
英國《2000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的出臺,整合了前期一系列關于監(jiān)管金融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這使得英國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案的完善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根據(jù)這套法律要求所成立的FOS,是英國最具特色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之一,較之于法院訴訟仲裁,F(xiàn)OS具有無償性、便捷性、高效性和專業(yè)性的特點,其解決金融糾紛的流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一是前置程序,消費者向金融內部設立的機構投訴,如金融機構在8周內未將解決結果通知消費者,或消費者對結果不滿意,則可以向FOS投訴。二是早期中立評估,收到投訴后FOS首先確認相關金融機構是否已經處理過該投訴,然后裁判員對糾紛的雙方進行調解,實踐中大部分的案件會在調解后得到解決。三是最終決定,如中立評估未能解決問題,裁判員會把糾紛交給金融督察官進行最終的裁定。在這一過程中FOS機構不向消費者收取任何費用。
2013年4月1日生效的《2012年金融服務法案》,對英國的金融監(jiān)管體系進行了徹底改革,撤銷了金融服務局(FSA),由分拆后的金融行為局(FCA)和審慎監(jiān)管局(PRA)分別承擔其原先職能。
(三)日本,在改革中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
日本的金融法律法規(guī)體系構建與美國類似,同樣制訂了《證券交易法》、《關于規(guī)制商品投資相關事業(yè)的法律》以及《關于投資信托以及投資法人的法律》等。在金融發(fā)展過程中,日本頒布了相當數(shù)量的金融法規(guī),每一次對這些規(guī)章制度的修繕,都促進了日本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發(fā)展,逐步完善并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日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日本通過《金融制度改革結案》形成了金融混業(yè)經營模式,打破了原來分業(yè)經營的界限,并對金融監(jiān)管體制進行統(tǒng)一,由金融監(jiān)督廳履行銀行業(yè)的管理職能,由日本銀行實施核查監(jiān)督職能,兩個監(jiān)管機構相互配合。
第二、關于金融消費者概念的定義,日本在法律中有明確規(guī)定,并將不具備金融專業(yè)知識處于信息不對稱弱勢地位的自然人都列為受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的主體。
第三、整個金融業(yè)高度重視保護消費者權益,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基本都是由日本國會通過,立法層級與法律效力較高;
第四、日本在借鑒FOS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金融ADR制度,擴展了金融糾紛解決渠道。日本司法改革成果之一,是日本金融 ADR的基本法,該法提倡運用調解、仲裁、斡旋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日本的金融ADR制度由于其公正性、中立性和實效性,成為保障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快速有效的權利救濟制度。
二、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踐現(xiàn)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國金融消費者領域侵權事件時有發(fā)生如信用卡盜刷,理財血本無歸,存款丟失等,這與金融機構的不規(guī)范行為密切相關。通常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平交易權受損
目前關于銀行收費項目,一般都是由銀行采用格式合同的方式,消費者只有選擇同意或者不同意,無法做到就具體內容與銀行對等協(xié)商,而各個銀行收費標準不一,存在著不合理與重復收費的現(xiàn)象,這損害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利收到損害。
(二)隱私權受損
由于金融機構業(yè)務的特殊性,會得到大量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由于監(jiān)管不嚴,通常會通過金融機構內部倒賣,外包業(yè)務等途徑泄露,使得消費者隱私權收到侵犯。
(三)知情權得不到保障
金融產品日趨復雜,專業(yè),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全面客觀的掌握所購產品的信息,同時很多金融機構為了自身利益,選擇性的披露相關信息,誤導消費者購買產品。
(四)受教育權得不到履行
中國金融消費者普遍存在基本金融知識缺乏的現(xiàn)象,金融機構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消費者出現(xiàn)逆向選擇,放棄本來對自己有利的權利與產品,最終導致消費者與金融機構雙方利益受損。
三、各國良好實踐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美、英、日三國監(jiān)管體制及相關制度安排的研究分析,以及對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出現(xiàn)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設方面任重而道遠。對于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應從其問題產生的根源入手,最大化的傾斜性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是關鍵:
第一,我國應在基本法中明確金融消費者的法律地位,并對金融消費者應享有的權利做出明確的界定,將金融消費者與普通生活品消費者區(qū)分開來,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為其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據(jù)。
第二,通過完善我國的金融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有效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立法層級的提高,成為了當務之急,同時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根據(jù)各金融行業(yè)制定保護條款。
第三,為金融消費者設置專門的保護機構及專門的糾紛解決機構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來說非常重要,對我國的相關制度改革來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我國可以借鑒英國的FOS制度、建立專門的糾紛解決渠道,降低消費者訴訟成本門檻,為金融糾紛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式。
第四,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目前我國主要由“一行三會”承擔對金融消費者的消費者教育義務,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各個金融機構也開設渠道對消費者進行教育宣傳,然而很多情況下都是處于自身利益考量的選擇性教育。消費者金融知識貧乏,無法做出理性選擇,權益受損后又不懂得如何合法維權,這些也是導致金融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保證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李敬偉,周仲飛.英國金融服務監(jiān)管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2):28-32.
[2]鐘瑞華.美國消費者集體訴訟初探,環(huán)球法律評論[J].2005 年第3期.
[3]謝琳.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的制度建設和完善[N].法治快報,2009.07.22(5).
[4]劉穎.日本金融ADR制度的發(fā)展與評價,現(xiàn)代日本經濟[J].2012(4):11.
[5]王志軍.金融排斥:英國的經驗,世界經濟研究[J].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