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山水畫藝術博大精深,底蘊豐厚,在中國悠久的繪畫藝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源于自然,但卻能夠超越自然之美,而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山水畫能在這樣一個古老的國度獲得巨大的發(fā)展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是西方的風景畫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其中蘊含著一個藝術上無法了卻的東方情結,它是一代代山水畫家為之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走進去,就會感到無比的溫馨與滿足。這種滿足是一種體驗,一種沖動,一種纏綿的情感。一種面對藝術女神才能付出的崇高而純真的情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情感,才能獲取藝術的真諦,才能感悟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妙與不朽。靜靜地翻閱著清四王、明四家、元四家、南宋四家、五代北宋山水畫集……,就如同自己的心靈漸漸走進了一條穿越美術史長河的時間隧道,它使你立刻思接千載,進入到一種觀察、理解、咀嚼和品悟前輩先賢的環(huán)境,并能與你所崇敬的大師促膝對話,或頂禮膜拜或五體投地或悲辛交集,并不時聆聽八大的嘆息,感受漸江的孤高,領略北宋的雄強,嘆服元人的境界。
近代國學大家王國維先生在其名作《人間詞話》一書中雄視萬里,乜斜古今,提出“境界說”。并認為“明月照積雪”“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靜安先生所例舉的詩詞的體格與氣象也正應同了傳統(tǒng)山水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北宋山水層巒疊嶂、長松巨壑的崇高氣象,南宋山水的水墨淋漓、平遠函深又隱含悲涼之氣,元人山水的蕭散簡遠、禪意綿長,都令每一位品讀者為之傾情,為之怦然心動,感慨系之,這便是山水畫的意境使然。境界乃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靈魂,唯有境界的顯現(xiàn),才能使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有生命價值的存在,才能夠成為永恒。
傳統(tǒng)的豐厚與綿長給我們帶來了自信與榮耀,也使我們品嘗到掌握它的艱辛與不易,更使我們意識到了發(fā)展它的責任與使命。繼承與創(chuàng)新始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既不能因循守舊、死抱著傳統(tǒng)不放,亦不能漠視傳統(tǒng)而我行我素,那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在過去的100年中,經(jīng)歷了中與西,新與舊的矛盾沖突,在內(nèi)憂外患之中面臨著其固有價值的重新認可與定位。在理智與情感、垂死與新生的強烈撞擊中,逐漸獲取變革的機遇,使原本衰竭的軀體經(jīng)過固本、嫁接、修枝剪葉而逐步挺拔旺盛起來,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其中飽含著徐悲鴻、林鳳眠等先輩的努力與汗水,但同時亦不能忘卻固守陣地、捍衛(wèi)尊嚴的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先輩。正是這些大家們在兩條戰(zhàn)線上并肩作戰(zhàn),既拭去了傳統(tǒng)的蒙塵,亦探明了今后的蹊徑。作畫家不易,作大家更不易,他們的一生都是在拼爭與悲吟,奮發(fā)與痛苦中艱難前行,在藝術上那個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時代而“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面對著浩繁的古代山水畫史,我們起初感到敬畏,繼而感到茫然,最后感到的是一絲惶恐。傳統(tǒng)山水畫由六朝發(fā)端到唐代,再由北宋至元初,可謂六法齊備,境界全出,登峰造極。明清的發(fā)展也只是這種大勢的延續(xù),而逐漸走向固步自封、陳陳相因,呈強弩之末的態(tài)勢。只有孤行者石濤發(fā)出了“我自用我法”“筆墨當隨時代”這等振聾發(fā)聵、驚世駭俗的吶喊,而使萎靡不振的畫壇呈現(xiàn)出一片綠意。石濤不但沒有摒棄筆墨,而且主張“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全”,道出筆墨源于生活又高于自然,以其生“搜盡奇峰打草稿”來實踐自己的理想。
閃現(xiàn)著東方文化智慧與精髓的筆墨當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素。董其昌在其《畫旨》一書中曾說:“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宋元以降,確立了筆墨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主導地位,后經(jīng)歷代畫家的反復錘煉,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成為今人難以逾越的高峰。但越是成熟的東西越需要變革,越存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筆墨的進化亦是如此。只有不斷地豐富完善,不斷地充實新的內(nèi)容,才能賦于筆墨以新的意義。荊浩隱居太行洪谷,范寬親歷終南深處,董源臥游瀟湘奇峰,黃公望領略富春佳景,以及王履履太華,梅清、漸江遍覽黃山等,皆是以造化為師,山川為訓,不為前人所囿而創(chuàng)自家筆墨以開新風,令后世敬仰。
而山水畫的境界則是畫家永恒的追尋。說它永恒,是因為境界高無止境,變幻無窮,是畫家追求的靈魂所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能夠感染人的地方很多,這其中當以筆墨為核心,以境界為靈魂。而境界的追求則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豐厚的積累才能完成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轉(zhuǎn)換。品悟境界則是靠敏銳的感覺,它是筆墨、學養(yǎng)高層次的靈感顯現(xiàn)。因此,追求高境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及。正所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確是一語中的,精妙之極。
筆墨與境界既是創(chuàng)作的兩個方面,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筆墨的提高靠苦練與悟性,而境界則全靠學養(yǎng)與人格。筆墨之妙有跡可尋,境界之高高不可攀。但境界又不是虛幻的,它確是由皴擦點染的具體筆墨升華而成,筆墨的精妙、超逸與否直接影響著境界的高下。因此,超越古人僅僅停留在筆墨方面就未免顯得簡單化了,它首先需要與古人有精神上的暗合,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精神上的超越。唯有更寬闊的胸襟與膽量,加上腳踏實地的苦干,我們才有可能完成具有真正藝術價值的超越。
李明
1966年4月生于鄭州,祖籍河南唐河。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河南省“德藝雙馨”藝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97中國畫壇百杰,文化部青聯(lián)美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xié)河山畫會副秘書長,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榮寶齋畫院教授,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委會主任,河南省書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