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椰嘻
上大學以前,我一直是埋頭讀書的乖孩子,從不看動漫,所以除了上美術(shù)課,平時從來不畫畫,所以美術(shù)作業(yè)也沒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算不上中等。尤其是高中美術(shù)課學國畫的時候更是慘不忍睹,每次到下課交作業(yè)的時候總是磨蹭,不好意思把畫得歪歪扭扭的牡丹交給老師批改。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的繪畫水平是低于平均線的,但內(nèi)心又對繪畫充滿了向往。
到美國上學后,我去聽了學校的素描課,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新奇,他從啟發(fā)右腦思維入手,訓練學生像畫家一樣觀察和思考。所以,我們做的第一個練習就是把一幅名作倒過來臨摹,臨摹時只考慮每組線條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不讓左腦指揮畫筆,甚至左腦都看不出來在畫的到底是什么物體,訓練目的就是讓左腦思維讓位給右腦思維。而當你畫完把這幅畫倒過來時,往往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像模像樣地臨摹了大師的名作,相似度還很高。
此外,我們還進行了很多其他有趣的練習,比如描摹物體之間的空白陰影、跟著手掌上的細紋走向畫畫、用碳筆進行六十秒快速人體速寫。
一個學期下來,我學到很多好玩的訓練方法,可我對自己的繪畫技巧仍然感到心里沒底。美國老師注重培養(yǎng)興趣,但不注重基礎訓練,也沒有循序漸進的整體方法,所以進步的速度相對緩慢,面對較難的訓練時我仍然感到無從下手。好在我總算畫出了幾幅還算拿得出手的畫,有些課堂練習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對于繪畫也不再感到畏懼。
轉(zhuǎn)眼間,我就畢業(yè)回了國,安頓下來后,我找了一間畫室,開始不定期的繪畫練習。畫室的老師采用的是比較傳統(tǒng)的方法,注重打基礎和逐漸過渡。因為中學接觸過的繪畫方法早就忘光了,老師讓我從排線、切圓開始練習,并且很快就進入到畫石膏的階段,然而在這一階段我又花費了很長時間。
每次畫簡單的石膏靜物我都要花費三個小時,每次找形狀都要被老師指出哪里畫得不準,上調(diào)子也要經(jīng)過多次修改。好不容易完成一幅畫,老師又在我眼前擺上一個跟剛才差不多的靜物組合,讓我再練習一次我的繪畫水平進入了瓶頸,基本沒什么進步。突然間,我對繪畫的興趣好像變淡了,又因為搬家遠離了畫室,我給自己找到了少去畫室的借口。
可是我心里始終不想就這樣放棄,于是從去年九月份開始,我把繪畫又列入了月計劃,規(guī)定自己每個月都要去幾次畫室。
到了十二月初,我坐在畫室里畫底稿時,老師突然問我是不是在家里自己練習了,我一邊說沒有一邊暗自欣喜。在我畫好底稿之后,老師坐下來比畫了半天,發(fā)現(xiàn)沒有太多可以改動的地方,上好調(diào)子以后,老師說我的線條有了很大進步。
我明白這一突然的進步是以前量的積累帶來的質(zhì)變,雖然微小,卻使我很受鼓舞。我相信很多人的學習經(jīng)歷都會有這樣的過程:在低迷時期不放棄練習,然后在某一天豁然開朗,但只有自己經(jīng)歷過才能體會到這種頓悟帶來的美好心情。