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林英
當老爸用看似不經(jīng)意的口吻問我:“女兒啊,你QQ簽名里的那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大概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在那個小框里更新一些無厘頭的內(nèi)容了。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開口問我之前,是如何把我的話復制到搜索引擎上,然后逐一對照、排查。
這個問題并不僅僅困擾著我一個人。比如鄰居家跟我同齡的一個女孩子,在晚上十一二點的時候,她興高采烈地更新了一條動態(tài):“又吃撐了?!备籼煲辉?,她那遠在幾十公里外的媽媽就打電話來批評她:“你一個女孩子大半夜的還吃那么多,會胖的?!倍鴮τ谀猩?,可能上傳一張與同學在校外相聚的照片,就會讓家里人念叨很久。
十三四歲的我們,大多希望能在同齡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于我們而言,在社交網(wǎng)絡上的抱怨,甚至發(fā)泄,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只不過是一種證明自我存在感的方式。因為我們想被需要、被重視,所以我們很“忙”——因為“忙”,才有抱怨的資本。而我們的父母,因為過于敏感,往往會因我們在網(wǎng)上隨手更新的一句抱怨而“小題大做”,誤以為自己的孩子遭遇了困境,正在社交網(wǎng)絡上公開求助。
除了這類默默旁觀孩子生活的爸媽,一些更加主動的爸媽則充分發(fā)揮了社交網(wǎng)絡平臺的優(yōu)勢,把教育孩子的事業(yè)進行到底。他們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里,孜孜不倦地分享著勵志長文和心靈雞湯。而當這些爸媽得不到他們所期待的回應之后,他們會選擇更直接的方式——把文章的網(wǎng)址鏈接直接發(fā)給孩子,然后告訴孩子要記得閱讀。事實上,那些轉(zhuǎn)發(fā)的文章,他們基本沒怎么看過,最多是閱讀了標題,隨意掃了幾眼內(nèi)容,然后便奉為圭臬,轉(zhuǎn)發(fā)至子女讓其深讀并學習??墒?,我們想不明白,您自己都不肯用心一看、毫無耐心細讀、直接選擇一拉到底、不經(jīng)思辨便認可結(jié)論的內(nèi)容,憑什么就認為您的孩子會將其當成真理呢?
瞧!哪怕是如此自由的社交網(wǎng)絡上,我們還是沒能擺脫爸媽追著孩子跑的套路。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其實存在著這么一種刻板印象:在父母的眼里,我們始終是那些個沒怎么長大的孩子。于是他們會試圖抓住各種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教育我們。
這些對社交網(wǎng)絡的認識差異,使得越來越多的“小伙伴”選擇逃避父母的“追蹤”。因為我們雖然渴望被人關(guān)注,卻并不希望自己成為父母時時刻刻“圍觀”的對象。
事實上,我的許多小伙伴已經(jīng)開始對爸媽們在社交網(wǎng)絡上的“入侵”做出了激烈的反應。他們或是棄置微博,或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直接把爸媽拉黑,或是利用“消息分組可見”功能設置閱讀障礙,或是索性另外注冊個“小號”,專門用來和爸媽溝通……真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在理解父母的關(guān)心之后,表達體諒的方式:“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太擔心,所以我寧愿什么都不讓他們知道?!?/p>
成長,是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的。沒有哪一株小樹苗,可以一直籠罩在保護膜里而生長成參天大樹。它需要陽光的照耀,需要雨露的澆灌,需要呼吸自由的空氣……爸爸媽媽,其實我們很懂事,我們雖然有點“叛逆”,但也會注意分寸。你們實在沒必要那么擔心。
下一次,如果爸媽開口問我:“女兒,說一下你那條微信吧!”我想,我大概會認真地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深愛著我,我也深愛著你們。如果你們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好的建議,可以直接跟我說,我有自己的辨知能力,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但在這些行為之外,請給我一點點自由成長的空間,停止這樣的‘入侵吧?!?/p>
點評
文章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入手,書寫父母對子女社交網(wǎng)絡平臺的“入侵”,有議論,有反思,有所悟,生動再現(xiàn)了父母過于敏感的關(guān)心,給子女帶來的成長煩惱。文章最末段,作者以真誠之愛回應過度之愛,溫和而有力,理智卻也有態(tài)度,非常有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