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璐 曹峰 侯曦
摘 要:目的:陰陽作為《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并沒有人對其進行詳細的統計和分類,今對《黃帝內經》中“陰”的出現及含義做一概括和分類,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解讀《黃帝內經》,學習“陰陽”。方法:以《黃帝內經》中“陰”為關鍵詞搜索相關條文,統計所占篇幅及次數,對條文進行梳理和分類。結果:“陰”共出現1357次,占《素問》42篇915次,《靈樞》43篇442次。結論:“陰”在《黃帝內經》中出現次數多,跨越篇幅廣,“陰”的含義分類多,這次整理對《內經》中的“陰”有了清晰的認識,反過來更好地研讀經典。
關鍵詞:陰 黃帝內經 素問 靈樞
中圖分類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yī)理論的經典著作。其中,陰陽理論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架之一,更是《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釋陰陽理論,對“陰”做了充分的論述以及不同含義的解讀。今對《黃帝內經》中“陰”的出現及含義做一概括和分類,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解讀《黃帝內經》,學習“陰陽”。
一、《黃帝內經》中“陰”的統計
從涉及篇幅上講,“陰”在《黃帝內經·素問》[1]中涉及到42篇,出現在《黃帝內經·靈樞》[2]中涉及43篇;從出現次數上講,“陰”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出現了915次,在《黃帝內經·靈樞》中出現了442次,《黃帝內經》中共出現陰1357次??梢?,陰陽理論作為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核心,在《黃帝內經》中涉及范圍廣,出現次數多,并運用“陰陽”來解釋諸多問題,如臟腑、人體結構、診斷方法等,足可見“陰”的重要。
二、《黃帝內經》中“陰”的分類
《黃帝內經》闡述“陰”涉及范圍較廣,出現頻率較高,篇幅也相對分散,含義更是不盡相同。根據“陰”在《黃帝內經》每一句中的不同含義,將其分為類。其中7類分屬于中醫(yī)學范疇,2類屬于自然科學范疇。
1.中醫(yī)學分類
1.1陰氣
“陰氣”是中醫(yī)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與“陽氣”相對,《黃帝內經》中對其進行了闡釋以及在具體事物上的劃分。如就機能與物質來說,陰氣指物質;就臟腑機能來說,則五臟之氣為陰氣;就營衛(wèi)之氣來說,則營氣為陰氣?!端貑枴てげ空摗分刑岬剑骸瓣栔魍?,陰主內?!睜I氣其性柔順,行于脈中,主內守而屬陰。衛(wèi)氣其性標疾滑利,行于脈外,主衛(wèi)外而屬陽。同時,陰氣的盛衰也會影響人體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素問·痹論》中提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里的“陰氣”指的是五臟之精氣,五臟精氣安靜則精神內守,躁動則易于耗散。陰氣在人體生理狀態(tài)下稱之為陰氣,在其病理狀態(tài)下應稱之為陰邪,因其皆為同一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故將它們概括為陰氣,在這里不作詳細的劃分。
1.2人體部位的相對陰陽屬性
在《黃帝內經》中,人體各部位、各種組織結構、各臟腑之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人體的結構部位多是以陰陽的屬性進行劃分的,如臟腑之陰陽,則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表里之陰陽,則外為陽,里為陰?!鹅`樞·九針十二原》中,“陰中之大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迸c六腑相較,五臟為陰,然五臟陰陽屬性,若以上下劃分,心肺在上屬陽,肝腎脾在下屬陰,腎為陰中之陰臟,故稱為陰中之大陰。
1.3經脈穴位
三陰三陽是《黃帝內經》在《周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3],是哲學應用于醫(yī)學領域的體現。在《黃帝內經》中,《素問·皮部》及《素問·陰陽類論》重點描述了三陰三陽的生理及病理狀態(tài);以三陰三陽命名的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所主穴位的位置以及穴位的主治病癥,在《素問·血氣形志》、《靈樞·經脈》等中均有詳細的記載?!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中提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庇纱丝闯觯瑥娜幦柕绞浢},從十二經脈到經脈穴位,《黃帝內經》用“陰陽”來解釋了經脈循行部位及其絡屬臟腑功能和穴位主治等一整套經絡學說。
1.4脈診脈象的陰陽屬性
《黃帝內經》中提及不少關于脈診的方法,脈診是中醫(y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重要部分。同時《素問·陰陽別論》言脈有陰陽,并對脈象的陰陽屬性進行了詳細的劃分,而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睂Σ±頎顟B(tài)下的脈象也作了相應的闡釋和預后的判斷。
1.5陰分
衛(wèi)氣在人體日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白天行于陽分,入夜陽盡陰受氣時,衛(wèi)氣行于陰分?!鹅`樞·大惑論》中提到“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毙l(wèi)氣行于陰分的時間比較長,使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
1.6分析和歸納藥物的性能
藥物的性能高,主要依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藥性有寒、熱、溫、涼四種,其中寒、涼屬于陰,熱、溫屬于陽。藥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稱為五味。升降浮沉,升是上升,浮是發(fā)散?!端貑枴り庩栍∠蟠髠悺分刑岬?,“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睂㈥幣c藥味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
1.7句中特指
“陰”在《黃帝內經》被多次提及,其在不同的語境中要有區(qū)分的來解讀?!端貑枴の迮K生成論》中提到“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边@里的陰指特殊的生理部位,即前陰。又如《素問·解精微論》中,“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贝颂幍摹皼_陰”單指上沖于腦,即陰專指腦。在《黃帝內經》中,有不少諸如此類的原文,需要結合句中語境來解讀,且不能將之歸納于中醫(yī)學范疇的其他分類中,故單列此項。
2.自然科學分類
2.1陰氣
自然界中的陰氣、陽氣與天氣、地氣關系密切。上升到天空的氣為陽,稱陽氣,下降到地體中的氣為陰,稱陰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初之氣,地氣遷,陰始凝,氣始肅,水乃冰,寒雨化。”《黃帝內經》中清晰地闡述了陽氣從哪里來,陰氣去至何方以及天地之氣交合和萬物化生的關系。陰氣不僅體現在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同時也是自然界氣體交換流通的一種形式,故在此另作一類。
2.2天地四時之陰
《內經》根據二十四節(jié)氣及四時的更替,具體描述了陰氣的變化。在《素問·診要經終論》中根據具體月份詳細描述了陰氣的消長情況。而《素問·五常政大論》則討論了五運主歲的各種不同情況(平氣、不及、太過)對自然界和人體的影響,涉及到自然界中陰氣的變化。
三、總結
陰陽理論是《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陰的含義是理解《黃帝內經》的前提和基礎。整理了“陰”在《黃帝內經》中所占篇幅及出現次數后,對“陰”的統計有了清晰地認識。以中醫(yī)學范疇和自然科學范疇劃分了“陰”含義,從《黃帝內經》原文本身,解析了原文固有語境下的意義,更好地回歸到歷史中來,仔細體會《黃帝內經》的本義。本次綜述對陰粗略的總結,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解讀《黃帝內經》,學習“陰陽”。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素問.虞舜,點校.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黃帝內經·靈樞.虞舜,點校.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周易全書.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通訊作者:曹峰,(1980-),男,副教授,主要從事中醫(yī)脾胃論相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