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宋泉州衙前將吏王習墓記考釋

      2018-08-29 01:13:46張晨光楊園章
      文物春秋 2018年3期
      關鍵詞:墓志

      張晨光 楊園章

      (北京大學 歷史學系,北京 100871)

      福建省晉江市博物館收藏有陶質(zhì)墓記一方,高65厘米,寬50厘米,厚2.5厘米(圖一)。該墓記于1987年出土于現(xiàn)在的晉江市磁灶鎮(zhèn),墓主為北宋泉州衙前將吏王習。墓記內(nèi)容涉及北宋前期衙前將吏與泉州社會風俗等內(nèi)容,較為重要?!稌x江風物》[1]《磁灶陶瓷》[2]《福建省志·文物志》[3]等對此墓記均有介紹,前兩書還有圖版和錄文。然而諸書并未對墓記內(nèi)容進行研究,所載形制均不甚準確,錄文亦略有差誤,故筆者重新錄文并對其內(nèi)容進行考釋。

      一、墓記錄文

      大宋泉州故都知兵馬使王公墓記」

      圖一 王習墓記

      二、墓記考釋

      以下大致按照墓記正文的順序,對相關內(nèi)容分類進行考釋。

      1.墓記與墓志

      錄文正文寫到“有子婿鄭立謹為墓志”“為墓志置之于壙”,可見撰寫者女婿鄭立是視之為墓志的。但是,正文上方的題額則稱《大宋泉州故都知兵馬使王公墓記》,認為這種體裁屬于墓記。南宋吳儆寫到,古今士大夫之家的墓志是“當世名士”根據(jù)行狀“敘而書之”的,“為陵谷遷變設也”,“近世鄉(xiāng)中俚俗之禮,既無墓志,又非墓表,只有大石一片掩在槨口,便就石上鐫刻姓系、事跡,或謂之墓記,或謂之墓表,或謂之墓碑。其名稱、制度皆舛午不經(jīng),取笑識者”[4]。士大夫家的墓志是請知名人士根據(jù)行狀寫的,嚴格說來應稱之為墓志銘并序,包含序文和銘文,而普通人家受“俚俗之禮”的影響用墓記來做替代物。王習這個盡管屬于陶制,但與吳儆所言槨口大石類似,稱之為王習墓記較為合適。

      宋代成年墓主的墓記大多包含家系、歷任官職、子女等信息,近乎墓志,但一般沒有銘文[5—7]。極個別墓記有簡單的銘文,如政和七年(1117)《宋故安定胡和叔墓記》與墓志幾無區(qū)別[8]。盡管大體相似,墓記內(nèi)容一般仍被認為比墓志簡略,如朱熹撰《范直閣墓記》“謹次公姓系、爵里、始終梗概納諸壙中以識。若經(jīng)術、行誼、出處之詳,則將請于先生君子深知公者,刻辭墓左,以明示后世云”[9]。墓記可被視為非正式的、簡短的墓志替代物。

      2.生卒年

      3.下葬

      宋人去世后到正式下葬的時間,幾年至幾十年都有[11]189,或為求吉時、吉地,或因后人承擔不起喪葬費用,不一而足。王習自去世到正式下葬,歷時一年零兩個月整,不算太長。由兩個月整看,這一時間很可能經(jīng)過了認真的挑選。學界以往談到宋朝墓穴選擇時多介紹“五音姓利”說,即把姓氏按照五行分歸五音,按照“音”來確定吉利的方位[11]190,[12]。宋朝皇陵與韓琦等大臣家族墓地均采用此說,但這可能主要在北方盛行。王習墓穴以日星定方位,可豐富學界對當時福建乃至南方堪輿學的認識。

      4.行第

      墓記記載王習為“第十五”,女兒“自第二十五而下”,均指行第。由墓記中“公與昆弟五人”,可知第十五是王習在大家族中的行。唐朝各個社會階層之人通稱行第,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風俗,在碑刻、墓志中也可見大量實例[13]。這與魏晉以來門閥士族重視門第之風有關,隨著門閥士族的徹底消亡,入宋以后這種風俗不再盛行,并逐漸消失[14]?,F(xiàn)在出土的宋人墓志中很少有記行第者,王習墓記的這一記載則表明這一習俗在北宋前期當?shù)孛耖g仍然盛行。

      5.家世信息

      宋代墓志一般必記家系,列出祖輩姓名、子孫姓名。王習父親早卒,墓記未寫祖父及以上祖先名字,亦未寫孫輩名字以及除撰寫者外的女婿名字。他們應該都未做過官,但官職的缺失并非記載缺失的唯一原因。唐宋間墓志書寫逐漸發(fā)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宋代墓志一般都會詳細地逐一列出所有子孫、女婿的姓名,如有官職則還會列出相應的官職,唐代墓志尤其是下層民眾墓志的這一特征尚不明顯,很多只寫子孫中一兩個人的名字,后加“等”字。宋代墓志的社會屬性增強,流傳性變廣。官員墓志多請知名之人撰寫,撰寫者有時會將自己的寫作意圖加入其中[15],墓志也會被撰寫者收入文集,志石拓片會被家屬收藏,有時亦會送人。下層民眾盡管很難找到名人撰寫墓志,但很可能亦會有墓記等替代物的拓片。

      宋人健訟,墓志對家庭成員的記載亦可成為訴訟中的證據(jù)。北宋中期,皇甫鑒知并州錄事參軍,面對“兄告其弟非同父,不分與田產(chǎn)”之案,說到“彼雖無石銘,棺槨外當有題志者”,派人按驗,“果悉書其子孫名字,而其弟在焉,訟者于是首服”[16]。當時的并州知州兼經(jīng)略安撫使鄭公即鄭,任職時間為慶歷六年(1046)至皇元年(1049)[17]。據(jù)此可知在王習墓記撰寫前稍早的并州,普通民眾雖然可能沒有墓志銘,但是題志、墓記等墓志替代物上一般會遍錄家庭成員名字。南宋后期,為判頂冒官戶之案,官府還索“真本誥命與真本墓志,以憑參對結斷”[18],亦是利用墓志上記載的家世信息為證據(jù)。王習墓記對家世信息的簡單記載,與唐朝習俗遺留、地方特色、社會階層等因素有關。

      6.職業(yè)

      王習“以家產(chǎn)從役”,“自客司歷通引,至職員,凡五十余載”,屬于宋代的衙前。衙前為州役的一種,廣義上講包括客司、通引、衙前職員(即衙職),狹義上講則只包括衙前職員,北宋前期入役方式主要有鄉(xiāng)戶衙前、押錄衙前、長名衙前等[19]。自宋初以來,衙前“并召募,惟鄉(xiāng)戶、押錄主持管押官物,必以有物力者,其產(chǎn)業(yè)估可二百緡,許收系,更重難,日久有勞,至都知兵馬使”[20]215。大致反映王習生活時代的宋仁宗、英宗《兩朝國史·職官志》載:“衙前置都知兵馬使,左、右都押衙,都教練使,左、右教練使,散教練使,押衙,軍將。又有中軍、子城、鼓角、宴設、作院、山河等使,或不備置。又客司置知客、副知客、軍將。又通引司置行首、副行首、通引官。”[21]3419這些原本是五代時的武官名稱,至宋則負責吏人事務,可稱為衙將、衙校、衙吏、衙前將吏等等[22]245。所以,王習盡管最后做到了都知兵馬使,實際上卻是胥吏而非官員,更非武將。

      衙前內(nèi)部有自身的級別和遷轉系統(tǒng)[22]248。天圣八年(1030),西京“衙前所管職員,都知兵馬使一人,左、右都押衙二人,都教練使一人,左、右教練使各一人,守闕教練使一人,押衙二人,并三年一轉,至都知兵馬使,三年滿出職。如愿在班行,即押赴闕。如不愿者,與攝長史、司馬”[21]3504。可見,都知兵馬使為衙前內(nèi)部遷轉的最高級,一個州府一般只有一人,三年年滿后可出職成為官員。王習任職50余年,最后做到都知兵馬使,但在任之第三年九月即病逝,終生為胥吏。

      客司的職能,已有學者指出“除為官府提供迎來送往招待役使外,還被差往外地迎送官員、負責州城廂內(nèi)的司法緝捕等各種雜差使”[23]。通引官的職能,因史料少而較少被論及。南宋時,肇慶府司法參軍羅克開與知府在判案定罪上發(fā)生爭執(zhí),知府大怒,告誡通引官“即司法至,謁勿入”[24]。由此可見,通引官主要負責贊謁、宣引之職。王習“體貌恢偉,美須髯”,相貌堂堂,倒是適合此類工作。衙前職員主要負責管理倉庫等經(jīng)濟機構、運送物資等差使[25]。作為胥吏,處于官、民以及下級胥吏之間,墓記特意強調(diào)“事官”“事上”“接下”,突出其紐帶作用。

      在管理、運送官物時,如出現(xiàn)差池造成官物受損,衙前需要賠償,甚至有因此而破產(chǎn)者,因此一般選有一定家產(chǎn)者充任,此即墓記寫到“以家產(chǎn)從役”之由。王習死于“郭之清江門內(nèi)”家中,可能為坊郭戶,或原為鄉(xiāng)村上戶而后遷居城內(nèi)。在宋神宗變法之前,吏人一般沒有俸祿。衙前因負責官物有破產(chǎn)之憂,所以常有一定的津貼和酬獎,如以酒坊、河渡為酬獎[25]。但各地執(zhí)行情況不一,宋代胥吏徇私枉法、貪污勒索、魚肉百姓的現(xiàn)象極為常見,以致有學者認為“終宋一代,大體上可謂無吏不貪”[22]269—278。墓記特意突出強調(diào)他“不喜賄賂”,不排除是寫實,但更可能是“諛墓”,王習在職業(yè)生涯中很可能曾收取灰色收入。這種寫法在墓志中很常見,這種行為亦非完全非法。

      7.婚嫁等民俗

      宋代婚嫁之資較高,厚嫁之風盛行,很多女性因沒有體面的嫁妝被迫遲嫁,甚至終身不嫁[26]。一些人甚至為了獲得豐厚的嫁妝而娶妻、換妻,如趙希哲任縣主簿時,“利心忽起,妄以他事離其妻,再娶富室周氏,大獲裝奩”[27]。在父親和長兄早亡的情況下,王習作為事實上的家主將兩姊、七女嫁出,為三弟、二子娶婦,使得“男女事了”,付出的辛勞可想而知。然而,巨大的婚嫁花費還是使得他沒有多余的錢來“作佛事”,成為一個遺憾。由此也可見作佛事在當時當?shù)氐闹匾饬x。王習為家庭辛勞一生,又做到都知兵馬使,應該威望較高,晚年患病后仍樂天知命,最終壽終正寢,子孫滿堂,哭者眾多,也算是一種慰藉吧。

      8.樸實的書寫

      整體看來,這篇墓記寫得較為樸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最后寫到:“冀千萬年之下,或高岸為谷,棺柩見露,有仁者睹之,得以奄藏焉?!碧拼怪敬蠖鄷谧詈髮憫至旯茸冞w而刻石,例如《故潞州屯留縣令溫府君李夫人墓志銘并序》載“懼陵谷之遷移,刊貞石以昭德,尚明靈之不墜”[28]1186-1187,《唐故上谷成公墓志銘并序》亦載“慮江河他去,巖谷遷移,聊錄行藏,以銘貞石”[28]2491。宋代大多數(shù)墓志一般不再寫這類內(nèi)容,王習墓記的相關記載顯然是沿襲唐朝習俗。不過,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唐人墓志大多寫刻石是為了記錄墓主的生平、功德,而王習墓記則直接寫如果棺柩因自然等條件改變而露出地面后,希望“有仁者”看到后能夠幫忙埋葬,突出了很強的實用性。墓記撰寫者鄭立,應該沒有官職,可能也未曾考取功名。這種實用性的寫法體現(xiàn)了基層人民的樸實、坦率之情。

      此外,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前,衙前“初遇赦,即帶銀、酒、監(jiān)、武”,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jiān)察御史、武騎尉,看起來是官員,實際“衙校各帶憲銜,止是吏職,不合理為官戶”[20]38—39。王習任衙前多年,應該亦帶有這些虛銜,或許是當時人對這些虛銜習以為常,鄭立亦不再贅述。墓記未載籍貫、遷徙緣由、出生地等信息,或許時人已不甚了解。墓記亦未載王習之字,或為漏寫,或王習本無表字??傊@篇墓記給人簡潔明了、樸實無華的感覺,甚至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內(nèi)容,較為獨特。

      三、結 語

      衙前在宋代州級政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時人有“天下差役,莫重于衙前”之說[29],對承擔者來說既是沉重的負擔,又是魚肉百姓的資本。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時,曾對衙前制度有所改革,這在后來又成為新舊黨爭的一個焦點。因此,衙前在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有著重要價值。王習作為北宋前期泉州的衙前將吏,其墓記顯得彌足珍貴。盡管有一定資產(chǎn),在幾十年時間中,王習擔任衙前將吏,將大量家產(chǎn)花費在婚嫁之資后,家境亦非很富足,沒有余資來“作佛事”。唐宋時期,政治制度、社會風俗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有學者稱之為唐宋變革,但這些變化是逐漸發(fā)生而非一蹴而就的。從王習墓記,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墓志書寫方式、唐代民間習俗的一些遺留。泉州乃至福建出土北宋前期墓志較少,王習墓記為認識這一地區(qū)當時的民間風俗亦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實例。

      [1]江濱.北宋王習陶墓志[M]//陳仲初.晉江風物.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203—205.

      [2]何振良,林德民.磁灶陶瓷[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107—109.

      [3]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志:文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18.

      [4]吳儆.竹洲集:卷 9:答江仁仲求撰墓志書[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251.

      [5]崔成實.浙江衢縣出土北宋鐵鑄張氏墓記[J].文物,1997(8).

      [6]周金康.宋蔣浚明墓記考[J].東方博物,2012(4).

      [7]郭茂育,劉繼保.宋代墓志輯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488—489,502—505.

      [8]饒宗頤.唐宋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477.

      [9]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341.

      [10]宋史:卷 4:太宗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58.

      [11]楊曉紅.宋代民間信仰與政府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12]林徽因,等.風生水起:風水方家譚[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73—74.

      [13]吳麗娛.從唐代碑志看唐人行第問題[M]//榮新江.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47—372.

      [14]李紅春,劉漢林.中國風尚史:隋唐五代宋遼金卷[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4:70—72.

      [15]劉成國.北宋黨爭與碑志初探[J].文學評論,2008(3).

      [17]李之亮.宋河北河東大郡守臣易替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1:279—280.

      [18]名公書判清明集:卷2:冒解官戶索真本誥以憑結斷[M].北京:中華書局,2002:45.

      [19]王曾瑜.宋衙前雜論:一[J].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76—82.

      [20]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 12[M].付根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

      [21]徐松.宋會要輯稿:職官[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2]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45.

      [23]苗書梅.宋代州級公吏制度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2004,44(6):103.

      [24]葉適.葉適集:卷23:故大理正知袁州羅公墓志銘[M].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453—455.

      [25]王曾瑜.宋衙前雜論:二[J].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1):49—57.

      [26]朱運榮.宋代嫁妝初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118.

      [27]洪邁.夷堅志:壬卷二:趙希哲司法[M].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1482.

      [28]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4:熙寧四年六月[M].北京:中華書局,2004:5448.

      猜你喜歡
      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楊從顯墓志》補考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從《賈養(yǎng)材墓志》觀明末之二三事
      金《張岐墓志》考釋
      遼《馮從順墓志》考釋
      遼代《馬審章墓志》考釋
      红原县| 新昌县| 乌兰察布市| 洱源县| 桂平市| 眉山市| 抚远县| 康定县| 梁河县| 宁晋县| 黄骅市| 乌拉特中旗| 仪征市| 泰和县| 鹰潭市| 江西省| 遂溪县| 武清区| 岢岚县| 康马县| 壤塘县| 新乡市| 中牟县| 望谟县| 玉山县| 大足县| 武平县| 阆中市| 乃东县| 安远县| 珠海市| 山西省| 青冈县| 万盛区| 遂川县| 长海县| 阿巴嘎旗| 遂昌县| 南陵县| 宁海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