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羿彤
(內(nèi)蒙古大學(xué)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馬是古代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原始社會時(shí)期,華夏祖先已經(jīng)開始馴養(yǎng)馬了。古人在馴服馬的過程中發(fā)明了馬具,用來控制、駕馭馬匹?!对娊?jīng)》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所涉及的先秦馬具的描寫為后世的研究提供較早的可靠材料。
經(jīng)過整理與分析《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馬具的詩歌篇目,本文將其中的有關(guān)馬具的詞語分為三類:表示鞁具的詞語、表示挽具的詞語及裝飾物詞語。
《說文解字》:“鞁,車駕具也?!雹凫嬀叩闹饕饔檬强刂岂R首。由轡頭、鑣、銜組成。轡頭出現(xiàn)較早,隨后,在商代晚期出現(xiàn)鑣、銜,到春秋初期,鑣、銜逐步完善。
古代的“轡”本義是駕馭所用的韁繩。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轡、鞥蓋古語。轡亦名鞥也?!雹凇夺屆め屲嚒罚骸稗\,拂也,牽引拂戾,以制馬也。”③“轡”在《詩經(jīng)》中被多次提到。如《詩經(jīng)·齊風(fēng)·載驅(qū)》中有“四驪濟(jì)濟(jì),垂轡沵沵”,《詩經(jīng)·魯頌·閟宮》中有“六轡耳耳”,《詩經(jīng)·秦風(fēng)·駟驖》中有“駟驖孔阜,六轡在手”,《詩經(jīng)·小雅·車舝》中有“四牡 ,六轡如琴”,《詩經(jīng)·小雅·皇皇者華》中有“我馬維騏,六轡如絲”“驂馬兩內(nèi)轡為環(huán)系諸軾前,故御者只六轡在手”。④此句意為四馬駕車時(shí),轅內(nèi)兩服馬一共有兩條韁繩,轅外兩驂馬各有兩條韁繩,所以是六轡在手?!对娊?jīng)·秦風(fēng)·小戎》中“龍盾之合,鋈以觼軜”的“軜”,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靹之言內(nèi),謂內(nèi)轡也。其所入軾前之環(huán)曰觼……詩言觼軜者,言施觼于軜也?!雹?,即指內(nèi)側(cè)驂馬的轡繩,以舌穿過皮帶,使驂馬內(nèi)轡繩得以固定,此句中的“觼”指一種有舌的環(huán),舌用來穿過皮帶,固定韁繩。對于“韁”,古今概念有所不同,現(xiàn)代所稱的韁繩,是指馬口兩側(cè)系于馬鑣環(huán)外的繩索,古代則稱為“轡”,而古代所稱的韁指四馬駕車時(shí),驂馬脖頸上或面向服馬一側(cè)的馬鑣環(huán)上系結(jié)的革帶。革帶的另一端也縛在衡上,它的作用是控制住驂、服馬的間距,不讓驂馬向外跑出。
《說文解字》曰:“勒,馬頭落銜也?!雹蕖袄铡笔窃O(shè)有馬銜的轡頭,在商代開始使用。因?yàn)槔沼酶镏瞥桑卜Q轡首,《爾雅·釋器》曰:“轡首謂之革?!雹咴凇对娊?jīng)》中簡稱革,如《詩經(jīng)·小雅·蓼蕭》中有“鞗革沖沖”;《詩經(jīng)·小雅·采芑》中有“鉤膺鞗革”;《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中有“鞗革金厄”。
轡頭也稱“羈”?!墩f文解字》曰:“羈(罵),馬落頭也?!雹嘤址Q“絡(luò)頭”,后代也稱“絡(luò)腦”,俗稱為“馬籠頭”,是為了網(wǎng)絡(luò)馬首。如唐代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屈原的《離騷》中有:“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薄傲b”指絡(luò)頭,“靮”與“鞿”指馬韁繩。“鞚”指帶嚼口的馬籠頭,“縱鞍則行,攬鞚則止?!毕惹貢r(shí)代,“絆”與“羈”用處相似,《說文解字》曰:“罵,從網(wǎng)。絆也?!倍斡癫米ⅲ骸凹冉O其足。又網(wǎng)其頭?!雹岷笫篮戏Q羈絆。
《說文解字》:“鑣,馬銜也。”⑩段玉裁注:“馬銜橫毌口中?!薄夺屆め屲嚒返慕忉尭鼮樾蜗螅骸拌s,苞也,在旁苞斂其口也。”?鑣指馬口中所銜鐵具露出在外的兩頭部分,系上繩索,便于控制馬。西周早期流行圓形鑣,西周中晚期多方形鑣,春秋時(shí)期出現(xiàn)長條形鑣。“銜,馬勒口中也?!?“銜”的本義是馬勒鐵,衡勒在馬口中,由兩節(jié)鏈條組成,兩端與鑣相接?!对娊?jīng)·秦風(fēng)·駟驖》中有:“輶車鸞鑣,載獫歇驕?!薄对娊?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中有:“四牡有驕,朱幩鑣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又巾部曰幩,馬纏鑣扇汗也。葢扇汗亦繞于兩端。”“朱幩”指用紅綢布纏飾的馬嚼子。?鑣以銅或鐵制成,以朱絲裝飾,又稱“扇汗排沫”。成語“分道揚(yáng)鑣”中的“鑣”指馬嚼子,代指馬,“揚(yáng)鑣”指驅(qū)馬向前。漢語中有“聯(lián)鑣”一詞,在后代詩詞中常出現(xiàn)。唐代劉長卿《少年行》:“射飛夸侍獵,行樂愛聯(lián)鑣?!彼未╃M的《雨中花(重陽)》有“巷陌聯(lián)鑣并轡,樓臺吹竹彈絲”,聯(lián)鑣指相等或同進(jìn)。
挽具用于車與馬固定,在先秦時(shí),主要有鞅、靳、韅等。
《說文解字》:“鞅,頸靼也”?,“靼,柔革也?!?鞅是古代用馬拉車時(shí)套在馬頸或馬腹上的皮帶,是連接車與馬的關(guān)鍵挽具?!夺屆め屲嚒罚骸镑?,嬰也,喉下稱嬰,言瓔珞之也。”?故又名“纓”“鏤膺”“當(dāng)胸”。如《詩經(jīng)·秦風(fēng)·小戎》中有“虎韔鏤膺”。陶潛《歸園田居》有“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拜嗺薄眲t借指車馬。
頸靼縛住車軛時(shí),橫于馬頸的部位在喉下,馬引車前行時(shí),呼吸器官易受壓迫,影響馬的前行,所以又加上靷?!夺屆め屲嚒罚骸办?,所以引車也?!?在靷帶環(huán)套位于馬背部大都有一根小橫帶,帶上系一枚銅環(huán),稱作靷環(huán)、游環(huán),作用是以車辀為中心線固定外側(cè)的馬轡繩,使之不與其他帶糾纏?!秱鳌吩疲骸坝苇h(huán),靳環(huán)也。游在背上,所以御出也?!薄夺屆め屲嚒罚骸坝苇h(huán),在服馬背上,驂馬之外轡貫之,游移前卻,無定處也?!?
《國風(fēng)·秦風(fēng)·小戎》中有“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環(huán)脅驅(qū),陰靷鋈續(xù)……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薄夺屆め屲嚒罚骸懊{驅(qū),在服馬外脅也。”?《傳》云:“脅驅(qū),慎駕具,所以止入也。”脅驅(qū)是皮條,上面系著衡,后面系著軫,限制驂馬向內(nèi)跑入,保持驂、服馬之間的距離,使驂馬不影響服馬的行走。《傳》云:“陰,掩軌也。鞍,所以引也。鋈,白金也。續(xù),續(xù)引也?!标幨擒囕Y前的橫板。靷是引馬車向前行的皮帶,一端系在馬頸上,一端系在車軸上。鋈是白銅,鋈續(xù)是用白銅制作的續(xù)引。
除上述“鞅”“靷”之外,先秦挽具還有“韅”“靳”等?!夺屆め屲嚒罚骸绊`,經(jīng)也,橫經(jīng)其腹下也?!?韅是指駕車時(shí)套在馬腹部的一條皮帶?!墩f文解字》:“靳,當(dāng)膺也”,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靳者,驂馬止而不過之處。故引申之義為靳固?!?靳指套在轅馬胸前的皮革,可以用作夾轅兩馬的代稱?!膀壗背鲎浴蹲髠鳌罚骸拔釓淖?,如驂之有靳。”驂馬是在兩旁的馬,后來,以“驂靳”比喻前后相隨。比如,有詩云:“與君同袍澤,驂靳時(shí)相須?!蔽鳚h以后,胸帶、鞧帶等應(yīng)用,鞧是套車時(shí)絡(luò)在馬股后尾間的皮帶,使馬不能退縮。靽指駕車時(shí)套在馬后部的皮帶,與鞧相似,《釋車·釋名》:“靽,半也,拘使半行,不得自縱也。”?“馬靽”亦作“馬絆”。
馬在周代社會中占有重要位置,華麗精美的馬具飾物出現(xiàn)是其重要標(biāo)志。這些華貴的裝飾物反映了周代森嚴(yán)的等級與禮制,展現(xiàn)了周代統(tǒng)治者的審美觀念。裝飾物的多寡貴賤程度可以區(qū)分馬主人的身份地位。在先秦時(shí),裝飾部件已極為講究。
《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中的 “百兩彭彭,八鸞鏘鏘?!薄对娊?jīng)·小雅·蓼蕭》:“和鸞雍雍”鸞通“鑾”,指掛在馬鑣、車衡、馬軛上的鈴,于西周早期出現(xiàn)?!墩f文解字》:“鑾,人君乘車四馬鑣八鑾,鈴象鸞鳥之聲,聲和則敬也?!?升車馬動(dòng),馬動(dòng)鑾鳴,鈴聲節(jié)奏感強(qiáng),悅耳動(dòng)聽,可警示路人注意車輛,也使馬更加精神抖擻,奔馳前行。鑾與鑣一般連稱,《詩經(jīng)》中作“鸞鑣”。如《詩經(jīng)·秦風(fēng)·駟驖》中的“輶車鸞鑣,載獫歇驕。”形容行車的聲音常八鸞連用,如《詩經(jīng)·大雅·蒸民》中的“四牡彭彭,八鸞鏘鏘”“四牡駭睽,八鸞喈喈。”與《詩經(jīng)·小雅·采芑》中的“八鸞玱玱”等。
西周車馬具示意圖
鑾鈴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仍流行?!蹲髠鳌酚幸黄蛾鞍РG納郜鼎》提到的“钖鸞和鈴”,它們都是系在車馬和旗幟上的鈴鐺,“钖”系在馬的額頭上,“鸞”系在馬嚼子上,“和”系在車前橫木上,“鈴”系在畫有龍形圖案的旗幟竿頭。
《詩經(jīng)·大雅·韓奕》云:“鉤膺鏤钖,鞹鞃淺幭?!辫枺簿褪钱?dāng)盧,是貼在馬額前的裝飾物。商代晚期大致呈圓形,西周時(shí)期呈丫字形或長條形,上面有獸,當(dāng)盧的下部是溝狀?!豆{》云:“眉上曰钖,刻金飾之,今當(dāng)盧也?!薄秱鳌吩疲骸扮U钖,有金鏤其钖也。”鏤钖是馬額上的金屬制裝飾品,只有王、諸侯才能使用,西周末期已廢棄不用。鉤膺又稱繁纓(樊纓),《釋名·釋車》:“其(鞅)下飾曰樊纓,其形樊樊而上屬纓也。”?繁纓指束在馬腰部的革制裝飾品(還有一種說法指帶有銅制鉤飾的馬胸帶),只有王、諸侯才能使用。《詩經(jīng)·秦風(fēng)·小戎》中有“虎韔鏤膺”。雕刻金屬薄片的裝飾為“鏤”,馬胸前帶有金屬片裝飾的皮帶為“膺”,如《詩經(jīng)·小雅·采芑》中的“鉤膺鞗革”與《詩經(jīng)·大雅·崧高》中的“鉤膺濯濯”。
介,又稱甲,指戰(zhàn)馬所披之甲?!对娊?jīng)·鄭風(fēng)·清人》中有“駟介旁旁”,《詩經(jīng)·秦風(fēng)·小戎》中有“俴駟孔群?!?《箋》云:“俴,淺也。謂以薄金為介之札?!薄皞k駟”意為披薄金甲的四匹馬。先秦馬具尚未完善,并不完全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鞍具方面。鞍具是乘騎用具,由馬鞍、障泥(韂、韉)、鐙(靪)等組成。鞍橋出現(xiàn)于西漢晚期,晉代使用高鞍橋馬鞍,同時(shí)障泥流行。馬鐙出現(xiàn)于晉代,由單馬鐙發(fā)展為雙馬鐙。馬鐙大大減輕了騎馬的難度,并使得重裝騎兵發(fā)展。馬鐙的出現(xiàn)是中國的古代馬具發(fā)展成熟的首要標(biāo)志。
第一,《詩經(jīng)》是一部百科全書,記錄商周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多個(gè)方面,其中保留了一些先秦的馬具名稱,如轡、鞗革、鑣、銜、游環(huán)、靷、脅驅(qū)、鸞、鏤膺、鉤膺、介等,幫助當(dāng)代人多識馬具之名,為現(xiàn)代研究馬具提供豐富的資料。馬具名稱的大量出現(xiàn)同時(shí)豐富了漢語詞匯,如“聯(lián)鑣”指相等或同進(jìn),“羈絆”指受到束縛牽制,“驂靳”喻前后相隨等。
第二,從文學(xué)意義方面看,《詩經(jīng)》中的馬形體勁健、氣勢壯大,對于馬具的描寫更能突顯馬的健壯英氣與勃勃生機(jī)?!对娊?jīng)·小雅·蓼蕭》中的“既見君子,鞗革忡忡。和鸞雍雍,萬福攸同?!本碌鸟R具凸顯了威風(fēng)凜凜、雄壯非凡的高頭大馬。后代詩歌中常用馬具借代馬,使得文章不再枯燥,更添生動(dòng),如鮑照《擬古》的“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以“飛鞚”借指馬,體現(xiàn)出馬的矯健。
描寫馬具可以烘托氣氛。古人以馬婚嫁親迎,馬車數(shù)量之多、馬的健壯雄美、馬飾華麗繁復(fù)映襯出新人的美麗、尊貴,場面的繁華熱鬧。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中的“四牡有驕,朱幩鑣鑣”,通過對高大健壯、有華美裝飾的馬的描寫,烘托了莊姜出嫁時(shí)的熱鬧。又如《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中的“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寫出韓侯迎親時(shí)的熱鬧繁華鋪張奢靡的場面,烘托出熱烈歡喜的氛圍,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榮貴顯耀。
第三,從社會意義方面看,馬在周代社會中占有重要位置,華麗精美的馬具飾物出現(xiàn)是其重要標(biāo)志。這些華貴的裝飾物反映了周代森嚴(yán)的等級與禮制,展現(xiàn)了周代統(tǒng)治者的審美觀念。裝飾部件為了體現(xiàn)馬主人的身份地位,如《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中的“鉤膺鏤钖”只有王、侯才可以使用。在先秦時(shí),裝飾部件已極為講究。它是國威、國力強(qiáng)盛的表現(xiàn),有烘托聲威、展現(xiàn)氣勢的作用。
馬具與社會的經(jīng)濟(jì)、戰(zhàn)爭、文化、風(fēng)俗等息息相關(guān)。無論是文學(xué)方面的作用,亦或是社會方面的作用,精良華美的馬具描寫都是《詩經(jīng)》篇章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同時(shí)表明了先秦的馬具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此后,中國的馬具經(jīng)過一個(g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至魏晉南北朝時(shí)期,馬具基本成熟。
【注釋】
①[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8年第109頁。
②[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9頁。
③[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2頁。
④[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26頁.
⑤[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26頁.
⑥[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0頁.
⑦胡奇光,方環(huán)海譯注《爾雅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04頁。
⑧[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6頁。
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56頁。
⑩[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3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2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3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3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0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107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2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54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53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53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3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9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3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12頁。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